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深層生態學與佛教生態觀的內涵及其現實意義▪P2

  ..續本文上一頁的內涵及現實意義

  佛教生態觀的哲學基礎是緣起論。緣起論是佛學有別于其他宗教哲學的根本性思想。依據緣起的觀點,整個世界處于圓融互攝、共生互動的網絡中,組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從緣起論的立場,産生出佛教生態觀的基本思想。

  1、衆生平等與尊重生命的思想

  大乘佛教將一切法都看做是佛性的顯現,萬法都有佛性。天臺宗大師湛然將此明確定義爲“無情有性”,即沒有情感意識的山川、草木、大地、瓦石等都具有佛性。禅宗強調“郁郁黃花,無非般若;清清翠竹,皆是法身。”基于“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無情有性”、“一切衆生(甚至于草木無情)皆可成佛”的思想,佛教主張“尊重生命”,尊重包括植物與動物在內一切生命形式。衆生平等不僅是不

  同個人、不同人群、不同人種的平等,而且是宇宙間一切生命的平等。任何生命都具有尊嚴性,因此應當用尊敬的態度來對待。這樣的佛性觀,使人類對無情世界的草木國土不再以征服者自居,而是平等視之。深層生態學的思想淵源大地倫理與佛教衆生平等、尊重萬物的觀點有相通之處。李奧波從生態學的角度將地球當做一個有機體, 宣稱:“大地倫理學改變人類的地位,從他是大地——社會的征服者轉變到他是其中的普通一員和公民。這意味著人類應當尊重他的生物同伴而且也以同樣的態度尊重大地社會。”李奧波的繼承者國際環境倫理學會主席、美國環境哲學家羅爾斯頓指出:

  —25頁↓—

  “環境倫理學必須發展成大地倫理學,必須對與所有成員密切相關的生物共同體予以適當的尊重。他希望轉向東方,從佛教那裏汲取尊重生命的思想來建立一門環境倫理學。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發揮佛教的無情有性說,指出:“宇宙全體,還有其中的萬物都有尊嚴性,它是這種意義上的存在。就是說,自然界的無機物和無機物也都有尊嚴性。大地、空氣、水、岩石、泉、河流、海,這一切都有尊嚴性。如果人侵犯了它的尊嚴性,就等于侵犯了我們本身的尊嚴性。” 深層生態學將生命關懷的範圍從人擴展到一切生物,敬畏一切生命。“敬畏生命”理論的創立者施韋澤因此成爲 1954年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

  現代生態的危機根源于人類中心主義,各式各樣的個人主義都是人類中心主義的不同表達形態,它們已經成爲現代社會各種問題的根源,消除人類中心主義是深層生態學發展的前提。這與佛教的無我論胎息相通。佛教主張破除我執與法執消除了生命主體自身的優越感和在世界中的優先性,是對自我中心論的有力校正。

  2、圓融無礙與大慈大悲的思想

  《華嚴經》中的“因陀羅網”,是帝釋天的寶網由無數的寶珠聯綴而成,每一寶珠都映現出其他寶珠的光影,珠珠相映,影影相含,重重無盡。華嚴學者以此闡述一與一切的關系,認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與一切,相入相即,圓融無礙,重重無盡。圓融的觀點同樣是當代生態學的理論支柱。生態學家萊文斯和萊沃丁認爲,整體是“一種由它與它自己的部分相互作用、並與它所隸屬的更大的整體相互作用而規定的結構”。生態是生命體系與非生命體系構成的,二者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它們是融合而不可分的整體。對非生命體系的掠奪、幹擾、破壞,都會使支持生命存在的結構解體,都是違反生命網的原則。佛教在圓融無礙的基礎上生發出大慈大悲的思想。《維摩诘經典型體現了這一思想。在經文中,維摩诘將自己與衆生看爲一體,對一切衆生之病感同身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條件給予人歡樂,以衆生的身心病苦感同身受,這充分地體現了佛教的社會責任感。

  3、淨化心靈與莊嚴國土的思想

  淨土是大乘佛教追求的理想境界,對淨土的描繪體現了佛教的理想生態觀。佛教最有代表性的淨土是阿彌陀佛淨土,又稱西方極樂世界,包含了佛教徒對理想生態的設定。極樂世界是無苦有樂的世界。極樂世界有八功德水,有豐富的樹木鮮花,優美的音樂,有增益身心健康的花雨,有奇妙多樣的鳥類,有美妙的空氣與和風吹習。

  從國土淨的角度來說,佛教生態觀可保護自然生態。自古名山僧建多,佛教以解脫爲修行目標,在青山綠水間築庵建廟,佛化自然,爲清修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佛教活動場所,大多樹木蔥郁,鳥語花香,是生態保護的典範。呼籲和平,參與環保,是20世紀下半葉世界佛教界的重要實踐方式,反映了佛教徒的生態自覺。

  從心淨的角度來說,中國佛教重視通過心靈的自覺,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進而改善自己的行爲。通過對現實世界的改造,在現實社會建設美麗的淨土,這就是《維摩诘經》所倡導心淨則佛土淨的思路。禅宗將其發揮爲淨土在世間,莫向西方求的思想,重視現實世界的改造。心淨是國土淨的根本,這也就是和諧世界從心開始所蘊含的叁味。

  生態危機根源于人類的心態危機與心靈汙染;世界的和諧,最終歸結到人類心靈的和諧。今年中國舉行的世界佛教論壇,是對中國佛教人間淨土思想的現代回應。只有心靈得到了提升、淨化、和諧,由無數個體、無數心靈組成的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才能和諧、美麗,美好莊嚴的人文淨土、物質淨土就可以實現于人間。

  (作者爲《中國禅學》主編,陝西師範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

  

《深層生態學與佛教生態觀的內涵及其現實意義》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佛耶對話叁模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