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封閉自己,而要顯示開放的特性,它意味著對外物不失本性的澄明感應。所以要成就此○,還須防止枯木寒灰般的○。前一個○,是生機洋溢的澄明心境,是真空、妙有;後一個○,則是枯木死灰、窒息生命的頑空、斷空,乃參禅之大忌。“若是真○人, ○○。”達到了○之後,必須連○也○掉,否則,有了○的心念,又談什麼○? ○掉○之後的○,才是真正的○,它是圓滿的表征,也是一切可能性的淵薮。
對不涉迷悟的體驗,楊岐宗禅人用脫落身心的詩歌境象來加以描繪:“且不涉迷悟一句作麼生道?熏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圓悟錄》卷3克勤引用的這兩句詩,是唐人《夏日聯句》中的成句《全唐詩》卷4, 形容心國太平無事,熏風微拂,殿閣生涼,雜念皆消的心理感受。和暖的熏風,將迷悟的意識一時拂去,還生命一個萬裏無雲的麗日晴空。宗杲聽了這兩句詩後,“前後際斷”,妄念全消《大慧錄》卷17。
楊岐宗法演提舉倩女離魂公案,表示了楊岐宗對真妄一體的體證。《無門關》第35則:“五祖問僧雲:“倩女離魂,那個是真底?””倩女離魂系唐代傳奇故事。倩娘嘗許王宙爲妻,既而父悔,倩娘抑郁成疾。宙亦深以爲恨,欲赴京師,途中忽遇倩娘,遂相攜至蜀,兩人一起生活了五年,産下二子。後來王宙回到嶽父家拜謝,卻發現倩娘仍然病在閨中,唯余一息。衆人見王宙與“倩娘”回來,也感到非常奇怪,室中病女聽了外面的動靜卻非常高興,起身出門相迎,兩位倩娘合爲一體。此時衆人方知,和王宙一起生活達五年之久的倩娘,原來竟是病女的離魂!禅者頌此倩女離魂雲:
南枝向暖北枝寒,何事春風作兩般。憑仗高樓莫吹笛,大家留取倚欄看。 《頌古》卷39雪庵瑾頌
公案的要點在于參究自心本性的真妄善惡。《證道歌》:“君不見絕學無爲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真妄不二,迥超情識。若無分別,則不論變現爲何種形式的生命體,都是菩提道場。倩女離魂,表達的正是真妄不二的悟境。詩意以詠梅爲喻,梅花之所以在春風中有先開後綻之別,是因爲南枝向陽北枝朝陰,但它們都擁有同一根株,先開後綻,只是現象的差異,生命的根元並無兩般。詩人告誡高樓吹笛者,不要再吹奏起使梅花雪落的落梅曲,還是留下這些花朵,供人倚欄細細賞玩,供明眼人好好參究。小詩含思宛轉,風情搖曳,將人思緒引向了梅花之後的深遠悟境。只有站在不涉迷悟、真妄一體的立場,才能欣賞品味此詩。
二、“立處皆真”的詩禅感悟
立處即真是楊岐宗禅悟的另一主要內涵。它的思想源頭可追溯到東晉佛教哲學理論家僧肇。僧肇的《不真空論》旨在闡述諸法只是假名,虛幻不實,主張舍棄現象界的一切,走向永恒、不變、圓滿、真實的彼岸世界。但僧肇又認爲,要達到成佛的目的,進行宗教修習,只有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才能完成,因爲真如佛性並不離棄現實世界:“故經雲:甚奇,世尊!不動真際爲諸法立處,非離真而立處,立處即真也。然則道遠乎哉,觸事而真。聖遠乎哉,體之即神。”“真際”即法性、性空、如,指萬法的真實本性。僧肇認爲,不變的真實本性是萬法得以存在的根據,並不是離開真實的本性而有萬法,而是萬法存在之處即體現出真實的本性。道離開人們並不遙遠,因爲任何一件事中都有道;佛離開人們並不遙遠,只要隨時隨地用心體察,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都顯現著佛性的妙用。離開了現實世界,就沒有真理可言。真理在日常生活之中充滿著活潑的作用,所以需要用整個身心去體悟,才能隨時隨處感受到佛性的光輝。“觸事而真”又作“即事而真”。事謂事象、現象,所有生滅差別現象界的事物皆是常住真實之真理。這成了隋唐時代佛教的基本觀念。
僧肇的觀點被關注人生現實、注重即物感興的禅宗所喜愛,馬祖曾引用它來開示學人:“非離真而有立處,立處即真,盡是自家體。”《四家語錄》卷1《馬祖》“立處皆真”發轫于僧肇,提倡于馬祖,在禅門中産生巨大影響,與臨濟的大力標舉也很有關系。克文說:“又不見臨濟大師雲:“我者裏是活祖師西來意,把來便用,立處皆真。””《古尊宿》卷44《克文》可見此語在禅林的影響,與臨濟的提倡分不開。在《臨濟錄》中,“立處皆真”的觀念被反複強調:“爾且隨處作主,立處皆真,境來回換不得。”“如大器者,直要不受人惑,隨處作主,立處皆真。但有來者皆不得受。”“立處皆真”在楊岐宗傳人大慧的思想中表現得尤爲突出:“凡有言句,非離真而立處,立處皆真,所謂胸襟流出蓋天蓋地者。”《大慧錄》卷22“道無不在,觸處皆真。非離真而立處,立處即真。教中所謂治生産業皆順正理,與實相不相違背。”同上卷23“應無所住,謂此心無實體也,而生其心,謂此心非離真而立處,立處即真也。”同上卷27
與“立處皆真”命題相近的是“繁興大用”。傳爲僧肇所作的《寶藏論》說: “般若故繁興大用,涅槃故寂滅無余。無余故煩惱永盡,大用故聖化無窮。” “繁興”指紛亂嘈雜的世俗世界,“大用”指禅者面對各種物質精神的現象,遊刃有余,不受其影響擾動。《壇經·機緣品》:“若于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那伽定”指極深的禅定。盡管身處紛亂的塵世,但心靈永遠甯靜,不爲外界事物所幹擾,如同永遠處于定中:“直下打疊教削迹吞聲,猶是衲僧門下沙彌童行見解在。更須回首塵勞,繁興大用始得。”《碧岩錄》第99則 “雖繁興大用,而不擾其神;乾坤倒覆,而不幹其慮。”《續古》卷4《鐵鞭韶》“繁興大用,起必全真;萬像紛然,參而不雜。”《宗鏡錄》卷35 “雖繁興鼓躍,未始動于心原。”同上卷99與“繁興大用”相聯系的禅學感悟是“隨處解脫”:“心法無形,通貫十方。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嗅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本是一精明,分爲六和合。一心既無,隨處解脫。”《臨濟錄》“爾一念心自能解縛,隨處解脫。”《五燈》卷11《延昭》“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同上卷14《惟照》方會禀承禅林傳統,弘揚臨濟家風,也大力提舉臨濟等宗師所提倡的立處皆真、觸目菩提:
繁興大用,舉步全真。既立名真,非離真而立,立處皆真。者裏須會,當處發生,隨處解脫。《古尊宿》卷19《方會》
楊岐主張立處即真、繁興大用,與僧肇、臨濟一脈相承。這一理念使楊岐宗感悟到真如理體並不離棄現象界,在日常生活中有真如的顯現,一切現成,不假他覓。參禅者應處處提撕,時時悟道;同時,面對五光十色的現象界,要保持心靈的甯靜,存在而超越。楊岐示衆雲:“幾度黑風翻大海,未曾聞道釣舟傾。” 即是當處解脫的生動寫照。楊岐曾征引禅偈:“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續古》卷3《楊岐會》主旨也在于強化隨處解脫。離開現實情境而他求,就是悖離精神故園。回轉向外尋覓之心,即能歸家穩坐。此種宗風,形成了楊岐宗立處皆真、觸目菩提的詩禅感悟特質。
1.一切現成,不須他覓
楊岐偈雲:“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俱不識。” 《續古》卷3《楊岐會》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宇宙萬物,無一不是佛性的顯現。而世人沈迷物欲,卻視而不見,以致于當面蹉過。楊岐說法,標舉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同上。 “法位”,謂萬有本體所在位置。真如本體湛然,絕對不妄,爲諸法安住之位。大慧開示學人引僧肇“諸法不異者,豈曰續凫截鶴,夷嶽盈壑,然後爲無異者哉”,以及雲門“長者天然長,短者天然短”之語,以印證“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大慧錄》卷4。 是法住法位,就是萬物以其本來面目存在于天地宇宙之間,一切現成,不假造作。因此,楊岐示衆說:“春雨普潤,一滴滴不落別處”,“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殿對叁門,僧堂對廚庫。若也會得,擔取缽盂拄杖,一任橫行天下”《續古》卷3《楊岐會》。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君王得一以治天下,衲僧得一且作麼生?”良久雲:“缽盂口向天。”同上“缽盂口向天”,即是“是法住法位”,本來現成,不容擬議。守端頌雲:
缽盂向天底時節,十方世界一團鐵。少林面壁謾多年,衲僧眼裏重添屑。 《頌古》卷39白雲端頌
從“是法住法位”的角度出發,守端對達摩面壁的意義提出懷疑。守端上堂,沈默良久,說“口只堪吃飯”。“口只堪吃飯”,即是“缽盂口向天”。禅林頌此公案雲:“白雲舉古,直是稀奇,口堪吃飯少人知。諸禅老,莫遲疑,一飽自然忘百饑!”《頌古》卷39遁庵演頌因爲一切現成,所以連達摩面壁這樣的祖師高風,在楊岐宗看來,也成了“西天人不會唐言,獨坐少林癡面壁” 《密庵語錄》的畫蛇添足。仁勇示衆謂:“釋迦老子四十九年說法,不曾道著一字;優波鞠多丈室盈籌,不曾度得一人;達摩不居少室,六祖不住曹溪。誰是後昆,誰爲先覺?既然如是,彼自無瘡,勿傷之也。”拍膝顧示大衆說: “且喜天下太平。”《五燈》卷19《仁勇》將佛教史上明白確鑿的事實全面推翻,是站在迷悟不二、本來現成之立場而作的斷言。虛堂頌此公案雲:
煙暖土膏農事動,一犁新雨破春耕。郊原渺渺青無際,野草閑花次第生。 《虛堂錄》卷5
此詩勾畫出一幅生活氣息極爲濃郁的早春耕作圖,暈染出“天下太平”的環境氛圍象征心國太平的內證狀態,于靜谧安甯中,洋溢著活潑的生機,彌漫著泥土的芬香,流露了詩人對生命的熱愛與喜悅,而沒有纖毫的機心雜念。與虛堂此偈相映成趣的是大慧偈:
正月十四十五,雙徑椎鑼打鼓。要識祖意西…
《禅宗詩歌境界 第八章 楊岐宗禅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