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耶對話叁模式
[吳言生教授發表論文]
·“文化對話:可能性與界限”國際學術研討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德國阿登納基金會
·2002年10月,北京
內容提要 作爲全球化運動、世界倫理的重要部分,佛耶對話在近二叁十年尤爲活躍,産生了一系列成果,像《佛耶研究》、《佛教倫理》,都是在這方面卓有成就的刊物。著作方面,近年主要有讓弗朗索瓦·勒維爾和馬蒂厄裏卡爾合著的《和尚與哲學家》、李元松《佛教與基督教信仰的交會》、阿部正雄《佛教與多信仰者的對話》,它們相應地呈現爲叁個模式:一、以高揚佛教義理爲中心的佛耶對話。二、以尊重基督信仰爲主調的佛耶對話。叁、以會通佛耶思想爲旨歸的佛耶對話。第一種模式反映了佛教智慧對當代西方人心靈的浸潤滋養;第二種模式反映了佛教徒的開放胸襟和真誠願望;第叁種模式反映了佛教學者融貫中西、側重于從深層會通佛耶的見地。恰當地汲取前二種模式的精神,運用第叁種模式進行對話,是佛耶對話在未來的正確走向。佛教與基督教在思想內核、終極關懷、象征體系、生態倫理等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共通性,有著很大的交流空間,本文對此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The three paradigm of BuddhistChristian dialogue
By Yansheng Wu
prof.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As an impotant part of the globilization movement and the global ethic, an active dialogue between Buddhist and Christian has emerged in the last 20 to 30 years. Such successful magazines as buddhist-Christian Studies,Journal of Buddhist Ethics come out in a consequence. The recent representative books, for instance, Monk and philosopher by Jead-Franco is Revel and Matthieu Ricard, A Contact between Buddhism and Christianity by Li Yuansong, Buddhism and Interfaith Dialogue by Masao Abe, respectively assume three paradigms. First, BuddhistChristian dialogue by elevating Buddhism doctrine; second, Buddhist-Christian
dialogue by worshiping Christianity; third, Buddhist-Christian dialogue by fusing Buddhism and Christianity thoughts. The first paradigm reflects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n comtemparory westerners from Buddhism wisdom. The second paradigm expersses the wide heart of Buddhists and their sincere expectations. The third one tells Buddhism scholars“ remarkable ablility of linking the Buddhism-Christianity thoughts and their deep understanding of multireligion. An appropriate absorption of the first two paradigms with the third one as a mediation to start a dialogue is a right choice for the future Buddhist-Christian dialogue. Buddhism and Christianity share profound similarities in the idea core, ultimate concern, ecological ethnics, and between them exists a wide scope for comm un ication. This paper also offers the author“s viewpoints in this aspect.
作爲全球化運動、世界倫理的重要部分,宗教對話在近幾十年間已成國際學術界的顯學,其中佛耶對話在近二叁十年尤爲活躍,産生了一系列成果,像《佛耶研究》、《佛教倫理》,都是在這方面卓有成就的刊物。相形之下,漢語學術界對它的回應卻較少。近年隨著一些雜志和論著的出版,這種局面有所改觀【如樂黛雲主編《跨文化對話》一至8輯;卓新平主編《宗教比較與對話》一至四輯;何光滬主編《對話:儒釋道與基督教》二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舉辦了四屆儒耶對話國際學術會議並發表了相應的成果。】。本文選取爲漢語學術界所注意的幾部佛耶對話著作作爲討論的對象,主要包括叁部:一、讓弗朗索瓦·勒維爾和馬蒂厄裏卡爾合著的《和尚與哲學家》。二、李元松《佛教與
基督教信仰的交會》。叁、阿部正雄《佛教與多信仰者的對話》。這叁部著作,相應地呈現爲叁個模式:一、以高揚佛教義理爲中心的佛耶對話。二、以推崇基督信仰爲主調的佛耶對話。叁、以會通佛耶思想爲旨歸的佛耶對話。佛耶對話的模式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本文以對話中的佛教一方作爲重點考察對象,根據其在對話中所呈現出的心態、趨向、策略而分爲叁類。限于篇幅,本文把重點放在對第二種模式的介紹上。
一、 以高揚佛教義理爲中心的佛耶對話
本模式以讓弗朗索瓦·勒維爾和馬蒂厄裏卡爾的《和尚與哲學家》爲代表。【原書于1997年在巴黎以法文出版。中文有陸永昶譯:《和尚與哲學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賴聲川譯:《僧侶與哲學家——父子對談生命意義》,[臺北]先覺出版社,1999年版。賴譯分別以“尚·方斯華·何維爾”、“馬修·李卡德”作爲作者中文名。】
佛教在當今西方世界産生了重大影響,以致于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說二十世紀最有意義的事件之一也許是佛教到達西方。法國一些學者認爲,歐洲對佛教傳統的再發現,乃是西方文化中的“第二次文藝複興”,其沖擊將會與歐洲文藝複興時對希臘思想的再發現同等重要。在這場對話中,父親勒維爾是當代法國哲學家,兒子裏卡爾曾是一名科學研究者,後來削發爲僧,在喜馬拉雅山中一心修行達二十余年。父子兩人作爲西方哲學家與“東方和尚”的代表,共同探討人類的精神信仰的獨特命題。
佛教和基督教的根本區別之一是一神教和無神教的區別,對這個問題,任何佛耶對話都難以回避。在這場對話中,雙方都認識到了這種區別,他們坦承:“一神教則包含這樣的思想,即有一個看見一切、監督一切的人格化的上帝,這種思想是猶太教徒、基督教徒和穆斯林所共有的”,而與此相反,“佛教則認爲世界完全是受因果律和相互依賴規律支配的”。
與基督教宣稱上帝是“有”正好相反,佛教宣稱萬法緣生,事物的本性是空。“空”的概念使某些西方人感到困惑甚至恐懼,他們認爲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從空中出現。裏卡爾指出,“空”實際上是“普遍的可能性”,是宇宙、一切存在、運動、意識。全部的外在表現如果其最終本質不是空就不可能産生。空與現象並無不同,它正是這些現象的本質。
佛教緣起性空、消解自我的觀念,常常被西方人誤解爲是導向寂滅的說教。對此,裏卡爾也作了澄清,指出消解自我並不是導向寂滅,而是要清醒地認識到這個“我”沒有任何自身的存在。通過靜觀發現“我”沒有任何真實的存在。涅般不是生命的熄滅,而是對事物的本質的最終認識。
裏卡爾指出,人類自我覺悟的過程是一個淨化的過…
《佛耶對話叁模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