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经广义 第二章 破诸相 第三节 十二支空▪P2

  ..续本文上一页是为未来果报之初步,属第十支。中有入胎,循业发达;其果成熟则出胎,复成新身。是为未来果报之第二步,属第十一支。此等生身,逐渐发达,至于圆满,是为盛年。从此日渐亏损,则现老相,终至于死。是为未来果报之第三步,属第十二支。

  三世轮回之说,为经教恒言。佛对中乘学人,如大乘例,曲示十二支缘起观法,藉明轮回大意。依此作正思维,终使十二支息灭,得证辟支佛果。此类根机,初发心时,原值佛世。得道之时,若在无佛之世,则名独觉。其独觉之由,须待时节因缘;每有因飞花落叶等事而启悟者。坐禅三昧经卷中云:“波罗捺王暑天处高楼上,令青衣涂香其身。钏多声杂,颇厌患之。乃令次第脱钏,只余其一,遂寂无声。王悟止息烦恼之道;独处思维,成辟支佛。此固夙生种因今生得道也。(利根四生成办,最钝则须百劫)

  思维方法:先就色身之现在果逆观之。日常经验,三受交乘无已时。揆厥原因,在与外境相接触。所以能触境者,以身具六入也。六入成根于胎中,乃由名色发展而来,而推本于识神之入胎;故以五支括之。依现果引起贪爱之惑与取求之业,则顺观现在造因,凡二支。惑业积习,成新趋势,引起中有。中有求生,则有老死随于其后。此更顺观未来结果也。分三支。准此因果法,反推过去之因,亦由此等惑业所致;概名行。妄行之起,则烦恼障为因;烦恼不知所自来,谓之无始。反覆思维此道,即缘觉乘观法。

  此约三世以观轮回之迹,属业感缘起门。

  此类观法,得由三世推至无穷世;总是发源于无始烦恼。烦恼由来既不可知;惟觉业力感召,转成缘起而已。故属业感缘起门。

  烦恼表现于外迹者分四类:

  第一类 根本烦恼六:

  (一)贪

  (二)瞋

  (三)痴

  (四)慢

  (五)疑

  (六)见

  第二类 大随烦恼八:

  (一)昏沉

  (二)掉举

  (三)不信

  (四)懈怠

  (五)放逸

  (六)失念

   (七)散乱

  (八)不正知

  第三类 中随烦恼二:

  (一)无惭

  (二)无愧

  第四类 小随烦恼十:

  (一)忿

  (二)恨

  (三)恼

  (四)覆

  (五)嫉

  (六)悭

  (七)诳

  (八)谄

  (九)害

  (十)憍

  此等烦恼,实发源于末那识。二乘对七八两识未有研究,故不知烦恼所自来。

  

  

  二、菩萨乘观法

  此类观法,惟分现在因未来果两部。所谓过去因,现在果,概括入现在因之内。详如本释第二表。

  现在因:

  (1)无明——不明世间正理,不知脱离三界。(第六识痴心所)

  (2)行——与善恶等心所俱,而起善不善诸行。(第六识思心所)

  (3)识——由诸行熏成之苦果种子,藏于识中。(即阿赖耶识)

  (4)名色——熏发赖耶中名色种子。

  (5)六入——熏发赖耶中六根种子。

  (6)触——熏发赖耶中一切触心所种子。

  (7)受——熏发赖耶中一切受心所种子。

  (8)爱——以贪爱等心滋润苦果种子,使渐起现行。

  (9)取——执取甚强,能使现行速现。

  未来果 (10)有——熏苦果种子成熟,待缘出现于三界。

  (11)生——受未来五蕴身。

  (12)老死——未来身异灭。

  据现生果报身观察种种惑业之发动,无明至爱取凡九支皆属之;故概作现在因。余三支属未来果,则与缘觉乘无异。

  无明有浅有深。浅者属烦恼障;深者属所知障。本表虽系菩萨乘观法,所谓无明,仍以烦恼障为主,与缘觉乘相差不远。根本烦恼六,第六识具有之。不明世间正理,不知脱离三界,皆以痴心所为主;特以无明名之。凡夫之第六识,攀缘不息,是谓妄行。行时恒与思心所俱。依经验习惯,随境引起其他心所。关于无记者固甚多,关于善恶者亦不少。既有善恶,则影响众生界而起反应力。反应力潜入心中,能使阿赖耶识发生变动,摄其种子而藏之。数数熏习,渐次发展。其果若熟,不免牵入轮回苦海之中。故诸行所熏,名为苦果种子。而诸行之熏识也,或以名义熏之;或以色境熏之;此其大端也。或由五根熏之;或由意根熏之;此其大略也。识之被熏,必有接触;亦必有感受。此中状况纷繁,各配相当种子,互不相碍。此名色六入触受四支,虽有展转相缘之理;而观法则重在分析赖耶之如何被熏。

  种子被熏成熟,出现于世,谓之现行。其能致苦果也,须待强大滋润力促成之。此等滋润力,以贪爱为主。盖爱则眷恋不舍,时时抱持,不令种子退隐也。加之以执取,则三业均赴之;故能令现行速现。现在因至此,遂成办矣。

  因既成办,与众生界新联络即告完成;准备作“中有”身;是为未来果之开端。由有而生而老死,理路同于缘觉乘也。

  此约二世以观轮回之迹,属赖耶缘起门。

  此类观法,在研究阿赖耶识如何熏习苦果种子至于异熟;特就现世详之便足。过去之因,不外如是;无须另观。现在之果,原不脱有、生、老死三支;但举未来果以概之,斯可矣。   异熟梵云毗播迦,旧译果报。即造善恶时影响于众生界之反应力转迫而成之果报也。异熟之名,显成熟之果与因异类(善招乐报,恶招苦报)。非若等流果之与因同类(善引善习,恶引恶习)也。此外尚有异时(约时间)变异(约本质)二义。

  赖耶缘起者,阿赖耶识中所藏种子,缘熟则起现行,而流露事相于世间之义也。赖耶本具三位:“(一)我爱执藏位,烦恼障未破者属之。所起之识,偏名阿赖耶识。(二)善恶业果位,所知障未破者属之。所起之识,别名异熟识。(三)相续执持位,诸佛众生皆具之。所起之识,别名阿陀那识。”本类观法,以我爱执藏位为主。

  经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此文具云应作:“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行亦无行尽;……无生亦无生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中间十支略以“乃至”二字括之。

  上文两种观法,虽浅深不同,要皆以破烦恼障脱分段身为主。可谓无无明,无行,无识,乃至无生无老死矣。然或贪著涅槃境;或转入变易身;对于分段身不脱无明尽,行尽,识尽,乃至生尽,老死尽,诸微细惑;未得谓之“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也。

  佛法以超生脱死为本。生死有粗细二身;故超脱亦分浅深二义。粗身名分段身,身中附有显著物质,可以前六识了别之者也。三界中一切凡夫及二乘圣位,皆有此身。大乘中之顿悟菩萨初地以前,悲增菩萨八地以前,亦皆具之。细身名变易身;身中非有显著物质,须以七八识证明之者也。凡夫二乘俱不能发现此身。大乘之中,渐教地前菩萨,顿教地上菩萨,皆能辨之。若悲增菩萨,须八地上乃能辨也。

  分段身依烦恼障而生;生死相继,无有了期。烦恼障若断,则生死皆尽。然此只断阿赖耶识,而异熟识犹存。虽感得变易身依正庄严,仍被所知障迷惑;不脱微细生死也(净土宗中花开见佛之菩萨等属此)。

  此真如缘起法门也。一念心中,十二支顿具;不待开为若干世以观之。

  真如有生空法空之别。会得人无我,真破烦恼障,得显生空真如。会得法无我,能破所知障,得显法空真如。所谓真如缘起法门,自有浅深二类。观自在三摩地,原与法空真如相应;故本节之真如缘起,乃约深者言之。

  业感缘起,只从根尘上遮遣;纵得安住涅槃,未足称为真如境界。赖耶缘起能从藏识上观察;其确解脱尘垢,乃可称为生空真如。然此等涅槃真如,均非了义;隐隐中皆以异熟识为所依,不能直探法界本体也。会得法空真如,而所知障破;异熟习气虽未能消除顿尽,不可谓非真与法界本体相应也。

  法界本体具含无边妙用,一念心中无所不具,非惟十二支因缘法已也。诸支一时并呈,不分先后,此平等性智所能契也。其中条理如何关联?则妙观察智顿能了之。既一时顿了,自无须展开若干世渐次观察如意识焉。会此宗旨,得由绝无时间空间之法空真如本体,随缘开为法相。多不碍一,一不碍多;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都无不可。是谓真如缘起法门。

  真如本体即大空;一法不立。明尚不可得,何况无明!无明尽者,与无明相对立名;即无明由有而无之相也。观自在智直缘真如,绝无无明相与无明尽相;故经文云云。余十一支准此。是谓十二支空。

  真如缘起之能运用自在无所妨碍者,以本体绝对真空,实无一法存在其间也。然虽无实法,却能随意假设幻相,巧符妙理。空而曰大,谓能起空有相融之殊胜妙用耳。既一法不立,真如二字亦虚有其名。其能开展光明,亦只意密之能事。空之中不妨有明相;明之中不失厥空性;斯称正觉。若明中顿失空性,而独有得于光明之相,便成幻光。故曰“明尚不可得”。无明者,迷失本体,暗然不知万法来历之昏昧相也。较之幻光初起,迷惘更深。大空本体尤不容有此境矣。故曰“何况无明”。凡夫久堕无明壳中,邈不知其所自始;所谓无始无明指此。处此迷惘之境,本性活用一无所觉;惟对缘力强大者得从根尘上略辨其假相而已。假相积习相沿,牢不可破,执为实有,不免拣择。利我则取,害我则拒。彼此利害冲突,则相斗争;恶业从兹而起。经验所得,斗争终贻祸患,于是有互相提携者;善业由是兴焉。善业恶业,展转牵连;果报循环不已。有能探其本源者,觉悟无明为累;渐知根尘所起假相,全属子虚乌有,不复为积习所惑;是谓无明尽。此境一现,特觉清凉自在;与无明中之热恼不安者迥异其相。相对而观,隐有同异之见。异之中,偏重无明相之由有而无;故以无明尽名之。既不离相对之习,仍滞意识;故未得与真如本体相应。若观自在智出现,即直缘真如妙用,而不落于任何法相;故经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推之无行无行尽;无识无识尽;乃至无生无生尽;无老死无老死尽;其义一也。得此妙境,乃真契十二支空。

  然所谓空者,约智门言之。若观自在菩萨运用大悲时,不妨起种种胜行。非谓无行亦无行尽,遂不起度生妙用也。

  妙观察智之默契法界活用也,一方面照了幻相之如何发生;一方面领会条理之如何关联;而总归诸大空。幻相之中,众生苦乐不等。条理之上,事业操纵有方。作适宜之事业;救困苦之众生;是为运用大悲心之道。知而不行,流于自了汉;不足当菩萨之名。故对种种胜行前进不息,以遂度生之愿。然行而不著行迹;亦无断尽行迹之见;此正无行亦无行尽之本义也。

  华严经十地品云:“一切有为,有和合则转;无和合则不转。缘集则转;缘不集则不转。我如是知有为法多诸过患,当断此和合因缘。然为成就众生故,亦不毕竟灭于诸行”。此正明般若波罗蜜多现前时,即缘起离缘起之妙用。

  华严经具云大方广佛华严经,乃毗卢遮那如来现“他受用身”为利根菩萨而说之圆顿法门也。传于东土者,不过八十卷。中分九会七处:第一会说于菩提道场(在摩竭陀国尼连禅河侧);第二会说于普光明殿(在菩提道场东南三里许)。第三会说于忉利天;第四会说于夜摩天;第五会说于兜率天;第六会说于他化自在天;第七、八会皆说于普光明殿;第九会说于重阁讲堂(在中印度毗耶离国大林中)。即天上四会四处,人间五会三处也。据华严疏钞一有说云:“前五会当释尊成道后,初七日间所说;次三会当第二七日间所说;末一会则二七以后涅槃以前所说也”。十地品即第六会在他化自在天之说。

  十地之名,频见于大乘诸经:

  (初)欢喜地

  (二)离垢地

  (三)发光地

  (四)焰慧地

  (五)难胜地

  (六)现前地

  (七)远行地

  (八)不动地

  (九)善慧地

  (十)法云地。

  今所引经文,即卷三十七第六地之教法也。菩萨入此地,般若波罗蜜多真实现前,故名现前地。虽未克圆证无生法忍,却能随顺此道,心甚明利矣。为欲彻底通达无生之旨,不可不悉心参究十二支缘起真理。凡夫所以生生不已,为不明人无我之道,执著我相,保持自身。一切进行,恒以维护此身为主。作业不论善恶,总求自身有利。间或似例外,仍有我相隐寓其中焉。其厌欲界太扰而修梵行者;亦带利己之见。现身毁灭,复营新身;盖必有身而后能辅我见之策动也。净除人我之见,非证般若波罗蜜多不可。第六地菩萨,正一心致力于此道。

  “一切有为,有和合则转无和合则不转”者,指外迹之转变,必待因缘和合而后成。有为法者,识身造作所成之法相也。若论本有功德藏,生佛等具,不缺一法。但未经造作,则不能出现于外迹。故外迹诸相之转变,必以业力推动之。推动之道,不可独恃意力。盖任何迹象,非得外境为缘,不能起其幻相也。若论经营新身之有为法,尤须父母作和合因缘,乃克转中有为生有耳。

  “缘集则转缘不集则不转”者,指和合诸缘必须具集也。缘有四种:

  (一)因缘

  (二)等无间缘

  (三)所缘缘

  (四)增上缘。

  论自动转变之有为法,须四缘具足。心中先植其因,待诸缘具集而转为现行;此属因缘。心中之因,等流相续,不被他法压伏;此属等无间缘。动机一起,牵引意力缘虑其境;此属所缘缘。辅助外迹,流现法相,不蒙障碍;此名增上缘。是为自动转变之通例。中有之得生,即循此道。若论被动转变,只须因缘增上缘便得。

  四缘之事,可以浅喻明之:甲乙两友之初结识,为因缘。其后交谊未尝被恶感冲破,为等无间缘。有时甲忆念乙而谋晤面,为所缘缘。甲出门访乙,中途无阻碍,乙亦在家接见,皆为增上缘。若甲乙交谊中断,亦无忆念之事,是等无间所缘二缘均缺矣。然窄路相逢,彼此仍识面,则惟因增二所演矣。

  念佛法门即培植所缘缘。恶业等无间缘,可以忏悔法除之。

  “我如是知有为法多诸过患当断此和合因缘”者,有为法落于我见中,遂成因果流转之法;过患甚多。欲免流转,不可不断其和合因缘也。如是二字,摄知字以下二句;亦承上文和合缘集二义。因缘,即赅因等诸缘言之。

  “然为成就众生故亦不毕竟灭于诸行”者,谓全断和合因缘,则有为法不生;即此身以后不再托生;永住涅槃之乐。然只自了,于众生无所成就。为利益众生故,又不妨随缘托生,游戏诸行之中也。

  “此正明般若波罗蜜多现前时即缘起离缘起之妙用”句,申明“亦不毕竟灭于诸行”之旨。般若现前,无明虽尽,不妨故起诸行妙用;是谓即缘起离缘起。

  

《心经广义 第二章 破诸相 第三节 十二支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