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密述要》第二部分:唐密傳承
第一章 教主
第一節 大日如來
唐密之教主爲大日如來,梵名爲摩诃(大)毗盧遮那(遍照)怛他揭多(如來),是密教最上最根本之佛。依一行祖師《大日經疏》,大日如來之名有叁義:
(1)除暗遍明義:謂世間日有方分,唯在晝光不燭夜;如來智慧日光則不如是,遍一切處作大照明,無晝夜內外之別。
(2)衆務成辦義:謂日行閻浮提,一切卉木各得增長,世間衆務因之得成;如來日光遍照法界,亦能開發衆生善根,乃至世間出世間事業由之成辦。
(3)光無生滅義:謂重陰昏蔽、日輪隱沒、亦非壞滅,猛風吹雲、日光顯照、亦非始生;佛心之日亦複如是,雖爲無明重雲之所覆障而無所減,究竟實相圓明無際而無所增。
因有此叁義,故世間之日不可爲喻,但取其少分相似故,加以大名,曰摩诃毗盧遮那。
第二節 大日如來法像
一般所見的大日如來像爲坐姿,系以璎珞、臂钏、腕钏、寶冠等裝飾物莊嚴其身。
金剛界、胎藏界兩部曼荼羅皆以大日如來爲主尊,金剛界表智,以大日表智法身,住八葉蓮華之中臺;胎藏界表理,以大日表理法身,住五大月輪之中央。理智雖然二分,但理智二法身畢竟不離,即以理智不二爲大日如來之體。
又金剛界大日爲金剛界九會中除理趣會以外的中尊,位于五佛中央,現菩薩形,身呈白色,結智拳印,頂戴五佛寶冠,結跏趺坐于獅子座(或坐于寶蓮華座),密號遍照金剛,種子爲“鍐”(vam!),叁昧耶形爲萃都婆。胎藏界大日位于中臺八葉院中央,亦現菩薩形,身呈黃金色,著白缯,住法界定印,頭亦戴五佛寶冠,坐于中央的寶蓮華座,密號與金剛界大日相同,種子爲“阿”(a),叁昧耶形爲萃都婆或如來定印。
第叁節 大日如來與釋迦如來
娑婆世界一切佛教,皆從釋尊開始,故稱釋迦牟尼佛爲本師。真言密教之教主大日如來,與釋尊之關系爲何?
依空海弘法大師《付法傳》雲:“是故甘露一味,逐器而殊色。摩尼一相,隨色而分影。能說之心,轉則平等,所潤之意,解則千殊。一、叁、五乘,源一派別。法、報、應化,體同用異。”也就是說,大日之與釋尊,只是“內證”與“外用”之相異而已。也就是說,佛佛無異,二佛同體。如嚴格區別,大日如來爲法身佛,釋迦如來爲化身佛,即爲應我們這個世界之機,來度化衆生而由大日如來顯現之應化身。
如依《華嚴經》:釋迦牟尼如來成道的初一七日,當自受法樂時,爲金剛諸大菩薩,說此真言,即爲唐密的起源。金剛薩埵既受法已,遂結集成《大日經》、《金剛頂經》各十萬頌,納于南天鐵塔。後來龍樹菩薩(也譯爲龍猛)開南天鐵塔,親見金剛薩埵,承受大法,並受兩部大經。其後龍樹授法于龍智菩薩,龍智化行于南天竺及師子(錫蘭)等國,壽七百余歲,並傳兩部大法于善無畏、金剛智兩叁藏大師,兩大師來華,此爲唐密之肇始。
關于此一問題,持松法師在《密教通關》中說:
“唐密往往論說法教主,大日與釋迦各別。釋迦所說,定是顯教。毘盧遮那所說,是爲密教。然則大日之傳授金剛薩埵,何以就釋迦在世而論耶?以金薩受法而後,八百年中,授與龍猛,而龍猛出世,距釋迦滅度,亦八百年,甯非同時?然則大日、釋迦,法身、化身,一耶異耶?今謂叁身一體,唯是法身,其理決定,不可猶豫。故《聖位經》雲:自性及受用,變化並等流,佛德叁十六,皆同自性身。故一切應化,無非法身。”
“釋迦如來受毗盧遮那如來教敕,將內證叁密之法傳于人間,必須俟其機緣已熟,方可傳授。故最初以《華嚴經》示其本大,然後說叁乘法,方不致令人疑爲所證者小也。及乎調練即熟,始複盡其所有而宣之,方不致令人疑爲有所吝也。”
第四節 顯教與密教
密教認爲,釋迦的說教,因爲全是“隨他意”的說教,所以不可稱爲“真言”;既然是“隨他意”的,就是淺顯易知的,因而可稱爲“顯教”。大日如來的說教因爲是“隨自意”之語,所以可稱爲“真言”;既然是“隨自意”的,就是很難了解的,故也可稱爲“密教”。難,不僅僅是“語”的難以了解,就是身、意也不全是顯教信衆可以了解的,所以完整地講稱爲“叁秘密宗”。
大凡教門的優劣,以佛身論作爲根本。而如果說佛有法、報、應的叁身,那麼教也應分爲叁類。“應身說”是小乘教,“報身說”是大乘教,“法身說”是秘密教。相對于“法身說”這個秘密教來說,報、應二身說的大乘、小乘,可以合稱爲顯教。所以,從橫的方面看,就可分爲顯密二教;顯教淺近,密教深奧。
因此,密教不是化身佛釋迦世尊所說,而是直接由法身佛大日如來所說。化身佛釋迦世尊所說的佛法,稱顯教,也稱顯宗;法身佛大日如來所說的佛法,稱密教,也稱密宗。密教與顯教均爲佛法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是因入道之門的不同而有此分別:
顯教從其可思議處而入,乃化身佛釋迦世尊所說之當機法門,因衆生根基不同,故有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的分別;密教從其不可思議處而入,乃法身佛大日如來所說之內證法門,非菩薩凡夫所知,如法叁密加持,可即身成佛,故密乘亦稱佛乘、果乘。在一定意義上說,密乘也是應機法門,只是此機乃應化身佛釋迦如來教化所成就的菩薩之機。因化身佛與法身佛不一不異,顯密兩教圓融無礙,渾然一體,顯爲密之基礎,密爲顯之歸宿。顯教從可思議處入手,通過講經言說,信而能解;信而能解者,力微功緩,成佛通常需叁大阿僧祗劫,故教人修身近佛。密教從不可思議處入手,代之以真言總持,深秘難究;深秘難究者,力偉功速,故教人即身成佛。無論是叁乘或五乘,最後都要歸于一乘即密乘(佛乘)。前幾乘是爲佛乘打下基礎,佛乘則是前幾乘的必然歸宿。
密法因殊勝異常,被譽爲佛法中的“醍醐”。《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將佛法“攝爲五分:一素咀纜(經),二毘奈耶(律),叁阿毘達磨(論),四般若波羅蜜多(般若),五陀羅尼門(真言),此五種藏教化有情,隨所應度而爲說之。”“此五法藏譬如奶、酪、生酥、熟酥及妙醍醐。契經如乳,調伏如酪,對法教者如彼生酥,大乘般若猶如熟酥,總持門者譬如醍醐。醍醐之味,奶酪酥中微妙第一,能除諸病,令諸有情身心安樂。總持門者,契經等中最爲第一,能除重罪,令諸衆生解脫生死,速證涅槃安樂法身。”
第二章 傳承八祖
第一高祖:常住叁世淨妙法身法界體性智摩诃毗盧遮那如來
法身大毗盧遮那如來,與自眷屬法身如來,于秘密法界心殿中自受法樂故,常恒不斷演說此自內證智叁摩地法,具如《金剛頂經》說,“若准釋迦說教次第,法華經後,說真言教故”。《金剛頂瑜伽叁十七尊出生義》雲,“起化城以接之,由糞除以誘之,及于大種姓人法像已熟,叁秘密教說時方至,遂卻住自受用身,據色究竟天宮,入不空王叁昧,普集諸聖賢,削地位之漸階,開等妙之頓旨”。
第二傳法祖:金剛薩埵菩薩
金剛薩埵,親對法身如來海會,受灌頂職位則說自證叁密門,以獻盧舍那及一切如來,便請加持教敕。毗盧舍那如來言,“汝等將來于無量世界,爲最上乘者,令得現生世出世間悉地成就,具如經說。”
第叁祖:龍猛菩薩
亦稱龍樹菩薩。昔釋迦如來掩化之後,八百年中,有一大士,名龍猛菩薩,迹誕南天竺,化被五印,尋本則妙雲如來(阿彌陀)現迹則位登歡喜,或遊邪林,而同塵同事,或建正幢以宣揚佛威,作千部論,摧邪顯正,上遊四王自在處,下入海中龍宮,誦持所有一切法門,遂則入南天鐵塔中,親受金剛薩埵灌頂,誦持此秘密最上曼荼羅教,流傳人間,《楞伽經》及《摩耶經》等,釋迦如來所懸記,則是人也。
第四祖:龍智菩薩
龍智菩薩,即龍猛菩薩付法之上足也,位登聖地,神力難思,德被五天,名熏十方,上天入地無礙自在,或住南天竺弘法利人,或遊師子國勸接有緣。貞元錄雲,龍樹菩薩弟子名龍智,年七百余歲,今猶見在南天竺國,傳授《金剛頂瑜伽經》及毗盧舍那總持陀羅尼法門、五部灌頂諸佛秘密之藏及諸大乘經論等,亦《大辯正叁藏表製集》曰,“昔毗盧舍那佛,以瑜伽無上秘密最大乘教傳于金剛薩埵,金剛薩埵,數百歲方得龍猛菩薩傳授焉。龍猛又數百歲,乃傳龍智阿阇梨,龍智又數百歲傳金剛智阿阇梨,及不空阿阇梨。大師雲,彼龍智菩薩,年九百余歲,面藐叁十計,今見住南天竺國,流傳此宗矣。”
第五祖:金剛智叁藏、善無畏叁藏
金剛智,年叁十一,往南天竺,承事龍智阿阇梨,經七年受學金剛頂瑜伽經,及毗盧遮那總持陀羅尼法門,諸大乘經典,並五明論,受五部灌頂諸佛秘密之藏,無不通達,兼解九十四書,尤工秘術,妙閑粉繪,每至飯食,天廚自陳,金剛薩埵,常現于前,觀音菩薩應現而作是言,“汝之所學,今已成就,可往大唐國禮谒文殊師利菩薩,彼國于汝有緣,宜往傳教,濟度群生。”承是聖告,遂入大唐,開元八年(佛滅度後,經千六百十九年,金剛界大法,始來漢土)初到東都,所有事意,一一奏聞,奉敕處分使令安置四事供養,于是廣弘秘教建曼荼羅,依法作成,皆感靈瑞,沙門一行,欽斯秘法,數就咨詢,和尚一一指陳,複爲立壇灌頂(唐朝灌頂此時始矣),一行敬受此法,請譯流通,十一年,翻譯《瑜伽念誦法》四卷、《七俱胝經》等。十八年,譯出《曼殊師利五字心》及《觀自在瑜伽法要》,秘教流傳,寔斯人矣。又一時亢旱連月,玄宗皇帝,轸慮納惶,即令和尚祈雨,和尚于大薦福寺廊下結壇,密誦真言,食頃從壇中龍頭出現,和尚伸手把捉龍頭,須臾放卻其龍,直突廊宇騰空,雷電震地,雨霈然洪澍,…
《《唐密述要》第二部分:唐密傳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