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耶对话三模式
[吴言生教授发表论文]
·“文化对话:可能性与界限”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德国阿登纳基金会
·2002年10月,北京
内容提要 作为全球化运动、世界伦理的重要部分,佛耶对话在近二三十年尤为活跃,产生了一系列成果,像《佛耶研究》、《佛教伦理》,都是在这方面卓有成就的刊物。著作方面,近年主要有让弗朗索瓦·勒维尔和马蒂厄里卡尔合著的《和尚与哲学家》、李元松《佛教与基督教信仰的交会》、阿部正雄《佛教与多信仰者的对话》,它们相应地呈现为三个模式:一、以高扬佛教义理为中心的佛耶对话。二、以尊重基督信仰为主调的佛耶对话。三、以会通佛耶思想为旨归的佛耶对话。第一种模式反映了佛教智慧对当代西方人心灵的浸润滋养;第二种模式反映了佛教徒的开放胸襟和真诚愿望;第三种模式反映了佛教学者融贯中西、侧重于从深层会通佛耶的见地。恰当地汲取前二种模式的精神,运用第三种模式进行对话,是佛耶对话在未来的正确走向。佛教与基督教在思想内核、终极关怀、象征体系、生态伦理等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共通性,有着很大的交流空间,本文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The three paradigm of BuddhistChristian dialogue
By Yansheng Wu
prof.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As an impotant part of the globilization movement and the global ethic, an active dialogue between Buddhist and Christian has emerged in the last 20 to 30 years. Such successful magazines as buddhist-Christian Studies,Journal of Buddhist Ethics come out in a consequence. The recent representative books, for instance, Monk and philosopher by Jead-Franco is Revel and Matthieu Ricard, A Contact between Buddhism and Christianity by Li Yuansong, Buddhism and Interfaith Dialogue by Masao Abe, respectively assume three paradigms. First, BuddhistChristian dialogue by elevating Buddhism doctrine; second, Buddhist-Christian
dialogue by worshiping Christianity; third, Buddhist-Christian dialogue by fusing Buddhism and Christianity thoughts. The first paradigm reflects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n comtemparory westerners from Buddhism wisdom. The second paradigm expersses the wide heart of Buddhists and their sincere expectations. The third one tells Buddhism scholars“ remarkable ablility of linking the Buddhism-Christianity thoughts and their deep understanding of multireligion. An appropriate absorption of the first two paradigms with the third one as a mediation to start a dialogue is a right choice for the future Buddhist-Christian dialogue. Buddhism and Christianity share profound similarities in the idea core, ultimate concern, ecological ethnics, and between them exists a wide scope for comm un ication. This paper also offers the author“s viewpoints in this aspect.
作为全球化运动、世界伦理的重要部分,宗教对话在近几十年间已成国际学术界的显学,其中佛耶对话在近二三十年尤为活跃,产生了一系列成果,像《佛耶研究》、《佛教伦理》,都是在这方面卓有成就的刊物。相形之下,汉语学术界对它的回应却较少。近年随着一些杂志和论著的出版,这种局面有所改观【如乐黛云主编《跨文化对话》一至8辑;卓新平主编《宗教比较与对话》一至四辑;何光沪主编《对话:儒释道与基督教》二辑。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举办了四届儒耶对话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表了相应的成果。】。本文选取为汉语学术界所注意的几部佛耶对话著作作为讨论的对象,主要包括三部:一、让弗朗索瓦·勒维尔和马蒂厄里卡尔合著的《和尚与哲学家》。二、李元松《佛教与
基督教信仰的交会》。三、阿部正雄《佛教与多信仰者的对话》。这三部著作,相应地呈现为三个模式:一、以高扬佛教义理为中心的佛耶对话。二、以推崇基督信仰为主调的佛耶对话。三、以会通佛耶思想为旨归的佛耶对话。佛耶对话的模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本文以对话中的佛教一方作为重点考察对象,根据其在对话中所呈现出的心态、趋向、策略而分为三类。限于篇幅,本文把重点放在对第二种模式的介绍上。
一、 以高扬佛教义理为中心的佛耶对话
本模式以让弗朗索瓦·勒维尔和马蒂厄里卡尔的《和尚与哲学家》为代表。【原书于1997年在巴黎以法文出版。中文有陆永昶译:《和尚与哲学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赖声川译:《僧侣与哲学家——父子对谈生命意义》,[台北]先觉出版社,1999年版。赖译分别以“尚·方斯华·何维尔”、“马修·李卡德”作为作者中文名。】
佛教在当今西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以致于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二十世纪最有意义的事件之一也许是佛教到达西方。法国一些学者认为,欧洲对佛教传统的再发现,乃是西方文化中的“第二次文艺复兴”,其冲击将会与欧洲文艺复兴时对希腊思想的再发现同等重要。在这场对话中,父亲勒维尔是当代法国哲学家,儿子里卡尔曾是一名科学研究者,后来削发为僧,在喜马拉雅山中一心修行达二十余年。父子两人作为西方哲学家与“东方和尚”的代表,共同探讨人类的精神信仰的独特命题。
佛教和基督教的根本区别之一是一神教和无神教的区别,对这个问题,任何佛耶对话都难以回避。在这场对话中,双方都认识到了这种区别,他们坦承:“一神教则包含这样的思想,即有一个看见一切、监督一切的人格化的上帝,这种思想是犹太教徒、基督教徒和穆斯林所共有的”,而与此相反,“佛教则认为世界完全是受因果律和相互依赖规律支配的”。
与基督教宣称上帝是“有”正好相反,佛教宣称万法缘生,事物的本性是空。“空”的概念使某些西方人感到困惑甚至恐惧,他们认为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从空中出现。里卡尔指出,“空”实际上是“普遍的可能性”,是宇宙、一切存在、运动、意识。全部的外在表现如果其最终本质不是空就不可能产生。空与现象并无不同,它正是这些现象的本质。
佛教缘起性空、消解自我的观念,常常被西方人误解为是导向寂灭的说教。对此,里卡尔也作了澄清,指出消解自我并不是导向寂灭,而是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个“我”没有任何自身的存在。通过静观发现“我”没有任何真实的存在。涅般不是生命的熄灭,而是对事物的本质的最终认识。
里卡尔指出,人类自我觉悟的过程是一个净化的过…
《佛耶对话三模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