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深层生态学与佛教生态观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P2

  ..续本文上一页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佛教生态观的哲学基础是缘起论。缘起论是佛学有别于其他宗教哲学的根本性思想。依据缘起的观点,整个世界处于圆融互摄、共生互动的网络中,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缘起论的立场,产生出佛教生态观的基本思想。

  1、众生平等与尊重生命的思想

  大乘佛教将一切法都看做是佛性的显现,万法都有佛性。天台宗大师湛然将此明确定义为“无情有性”,即没有情感意识的山川、草木、大地、瓦石等都具有佛性。禅宗强调“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清清翠竹,皆是法身。”基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无情有性”、“一切众生(甚至于草木无情)皆可成佛”的思想,佛教主张“尊重生命”,尊重包括植物与动物在内一切生命形式。众生平等不仅是不

  同个人、不同人群、不同人种的平等,而且是宇宙间一切生命的平等。任何生命都具有尊严性,因此应当用尊敬的态度来对待。这样的佛性观,使人类对无情世界的草木国土不再以征服者自居,而是平等视之。深层生态学的思想渊源大地伦理与佛教众生平等、尊重万物的观点有相通之处。李奥波从生态学的角度将地球当做一个有机体, 宣称:“大地伦理学改变人类的地位,从他是大地——社会的征服者转变到他是其中的普通一员和公民。这意味着人类应当尊重他的生物同伴而且也以同样的态度尊重大地社会。”李奥波的继承者国际环境伦理学会主席、美国环境哲学家罗尔斯顿指出:

  —25页↓—

  “环境伦理学必须发展成大地伦理学,必须对与所有成员密切相关的生物共同体予以适当的尊重。他希望转向东方,从佛教那里汲取尊重生命的思想来建立一门环境伦理学。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发挥佛教的无情有性说,指出:“宇宙全体,还有其中的万物都有尊严性,它是这种意义上的存在。就是说,自然界的无机物和无机物也都有尊严性。大地、空气、水、岩石、泉、河流、海,这一切都有尊严性。如果人侵犯了它的尊严性,就等于侵犯了我们本身的尊严性。” 深层生态学将生命关怀的范围从人扩展到一切生物,敬畏一切生命。“敬畏生命”理论的创立者施韦泽因此成为 1954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

  现代生态的危机根源于人类中心主义,各式各样的个人主义都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不同表达形态,它们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各种问题的根源,消除人类中心主义是深层生态学发展的前提。这与佛教的无我论胎息相通。佛教主张破除我执与法执消除了生命主体自身的优越感和在世界中的优先性,是对自我中心论的有力校正。

  2、圆融无碍与大慈大悲的思想

  《华严经》中的“因陀罗网”,是帝释天的宝网由无数的宝珠联缀而成,每一宝珠都映现出其他宝珠的光影,珠珠相映,影影相含,重重无尽。华严学者以此阐述一与一切的关系,认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与一切,相入相即,圆融无碍,重重无尽。圆融的观点同样是当代生态学的理论支柱。生态学家莱文斯和莱沃丁认为,整体是“一种由它与它自己的部分相互作用、并与它所隶属的更大的整体相互作用而规定的结构”。生态是生命体系与非生命体系构成的,二者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它们是融合而不可分的整体。对非生命体系的掠夺、干扰、破坏,都会使支持生命存在的结构解体,都是违反生命网的原则。佛教在圆融无碍的基础上生发出大慈大悲的思想。《维摩诘经典型体现了这一思想。在经文中,维摩诘将自己与众生看为一体,对一切众生之病感同身受。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条件给予人欢乐,以众生的身心病苦感同身受,这充分地体现了佛教的社会责任感。

  3、净化心灵与庄严国土的思想

  净土是大乘佛教追求的理想境界,对净土的描绘体现了佛教的理想生态观。佛教最有代表性的净土是阿弥陀佛净土,又称西方极乐世界,包含了佛教徒对理想生态的设定。极乐世界是无苦有乐的世界。极乐世界有八功德水,有丰富的树木鲜花,优美的音乐,有增益身心健康的花雨,有奇妙多样的鸟类,有美妙的空气与和风吹习。

  从国土净的角度来说,佛教生态观可保护自然生态。自古名山僧建多,佛教以解脱为修行目标,在青山绿水间筑庵建庙,佛化自然,为清修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佛教活动场所,大多树木葱郁,鸟语花香,是生态保护的典范。呼吁和平,参与环保,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佛教界的重要实践方式,反映了佛教徒的生态自觉。

  从心净的角度来说,中国佛教重视通过心灵的自觉,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进而改善自己的行为。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改造,在现实社会建设美丽的净土,这就是《维摩诘经》所倡导心净则佛土净的思路。禅宗将其发挥为净土在世间,莫向西方求的思想,重视现实世界的改造。心净是国土净的根本,这也就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所蕴含的三味。

  生态危机根源于人类的心态危机与心灵污染;世界的和谐,最终归结到人类心灵的和谐。今年中国举行的世界佛教论坛,是对中国佛教人间净土思想的现代回应。只有心灵得到了提升、净化、和谐,由无数个体、无数心灵组成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才能和谐、美丽,美好庄严的人文净土、物质净土就可以实现于人间。

  (作者为《中国禅学》主编,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深层生态学与佛教生态观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佛耶对话三模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