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福先寺。《大日經》爲密教之根本經典,由善無畏叁藏口述,其弟子一行阿阇梨記錄而成。善無畏祖師傳授以胎藏界(理)爲主的密法,是爲中國密教正式傳授之始,故亦稱其爲漢地密教初祖。因其具備神通及對密教經典的精通與貢獻,善無畏被唐玄宗尊奉爲“教主”,入滅後其真身奉塔于洛陽廣化寺之前庭。五祖善無畏的著名弟子除一行外,尚有溫古、玄超、義林、智嚴、喜無畏、不可思議(新羅僧)、道慈(日僧)等。
金剛智(公元663-731年):中印度王子,十歲出家于那爛陀寺,二十歲受具足戒,廣習大小乘經律論。叁十一歲依止南印度龍智菩薩受教,七年承事供養,受學一切密教,受金剛界灌頂傳承,爲密教五祖。尋遊師子國登楞伽山,聞中國佛法盛行,于唐玄宗開元七年(719)由海路經錫蘭、蘇門答臘至廣州,翌年至東都,敕迎于長安慈恩寺,尋徙薦福寺,于所住立大曼荼羅灌頂道場以大弘密法普度四衆,並翻譯密經,譯有《金剛頂經》、《瑜伽念誦法》、《觀自在瑜伽法》等八部十一卷。後示寂于洛陽廣福寺,谥灌頂國師、大弘教叁藏,金剛智亦爲漢地密教初祖。門弟子有不空、一行、慧超、義福、圓照等。
不空(公元705-774年):又作不空金剛,南印度師子國人,天資聰明,幼從叔父遊南海諸國,其後出家,十四歲從金剛智叁藏學悉昙章,誦持梵經,深獲叁藏器重,盡得五部叁密之法。及五祖金剛智叁藏示寂,遵遺命,往印度求法,從龍智菩薩(普賢菩薩化身)受十八會金剛頂瑜伽及大毗盧遮那大悲胎藏各十萬頌、五部灌頂、真言秘典、經論梵夾五百余部,並蒙指授諸尊密印、文義性相等。又遍遊五印度,于天寶五年(746年)還京師,爲玄宗灌頂,賜號“智藏國師”。不空叁藏譯出唐密的另一部根本經典《金剛頂經》。後有诏使住大興善寺。自天寶至大曆六年,譯出密部之經軌,凡七十七部,一百二十余卷,密教之盛,此時爲最。金剛智及不空兩祖師的傳授原以金剛界密法(智)爲主,後善無畏與金剛智兩叁藏金胎互授,並分部將兩部大法傳授給不空祖師,六祖不空隨集兩部大法于一身,即“兩部一具”,此即唐密的最突出特點,不同于以往印度密教的“兩部分傳”。不空祖師後期主要活動于西安大興善寺,曆任叁代國師,他還是中國四大譯經家之一,建立了梵語與漢字間嚴密的音韻對照組織,以解釋咒語實義于其弟子。
不空祖師弟子衆多,傑出者有金閣寺含光、新羅慧超、青龍寺惠果、崇福寺慧朗、保壽寺元皎、覺超,世稱“六哲”,而以惠果祖師承其法系,受兩部大法,是爲唐密七祖。惠果祖師曆任代宗、德宗、順宗叁代國師,後傳法給日本僧人空海法師,空海法師回國後,大弘密法,成爲日本密宗――“東密”亦稱“真言宗”的始祖,史稱弘法大師。自此,遂有東密之盛,到現在不僅盛傳不衰,而且正走向世界。
叁、唐密在漢地的隱沒
唐朝後期,唐武宗下令取締佛教,代之以道教,佛教各教派遭受沈重打擊,深受皇室器重的唐密也不能幸免,雖然唐宣宗繼位後立即宣布恢複佛教,但唐密已逐漸式微,系統性的兩部大法傳承趨于隱沒,主要原因是合格的阿阇梨阙如,壇場儀軌也很難完備。至宋初,雖稍有複興迹象,但僅限于譯經,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唐密開始消逝,因唐密的許多真言、本尊法門和別尊曼茶羅已逐漸融入到其它宗派之中,如《藥師法》、《准提法》、《孔雀明王法》、《穢迹金剛法》、《瑜伽焰口施食法》等一直廣爲流傳,許多真言密咒被列入日常課誦,一並被廣泛運用于佛教法事活動至今。因此,有專家稱唐密已成爲隱身于佛教各宗派中的“寓宗”。
第二章 唐密的東傳
第一節 東密
東密指流傳于日本之唐密,因其是大日如來的真實言教,故稱真言宗。開祖爲弘法大師空海(774-835),根本經典爲《大日經》(善無畏譯)、《金剛頂經》(不空譯),稱爲兩部大經。另又依《蘇悉地經》、《瑜祗經》、《釋摩诃衍論》、《菩提心論》、《大日經疏》等經軌與論釋。此外,空海大師自撰之《十住心論》、《秘藏寶鑰》、《辨顯密二教論》、《即身成佛義》、《聲字實相義》、《吽字義》、《般若心經秘鍵》等亦極爲重要。其教義大綱系講說六大(體)、四曼(相)、叁密(用)等叁大圓融,建立兩部曼陀羅,而以“即身成佛”爲其主旨,自空海極力弘傳,依據顯密二教判與十住心而建立橫豎二判之純密教,以表示勝于其它諸宗。可見,東密完全承襲唐密,也就是說,東密就是原汁原味的唐密,同時,十分重視空海大師的思想。密宗雖衰絕于印度、唐密不顯中國,卻于日本直傳至今,實乃不幸中之大幸。
延曆二十叁年(804年),空海和尚入唐,師事七祖惠果,惠果大阿阇梨將密法無遺地傳于空海和尚,是爲唐密八祖。空海大師于大同元年(806年)返國後,先于高雄山寺造壇灌頂(弘仁元年,810年),又于高野山建立真言宗根本道場(弘仁七年),後再得賜東寺(即教王護國寺),建立灌頂道場(弘仁十四年),遂又稱真言宗爲東密。
東密門人甚多,以真濟、真雅、實慧、道雄、圓明、真如、杲鄰、泰範、智泉、忠延等十人最爲傑出,或媲美爲世尊之十大弟子。空海與此等門人大揚宗風,而予日本平安時代社會各階層以極深之影響。空海寂後百年頃,事相之傳承分成小野、廣澤兩大流派。然中世以來,一些真言宗的僧衆提出,大日如來的本地身不說法,說法的是大日如來的加持身,這一見解有別于傳統法義,由此形成了新義真言宗一派,相應稱堅持傳統法義者爲舊義真言宗。究其實質,新舊義的區分緣于對佛法特別是密法欠缺真正體悟,只是執著于文字相,于修證沒有絲毫意義。
第二節 臺密
臺密指的是日本天臺宗所傳的密教,有別于真言宗的東密。主要源于天臺宗的傳教大師最澄及圓仁、圓珍所傳,以比睿山延曆寺及園城寺爲中心,後由五大院的安然和尚集其大成。
延曆二十叁年(804年,唐貞元二十年),最澄和尚入唐,從天臺宗道邃、行滿學天臺教義外,並隨靈岩寺順曉(從不空與一行分別受金胎兩部大法)受叁部大法及印契等。返日後又從空海大師受灌頂,特以止觀(天臺)、遮那(密教)兩業爲修學課程,主張“圓密一致”,此爲日本天臺密教之濫觞。其後,承和五年(838年),慈覺大師圓仁亦入唐,仁壽叁年(853年),又有智證大師圓珍入唐求法,叁者即臺密法流的根源。最澄之後稱根本大師流,圓仁之後稱慈覺大師流,圓珍之後稱智證大師流,一般統稱根本叁流或臺密叁流。
臺密主要依據的經典爲《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及《瑜祗經》,並稱五部秘經。其實質是將天臺宗與唐密、律宗和禅雜揉在一起,已經非純正唐密了。
第叁節 東臺二密的差別
民國時期曾“叁次東渡,二上高野”的持松法師(密林)不但得東密古義、新義真言宗的叁個傳法阿阇梨位,而且曾專門修習臺密儀軌,回國後建立的上海靜安寺真言密壇堅持東密、臺密同弘,融二密于一體,成爲名副其實的唐密。他所著的《密教通關》被譽爲“唐密絕傳之後全面介紹密教的第一書”。在此著作中,他將東密、臺密進行了比較,認爲二密的差異,歸納起來有以下五點:
(1)教主。“東密以大日爲本,與釋迦別體,故臺密斥爲昧于一實之理。臺密釋迦與大日同體,故東密斥之爲未脫顯網。”
(2)教義。“東密無理密事密之分,除兩部外皆爲顯教。臺密分理密和事理俱密,故法華、華嚴與兩部無軒轾。”
(3)兩部。“東密偏重金剛界,爲金胎次第,兩部外不立不二。臺密偏重于胎藏,爲胎金次第,兩部外立蘇悉地爲叁部。”
(4)血脈。“東密,兩部一系,故法流統一。臺密,兩部各分系門,故教門分張。”
(5)修法。“東密,以愛染法爲至極之大法。臺密,以熾盛光佛頂爲至極大法。”
以上各種異點,不過關系教相組織上之差別,究其叁密相應,四曼不離,即身成佛等義,則完全一致。
綜觀千二百年來的日本,東密一直淩駕于臺密之上,其信衆及影響也遠勝于臺密。
第四節 東密實質依然是唐密
盡管有上述差別,但綜合二宗可發現,日本所傳密法,均爲盛唐時由中國傳去,然由于傳授師門之異,到了日本又分爲“東密”和“臺密”兩派。東密開祖弘法大師空海得傳不空叁藏門下高徒惠果之大法,回國後于高野山根本道場及京都東寺等大弘密教,至今不絕。而與空海同時來唐求學之傳教大師最澄于天臺山國清寺師事道邃大師習天臺心法之同時,又從沙門順曉受灌頂習密教,回日後再受灌頂于空海大師,將天臺教法密教化,創立了天臺密教,一般稱之爲“臺密”。天臺密教,已經是演化了的非故唐密法,它以故唐天臺宗教義爲基礎結合了禅宗、律宗和密宗教義。應該說,空海所傳惠果之密法爲正統,而最澄所傳之臺密爲旁傳。可見,東密實質即唐密。
密法乃故唐祖宗法寶,東密也確實原汁原味保存至今,但東密的叫法是日本人的稱謂,其法脈乃屬故唐,並已回傳中國,是以我們應該依然稱“唐密”。究密法傳承實質,印度中期密教、盛唐密教和日本密教本然一體,今天我們依然稱謂“唐密”乃期盛唐新世之輝煌也。
民國時期,國內大德赴日學習密法的以“東密”爲主,惟有持松、談玄兩法師兼修了臺密,且持松法師更有東密古義、新義叁個阿阇梨位,世所罕見。至于傳承流派,因爲1200年的變化很多,但變化的是形式,其實質依然是唐密。
第叁章 唐密的回傳
唐密借助東瀛之地得以完好保存,並反哺華夏,早在七祖惠果和尚的預料之中。據史料記載:
惠果和尚乍見空海,含笑喜告曰:“我先知汝來,…
《《唐密述要》第一部分:唐密流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