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看取村歌社舞!《大慧錄》卷2
鄉村野趣,觸目菩提。質樸的農家生活,也就是喜悅的禅悟境界,農家樂即是佛家樂。天童頌:“太平治業無象,野老家風至淳。只管村歌社舞,那知舜德堯仁。”與此異曲同工《從容錄》第5則。
在一切現成的境界裏,容不得任何知性的存在:“聞聲悟道,落二落叁。見色明心,錯七錯八。生機一路,猶在半途。且道透金剛圈、吞栗棘蓬底是甚麼人?披蓑側立千峰外,引水澆蔬五老前。”《五燈》卷20《德光》聞聲悟道、見色明心,也就是一切現成、觸目菩提式的感悟,它們之所以“落二落叁”、 “錯七錯八”,是因爲在“觸目”之際有了知性的介入,在知性的影響下去尋覓菩提,偏離了一切現成的原則。真正的一切現成,是披蓑側立、引水澆蔬般的平易舉動,只有透過金剛圈、吞過栗棘蓬的人才能做到。沒有經曆過求道的艱辛,就不可能蕩盡知性的塵埃,享受禅悅的法喜。
正因爲一切現成,楊岐警醒學人,欲會菩提,當下即是,不可舍近求遠,離開當下的現境,而另覓菩提:“萬法本閑,唯人自鬧。”《續古》卷3《楊岐會》。《五燈》卷2《慧忠》:“青蘿夤緣,直上寒松之頂;白雲淡宮,出沒太虛之中。萬法本閑,而人自鬧。”卷12《慕喆》:“白雲澹宮,水注滄溟。萬法本閑,複有何事?” 萬法本現成,明明白白地呈現在人們眼前,而人心炎囂,對本來現成的萬法不能産生審美觀照。爲了避免“人自鬧”,楊岐主張將一切外在的攀援之念放下,隨緣任運:“雲蓋不會禅,只是愛噇眠。打動震天雷,不直半分錢。”《古尊宿》卷19《方會》釋迦牟尼有四大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守端的四弘誓願則變成了:“饑來要吃飯,寒到即添衣,困時伸腳睡,熱處愛風吹。” 《五燈》卷19《守端》直指現實生活,從另一層面豐富了釋迦四願。本著一切現成隨緣任運的原則,守淨對佛教菩薩、禅門大德的方便法門一概否決,以無思無慮的現實生活代替對禅道的尋覓探求:“文殊普賢談理事,臨濟德山行棒喝。東禅一覺到天明,偏愛風從涼處發。”同上卷20《守淨》楊岐宗指出,了悟之人,是“鼻直眼橫”《古尊宿》卷20《法演》, 用不著思維計度,一切都以自然原真的形態顯現在你的面前,關鍵看你能否直下領會。楊岐宗禅人往往以一幅幅清麗如畫的圖景,作爲禅者悟道的契機:
秋風飒飒,玉露垂珠。水碧山青,蛩吟蟬噪。圓通門大啓。《古尊宿》卷20《法演》
千峰列翠,岸柳垂金。樵父讴歌,漁人鼓舞。笙簧聒地,鳥語呢喃。紅粉佳人,風流公子。一一爲汝諸人發上上機,開正法眼。同上
金風動處,警砌畔之蟲吟;玉露零時,引林間之蟬噪。遠煙別浦,行行之鷗鹭爭飛;絕壁危巒,處處之猿猱競嘯。又見漁人舉棹,樵子讴歌,數聲羌笛牧童戲,一片征帆孤客夢。可以發揮祖道,建立宗風。同上
秋風、玉露、碧水、青山、吟蛩、鳴蟬、翠峰、金柳、樵唱、漁歌……清麗如詩的景色,即是啓人心智的菩提大道,要悟當下便悟,不須外求。“久雨不曾晴,豁開天地清。祖師門下事,何用更施呈?”《五燈》卷19《宗杲》 淫雨霏霏,如同受各種塵垢蒙蔽的人心。一旦晴朗,整個天地景象便立即清明在目,所聞所見者無非禅意。“華開隴上,柳綻堤邊。黃莺調叔夜之琴,芳草入謝公之句。何必聞聲悟道,見色明心?”同上卷20《明辯》花蕾舒綻,隴上寫春,柳眼惺忪,臨水自照,莺鳴高士琴,草綠詩人夢,自然景色,直截會取,觸目菩提,聲只是聲,色只是色,用不著計較思量,聞聲另尋道,見色別求心。 “紫蕨伸拳筍破梢,楊花飛盡綠陰交。分明西祖單傳句,黃栗留鳴燕語巢。” 同上卷20《南雅》自然景色,天機原真地呈顯。楊岐宗運秾麗之筆,描撲面春色,生動地表現了對處處是道的體認:
秋半西風急,當空月正圓。蕭蕭木葉落,湛湛露珠懸。嘹唳沖雲雁,淒清抱樹蟬。頭頭渾漏泄,切忌覓幽玄。《圓悟錄》卷7
秋深天氣爽,萬象共沈沈。月瑩池塘靜,風清松桧陰。頭頭非外物,一一本來心。直下便薦取,切莫更沈吟。同上卷8
飒飒西風,玲珑璧月,蕭蕭木葉,湛湛露珠,嘹亮雁唳,淒清蟬鳴,瑩淨池塘,婆娑松桧,無一不呈露著宇宙大心。只要以澄明的襟懷去感應,就能直下薦取,直接契入存在之深處。任何向外“覓幽玄”、“更沈吟”的舉動都會蹉過一切現成的悟境。必須用迥超邏輯與知性的禅悟直覺觀照,才能對現前景致作即物即真的澄明感應。
表現禅者立處皆真山居生活的,以法演的禅詩最爲突出。其《山中四威儀》雲:“山中住,萬疊千重誰伴侶。縱使知音特地來,雲深必定無尋處。”化用唐詩“松下問童子”詩意,既寫出了知音特地相尋的一往深情,又寫出自己萬山深處雲水身的高潔峻拔。其《寄舊知》雲:
隔闊多年未是疏,結交豈在頻相見。從教山下路崎岖,萬裏蟾光都一片。 《古尊宿》卷22《法演》
明月千裏寄相思,是古典詩詞常見的情感生發模式。蟾光一片慰離情,也成爲禅門宗師常見的情感生發模式。禅門重視以心印心,因此有心靈默契的人,縱使隔闊,心靈卻可以穿越千山萬水,不在乎形體能否經常相見。“山中人自正,路險心亦平。”山下路雖然崎岖,但處處都有明麗的月光,只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崎岖山路又奈我何?從象征的意義來看,山下路喻世俗社會。雖然世道艱險,但只要心中有清亮的月光,有澄明的悟境,什麼樣的艱險都能度過。縱然相距萬裏,只要悟心相通,便足以相印相慰。楊岐宗禅詩不但把別後相思之情寫得如此超逸絕塵,寫分別留戀之意也殷切感人,如“相送當門有修竹,爲君葉葉起清風” 《虛堂錄》卷7, 即是深情流注而灑脫甯靜的佳句。送別友人時,連當門的修竹也在清風中婆娑起舞,枝枝葉葉總含情。禅者的心,正如清風中的修竹一樣,在事情發生的時候有顫栗、感動,當事情過去之後,心境便很快恢複到了原先的平靜、祥和。超越而存在,存在而超越。
2.處處提撕,時時悟道
“提撕”在禅宗話語中有二義,一是指師家指導學人,一是指行住坐臥間,對古則公案專心參究之工夫。《無門關》第1則:“將叁百六十骨節,八萬四千毫竅,通身起個疑團,參個無字,晝夜提撕。”本書借用這則術語,不僅指行住坐臥間對公案專心參究的工夫,還指對一切可以引發禅悟的對象進行專心參究。因爲一切現成,觸目菩提,參禅者只要處處提撕,即可時時悟道:“酒肆茶坊,紅塵鬧市,豬肉案頭,蓦然築著磕著,如虎戴角,凜凜風生。”《密庵語錄》 “普化紅塵堆裏,盤山豬肉案頭,發揮靈鹫雄機,顯示少林密旨。”《虛堂錄》卷1在楊岐宗禅人看來,酒店茶坊、紅塵鬧市,到處都是現成公案。 現成公案,亦作見成公案,指不假造作而現成之公案。《碧岩錄》第9則: “舉僧問趙州:“如何是趙州?”州雲:“東門、西門、南門、北門。””圓悟著語謂此爲現成公案,意謂趙州所答之東、西、南、北四門即是現成公案,無須另借其他之指示安排。一切諸法皆可顯現成就佛性,不待造作。佛法于山川、草木、萬物之上曆曆現成。
楊岐宗注重對現成公案的提撕,其禅詩生動地反映了從蛙聲悟道、從柏樹子悟道、從火爐頭悟道等禅悟契機。張九成居士一夕如廁,繼續參究庭前柏樹子公案,忽聞蛙鳴,釋然契入,作偈說:“春天月夜一聲蛙,撞破乾坤共一家。正恁麼時誰會得,嶺頭腳痛有玄沙。”次日清晨谒法印一禅師,機語相投《五燈》卷20《張九成》。 玄沙欲遍曆諸方,參尋知識,攜囊出嶺,築著腳指,流血痛楚,歎道:“是身非有,痛從何來?”便回。雪峰問他爲什麼不遍參去,玄沙說:“達摩不來東土,二祖不往西天。”雪峰深以爲然《正法眼藏》卷2。 玄沙因腳痛而悟,張九成則因聽到一聲蛙鳴,而領悟千差萬別悉皆消融、乾坤大地本是一體的禅機。莫將居士谒南堂靜禅師咨決心要,“堂使其向一切處提撕”,莫將如廁時聞穢氣,急以手掩鼻,遂有省,呈偈曰:“從來姿韻愛風流,幾笑時人向外求。萬別千差無覓處,得來元在鼻尖頭。”同上卷20《莫將》莫將開悟的關鍵仍是萬別千差的消融,其中包括淨穢不二、一切現成的感悟。劉彥修居士向大慧宗杲問道,大慧令他參趙州“狗子無佛性”公案,劉彥修後來從柏樹子上悟入,作頌說:“趙州柏樹太無端,境上追尋也大難。處處綠楊堪系馬,家家門底透長安。”同上《劉彥修》表達了對悟道不拘時地、處處都通向了悟之途的感悟。龍門清遠參五祖法演,寒夜孤坐,撥爐見余火一豆,恍然自喜說:“深深撥,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急起翻閱《傳燈錄》,至破竈墮因緣,忽然大悟,作偈曰:
刀刀林鳥啼,被衣終夜坐。撥火悟平生,窮神歸破墮。事皎人自迷,曲淡誰能和?念之永不忘,門開少人過。《五燈》卷19《清遠》
通過撥火這一舉動,清遠感悟到純真的自性就埋藏在灰燼之中,只要“深深撥”,透入至情至性去體驗,就會見到本來面目。此時再參究破竈墮因緣,愈發明白了人生不過是四大因緣合成,就像竈神本是泥瓦合成一樣。這些本來清楚的人生道理,如同刊落浮華的清淡歌曲,能夠和唱的人很少。悟道之門向每個人敞開,卻很少有人能夠進來,令人徙倚懷想。此詩將悟道的因緣、悟道的心境寫得蘊藉高華,在娓娓的敘述中,顯示出婉曲隽永的韻致。楊岐宗禅詩所反映的悟道途境,新異疊呈,生動地展示了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了悟世界。
3.照顧腳下,不求玄妙
立處即真、觸目菩提的宗風特點,生發了楊岐禅照顧腳下…
《禅宗詩歌境界 第八章 楊岐宗禅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