心经广义
达庵居士冯宝瑛演讲
第三节 十二支空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谓之十二支缘起。(旧译十二因缘)
缘者,牵引之义;谓由此境引起他境也。亦称缘起;或称因缘。无明缘行者,由无明引起妄行也。行缘识者,由妄行引起妄识也。……生缘老死者,由妄生引起妄老及死也。无明至老死,凡十二事;故曰十二支。此十二支展转缘引;故曰十二支缘起。旧译十二因缘,则略去支字也。
无明尽则行尽,行尽则识尽,识尽则名色尽,名色尽则六入尽,六入尽则触尽,触尽则受尽,受尽则爱尽,爱尽则取尽,取尽则有尽,有尽则生尽,生尽则老死尽;此则十二支息灭也。
缘起之法,若因由不兴,则无从引起。不兴之义,或一向无有,或消除净尽,皆是。妄行原由无明而来;无明若消除净尽,妄行自然不起。妄行若尽,妄识亦自然不起;乃至浮生不起,老死亦无从有耳。此十二支息灭之义,其中有浅有深。浅者属消极,一味遮遣,令十二支渐次净尽;深者属积极,不在遮谴,觉十二支当体即空;前权后实也。
不明十八界本性,谓之无明。
根境和合,初只性理活用,无相可见。第七识加以注意,遂幻成一段浮光。前六识加以细辨,更幻为各种浮尘。执著不舍,迷失来源,误认假相为实有;是谓不明十八界本性。三乘教所谓无明,每指此也。
因而发生种种妄行(不论善行恶行梵行),谓之无明缘行。
行本法性活用之表征,乃示若干法性之如何联络也。从空间观之,有种种排列方式。从时间观之,有种种连续次第。从因果观之,有种种倚伏规律。明得本性,只管观时空因果,恒不被联络法之牵缠;是为真俗相融之道。若因注意成执,不知联络法乃“心不相应”之假法,认一切方式次序规律为实在;于经验中决定如何进行则遂意,如何进行则拂意;总以获益避损为的。有从利他求遂意者为善行;有从害 他求遂意者为恶行;有从离欲求遂意者为梵行;三者用心不同,其迷真逐妄则一;故概称妄行。妄行之因,实由无明所致;故谓无明缘行。
行中加以认识,谓之行缘识。
了别行法如何联络,以第六识为主。迷失本性者,辄滞于过程中之幻迹;执幻迹为实有,而计度其理路。认识愈分明,脑部印象愈深刻。从而影响第八识,熏发其本有种子,得开见相二分。善行如是,恶行如是,梵行亦如是。所谓行缘识者,浅解只局于六识;深解则知兼引八识也。
随识起者,或色(色法)或名(心法),谓之识缘名色。
由认识所引起之相分,约前六识有外境色法;约后二识有内境色法;是谓识缘色。而高级众生之意识,对于六尘幻相,每能代以假名,藉便指示意之所在;是谓识缘名。所谓识缘名色者,浑举识心能引起假名幻色之义也。
由名色熏发六根,谓之名色缘六入。
根也者,对于某种经验培养纯熟之谓也。以眼言之:对于红色有相当经验,眼球应付纯熟之故,肉质变成适宜之构造与之配合;则红色在眼部成立根基,为眼根之一分子。余色准此。统称眼根,乃包括一切纯熟颜色之总部也。耳鼻舌身四根,可以类推。意根兼以假名熏发。由名色熏发六根者,为摄意根在内也。根而曰入,取接纳义。
身根因抵抗环境,现生能改造皮肤等与之适应。意根更能由学问转变之。
由根应境入心(即阿赖耶心),发生接触,谓之六入缘触。
六根应接六境时,固随六识引起触心所;同时六根以所得开发力还入心中转熏第八识,亦起触心所;故六入缘触,有内外二义。常途说法,以浮尘根接触外物为触之行相,盖局于外义也。
由触引起领受之情,谓之触缘受。
凡起接触心所,同时必生受感。在五俱意识范围,或起苦受,或起乐受,或起舍受;在分别意识范围,或起忧受,或起喜受,或起舍受;在第八识范围,惟起舍受;皆谓之触缘受。 受而引起心之所贪,谓之受缘爱。
喜受乐受,皆凡心之所贪恋,宜其引起爱感。忧受苦受,虽非贪恋,而能引起“非爱”之感,隐隐中实不忘“爱”想。舍受固无所爱,然习惯故,往往不觉住著,是亦爱之变相也(对于所爱,久习则淡然成舍受。若一旦割去,爱心仍起)。故受缘爱一语,在凡夫通诸一切。 爱之不已,对境极力取求,谓之爱缘取。
始爱即舍,尚不致耽著,得随机转缘他境。若爱之不已,则恒为“对境”缠缚。五尘当前,固不愿放弃,极力执取之。法尘当前,更希望实现,多方追求之。此等缠缚,概名曰取。因爱而生,故曰爱缘取。
执取具足,则种子成熟为中有(旧译中阴),谓之取缘有。
有也者,法性表现之相也。约众生界,分为二十五种,综为三界。现生之身名本有。最初之一刹那为托生之始,名生有。最后之一刹那为示死之际,名死有。死时总计死前业因之成熟者,集合新体,为将来托生小影。既死之后,托生之前,虽具新体之相,未得六尘之身,则名中有。业因所以熟由六识执取具足所致。种子成熟,即业因成熟。所致之中有既由执取而来,故曰取缘有。
寻常谓现身既死之后,中有乃得入胎。据理推之;将死之前,得预入胎;但仍存之身,必有萎靡象征(如帝释五衰相现,乃预入驴胎)。
现生报尽,中有从而托生相当之趣,谓之有缘生。
现报未尽,中有虽可露端倪,而非决定之相;因现生若兴起强力业,随时能变更将来中有之结构也。现生报尽,中有新体,虽既决定;仍能因超度力随时变更结构,直至托生时而后已。所以必求托生者,有根无尘,未满欲望;要依父母乃得参加尘境。而其生也,实由中有进行之果,故曰有缘生。
得此生身,不免四相迁流,终于老死,谓之生缘老死。
真如法界,本来无生无灭。任举一种法性,皆是常住。一落无明,所举法性变为注意之点,幻成一种自有而无之法相,是谓之生。注意消失,法相随隐,是谓之灭。形诸六尘,则生住异灭四相益觉不虚。故托生以后,不免四相迁流之苦。老即变异之别名;死即灭也。众生亦有不经住异两阶段而迳死者;所谓生缘老死,浑括之言耳。
自无明至老死凡十二事,展转为缘,故曰十二支缘起。众生生死轮回不已,端在于此。若能消除无明,则十二支展转息灭,遂得超脱轮回矣。
万法之兴,不离缘起;即诸境展转引起也。人身之来,必有所自。本源实由滞于一念,致起无明;清净法身,从此演成六道生身。生则有灭,故以老死终焉。此乃佛说十二支缘起正旨。小根小器未能领会深妙,只可从浅解释。前九支既成。以后生死轮回不已,皆括于后三支之内。欲其还灭在断无明耳。
经教中对十二支缘起,原有种种释法,随机而异。更举二门如下:
佛学正义:一面谈万法皆空;一面谈万法缘起。即无性缘生,缘生无性之旨也。只知缘生,不达无性,固落凡外。只知无性,不达缘生,亦堕权小(甚或魔道)。是故真实大乘,恒于实相中详究缘起之道。十二支法,即所究之一。小乘原以泯除人我为修行正宗,他未暇详。而根器较利者,亦能从六尘探索十二因缘之理。为拣别常途声闻乘故,特立缘觉乘或中乘以名之。但中乘所观,固与大乘有异;大乘之中,亦浅深不等。今略举二门,以示大概而已。
一、缘觉乘观法
此类观法,据现在之果逆溯过去之因;复据现在之因顺推未来之果。过去因二支,现在果五支;现在因二支,未来果三支;详如下表:
过去因:
(1)无明——无始烦恼。
(2)行——依烦恼作业(善行恶行梵行)。
此明前身惑业概略也。过去烦恼掩蔽真理,昏迷不明;故曰无明。追溯烦恼所自来,世世相因,不知所始;故曰无始。烦恼是为过去之惑,属第一支。过去世造作诸事,统名曰行。不论善恶欲梵,皆由烦恼引起,即是无明引起;是为过去之业,属第二支。
现在果:
(3)识——现世初入胎时之识神。
(4)名色——托胎后渐起心法色法。
(5)六入——胎中成就六根。
(6)触——出胎后能接触外物(约二三岁间)。
(7)受——对事物能起苦乐等感(约二三岁至十四五岁)。
此明现身发达程序也。前身迁谢之时,惑业所牵,神识投入适宜之胎中;是为现身发达之初步,属第三支。所谓识神,中小乘泛归意识而已。托胎后五七期(三十五日)内,为身形粗具之位;但有身意两根。约肉质曰色,约心数曰名。此粗略之名色,为现身发达之第二步。属第四支。六七期后,余根渐著。经十九个七期,六根粗具,至出胎时而圆满。是谓胎中成就六根,为现身发达之第三步,属第五支。出胎后,六根应接外境。至二三岁时偏重触景;虽有六识,而未能注意违顺等境。是为现身发达之第四步,属第六支。接触外物日多,渐起受感;对于事物加于自身,不无苦乐舍之分;渐而心中亦有忧喜舍诸受。自二三岁至十四五岁间偏重此等经验。是为现身发达之第五步,属第七支。
现在因:
(8)爱——贪染种种可欲事物(约十四五岁以后)。
(9)取——贪爱炽盛,驰驱诸境,取求不已(约成人以后)。
此明现身惑业复起也。惑业若能不起,则现世果报发展至第七支便止;不复展转牵引,而得超脱轮回矣。惟其接受外境,滞于尘相,变为染著;可欲(财色名事睡等)事物当前,辄贪爱不已。约十四五岁以后,此心渐见浓厚;是为现世造因之根源,属第八支。贪爱既盛,此心恒与可欲诸境相驰驱;多方取求,不知止足。成人以后,专造此等垢业,是为现世造因之事实,属第九支。
未来果:
(10)有——依爱取之业,将于未来世复堕三有中。
(11)生——业果成熟,则复出胎。
(12)老死——未来之身若逾盛年,则渐老死。
此明后身轮转不息也。现身爱取为因,成为浓厚习气;影响于众生界,迫起强大之反应力,为临终牵入三有(二十五有之略称)之张本。…
《心经广义 第二章 破诸相 第三节 十二支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