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詩歌境界 第八章 楊岐宗禅詩▪P3

  ..續本文上一頁法者十有叁人《大慧錄》卷4。 禅林頌曰:

   雲門舉起竹篦,才涉思惟蹉過。只這背觸商量,老人已是話墮。《頌古》卷40無著總頌

   宗杲“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是給參學者思維設下的一座陷阱。只要學人一動心起念,有了諸如是竹篦子、非竹篦子的意念,就已經墮坑落塹,與本體悖離。無著頌翻進一層,認爲雲門的這番話,既然有了“竹篦子”、“觸”、 “背”之說,也已經“話墮”,自身已陷進了語言的沼澤。一落言筌,即成過咎。爲了擺脫開口即錯的尴尬處境,禅師往往用詩意的圖景來表達:“若喚這個作拄杖子,捏目生花;若不喚作拄杖子,破家散宅。畢竟如何?擲下雲:青山只解磨今古,流水何曾洗是非。”《大慧錄》卷3“磨今古”、“洗是非”,即泯除差別。但關鍵在于這“磨”、“洗”的本身也仍然要不帶“磨”、“洗”的意念才行。楊岐宗禅人熟谙此理,在突破觸背禅關時,往往出以不落兩頭的詩歌境象,參活句而不參死句。“若即聲色言語求道真體,正是撥火覓浮漚。若離聲色言語求道真體,大似含元殿裏更覓長安。總不恁麼,畢竟如何?翡翠踏翻荷葉雨,鹭鸶沖破竹林煙。”同上卷2流轉跳宕的意象,不觸不背,珠圓丸轉,突破了背觸的藩籬,呈現出一片化機。法演《送蜀僧》詩結句“有人若問西來意,水在江湖月在天”《古尊宿》卷22《法演》, 與李翺“雲在青天水在瓶” 合若符契,而境象闊大雄渾,不觸不背,盡得風流。法演《示禅者》雲:

   學道先須得指歸,聞聲見色不思議。長天夜夜家家月,影落澄潭幾個知? 《古尊宿》卷22《法演》

   “指歸”就是方向,學道的方向就是“聞聲見色不思議”,聽到了聲音,看到了顔色,但只是聽到、看到而已,既不必去思去想,擾亂甯靜祥和的本心;也不必作眼見色如瞽,耳聞聲如聾式的閉目塞聽的反映。禅者的心,如同那每夜東升西落的月亮,照印在千家萬戶的池塘裏。明月無心地分身千萬映射著澄潭,千萬澄潭無心地涵映著同一輪明月。水映潭而不戀潭,潭映月而不留月,這就是 “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穿潭底水無痕”《五燈》卷16《志璇》的心地法門。禅者的悟心正像晶瑩如月的大圓鏡,平等地涵映著萬物,既毫發無遺,又纖塵不受。不失澄明的感應,不受絲毫的擾亂。

   4.聖凡一如,淨染不二

   聖與凡,是相對的二分法,在楊岐宗那裏,得到了完美的統一。楊岐宗指出,如果禅者僅僅停留在了悟的峰巅,粘滯于聖境,而不能由聖入凡,仍不是大乘徹悟。“僧問:“生死交謝,寒暑疊遷,未審無位真人還有寒暑也無?”師雲: “汗流似雨。””《圓悟錄》卷2“如何是不動尊?……東走西走。” 《虛堂錄》卷2雖然是“無位真人”、“不動尊”,但並不離棄現象界的生活。“撮土爲金猶容易,變金爲土卻還難。轉凡成聖猶容易,轉聖成凡卻甚難。” 《古尊宿》卷20《法演》禅者由凡入聖後,應當再由聖入凡。楊岐指示學人:“休戀江湖五六月,收取絲綸歸去來”同上卷19《方會》。 意爲對聖境江湖不可執著,而要收取絲綸,重新回到現實生活中,展開現象界的生活,不可偏枯于一隅。學人問法演牛頭未見四祖時,爲什麼百鳥銜花獻,法演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學人又問見後爲什麼百鳥不銜花獻,法演說: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同上卷20《法演》富貴,喻居于聖位;貧賤,喻不居聖位。法演用幽默的口吻,說明了參禅者應不居聖位,泯滅凡聖差別。僧問法全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法全答:“天下無貧人。”又問見後如何,法全答: “四海無富漢。”《五燈》卷20《法全》意旨與法演相同,也是使用了幽默反語,暗示悟者既能入聖又能入凡,其意旨正如安永所雲:“諸人未得個入處,須得個入處;既得個入處,直須揚下入處始得。”同上《安永》“入處”是悟入之處,留戀“入處”是初沾禅味者習見的毛病,只有將有了“入處” 的意念揚棄,才是大休大歇處。

   從聖凡一如出發,楊岐宗禅人主張從凡境切入,認爲淺近的凡境是建立禅悟生命的基礎:“若不會上大人,如何登孔聖門,通曉六經子史百氏詩書?縱使身名顯達,不曉上大人,如何佐國安邦,使功成身退?……山林河海,日月星辰,上聖下凡,無上大人不能安立。”《古尊宿》卷29《清遠》“一大藏教,不出個鴉鳴鵲噪;九經諸史,不出個之乎者也。”《虛堂錄》卷2“佛法在日用處,行住坐臥處,吃茶吃飯處,語言相問處,所作所爲處。”《大慧錄》卷26在經曆世法之後,就可以竿頭進步,將清涼高遠的萬仞峰頂與紅塵熱惱的十字街頭打成一片,入世而出世,出世而入世,“灰頭土面處壁立千仞,壁立千仞處土面灰頭”《圓悟錄》卷2, “或孤峰獨宿,不礙土面灰頭;或土面灰頭,不礙孤峰獨宿”同上卷4, “佛法世法打成一片,且耕且戰,久久純熟,一舉而兩得”《大慧錄》卷30。 如此,即能“全心即佛,全佛即人,人佛不二”《圓悟錄》卷12。 對這種悟境,圓悟《衆生本來是佛》偈形象地表述爲:“放憨放癡貪世味,閑情誰管真如地。有時得片好風光,十字街頭恣遊戲。”同上卷19法演偈雲:

   白雲相送出山來,滿眼紅塵撥不開。莫謂城中無好事,一塵一刹一樓臺。 《古尊宿》卷21《法演》

   自古以來,成千上萬的出家人爲了躲避紅塵,進入深山。法演卻深入到撥不開的塵埃之中,將萬丈紅塵化爲菩提道場。正如《華藏品》所雲:“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華嚴經》卷8如此,凡界即佛界,穢土即淨土,“終日在聲色中出沒,聲色不能染汙,世出世間,如蓮花不著水”《密庵語錄》。 法演的另一首詩亦可與此互參:

   但得心閑到處閑,莫拘城市與溪山。是非名利渾如夢,正眼觀時一瞬間。 《古尊宿》卷22《法演》

   至人忘心不除境,愚者除境不忘心。摒除外境,不能靜心,即使居住在深山,也如置身鬧市般繁雜;心定神凝,不除外境,即使置身在鬧市,也似居住在深山般甯靜。只要心地安甯祥和,則不論在城市與溪山,都能感受到自得怡然。玄覺在《答朗禅師書》中說過,修道並非“泯迹人間,潛形山谷”可成,其首要的條件乃是祛除“見愛之惑”。“心徑未通,矚物成壅”,“見惑尚纡,觸途成滯”,因此,“若未識道而先居山者,但見其山,必忘其道。若未居山而先識道者,但見其道,必忘其山。忘山則道性怡神,忘道則山形眩目”,“見道忘山者,人間亦寂也;見山忘道者,山中乃喧也”《永嘉集》。 法演此詩,是對這種思想的傳神寫照。“混世同塵之人,謂之圓通之侶”《古尊宿》卷28《清遠》, 只要“識道”、“心閑”,則萬丈紅塵不異清涼道場。相反,如果不識大道,心地炎囂,縱使置身清涼道場,也如同萬丈紅塵。“良夜月來此,勞生幾個知?” 《虛堂錄》卷7沒有見道之人,縱對良宵佳月,也無心欣賞。因爲“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世人爭名于朝,爭利于市,評是說非,飛短流長。而如果用了悟之眼來看,這一切不過是稍縱即逝的煙雲。人命在呼吸之間,在匆遽的生命中,應當抓緊時間修行,才是正途。

   了悟的峰巅固然不可停滯,現象界的生活也不等于禅。聖凡一如,回歸于生活,並不意味著將禅庸俗化,而是要求禅者置身現象界,而不被現象界的生滅法所染。僧問:“舊歲已去,新歲到來,如何是不遷義?”守端說:“眉毛在眼上。” 月庭忠作二詩頌此公案:

   罷釣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饒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落葉已隨流水去,春風未放百花舒。青山面目依然在,盡日橫陳對落晖。 《頌古》卷39

   “罷釣”四句,用唐人司空曙《江村即事》詩成句《全唐詩》卷292。 以“不系船”喻禅者任性率意、隨緣自適的放曠襟懷,以“江村月落正堪眠” 喻禅者安處于現象界之中。後二句以縱經風吹仍在佳境喻經曆世俗之事,卻不會影響到心性的甯靜。第二首以落葉隨水寫舊歲已去,以百花將舒寫新歲到來。但葉落花開,都是起滅流轉的現象,詩人的心性,則猶如“青山面目”,亘古如斯, “橫陳對落晖”,不受時令遷變的影響。在此一如之境,說淨說染都是塵。青山與落晖,相對兩忘言,無動亦無靜,無淨亦無染。

   5.不涉迷悟,真妄一體

   與聖凡一如的禅悟體驗相類的,是楊岐禅真妄一體的禅學感悟。大慧指出, “上流之士,不將佛祖見解貼在額頭上,如靈龜負圖,自取喪身之本”《大慧錄》卷15。 楊岐宗反對貪戀悟境,指出“真實到家之士,得意忘言。伶俜在外之人,隨情起解”《古尊宿》卷28《佛眼, “參禅喚作金屎法。未會一似金,會了一似屎”同上卷32《清遠》。 只有似是而非的人,才會沾沾自喜地自以爲悟。如果本身在悟之中,就不會有悟的意識:“眉毛眼睫最相親,鼻孔唇皮作近鄰。至近因何不相見,都緣一體是全身。”同上卷29《清遠》說個悟字,便從與悟的“一體”中分離出來。並且,即使真正了悟,一旦生起了悟的意念,就重新墮入迷的沼澤中。“僧雲:“有一人十二時中,不依倚一物時如何?”師雲:“鹘突布衫須脫卻。””《虛堂錄》卷2此則公案的意旨,即是“一絲不挂,猶涉廉纖;獨脫無依,未爲極則”同上,  “寸絲不挂,猶有赤骨律在;萬裏無片雲處,猶有青天在”《圓悟錄》卷5。 法演偈雲:

   人之性命事。第一須是○。欲得成此○。先須防于○。若是真○人,○○。 《古尊宿》卷21《法演》

   ,即是空的形象表述。人要求得安身立命處,最重要的就是空,即心境蕩

  滌情塵意垢後的空明、甯靜。因此第一步必須○。但○並不在…

《禅宗詩歌境界 第八章 楊岐宗禅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