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哲學象征 第九章 禅宗哲學的境界論▪P6

  ..續本文上一頁版。  相對論也對絕對的時間觀提出了質疑。愛因斯坦認爲時間不過是事件發生的一種順序,除了藉此順序來度量它之外,別無獨立之存在,所以時間也是知覺作用産生的一種概念,而不是上帝所規劃給人們的不變量。並且在相對論裏,時空之分也是相對的,把宇宙當作一個由時間度加上叁維空間的四度時空連續區,是整個相對論宇宙觀的基礎。要客觀地了解宇宙,時空二者便不可分開。如這一理論的首創者,德國數學家闵可夫斯基在1908年著名的演講中所說:“我要在你們面前提出的關于空間和時間的觀念,是紥根于實驗物理學的土壤,這是它們的力量所在。它們是帶根本性的。今後空間和時間本身是注定要消退成影子的,只有兩者的統一才能作爲獨立的實在而保存下來。”《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第139~140頁。  一切時間的量度,其實是空間的量度。如秒、分、時、日、星期、月、季、年,都是地球在空間對太陽及其他星球相對位置的量度。在古代中國哲學的思維模式中,時間與空間總是交錯混同,彼此不分的。金春峰《“月令” 圖式與中國古代思維方式的特點及其對科學、哲學的影響》指出:“在“月令” 圖式中,時間卻是與空間結合的,東方與春季相結合,由木主持;南方與夏季相結合,由火主持;西方與秋相結合,由金主持;北方與冬相結合,由水主持。土兼管中央與四季。”見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主編《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第129頁,東方出版社1986年版。明代學者方以智在《物理小識》也曾提出“宇中有宙,宙中有宇”空間與時間不可分割的觀點。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第18頁:“在時空混同的神話宇宙圖式中可以找到中國哲學最高智慧的源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  

   隨著相對論的普及,時空是一個意識結構的觀念已爲愈來愈多的人所接受。池田大作在和湯因比討論這一問題時說:“我認爲時間、空間是人造的概念,是人的生命活動在其活動中設立的框子。如果沒有這種生命活動,那就不可能有時間和空間。因此,認爲時間和空間是絕對的存在,並要生命本身納入這個框子,這種規定本身可能是本末倒置的一種想法”,“所謂時間,我們通過宇宙生命的活動和變化,才能感覺到。從我們的體驗來說,時間的運動也是根據我們生命的狀態,有種種不同的變化。高興的時候,時間飛快地過去;痛苦的時候,就會感到過得十分緩慢。”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紀》第323頁,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版。  瞬間即永恒的體驗,是建立在對時間現境化充分體證上的。“佛法認爲“大我”就是宇宙生命本身。佛法生命觀的終極,就是我們個人的生命在其深處和宇宙生命成爲一體。換句話說,人的生命可以說就是宇宙生命的個體化、個性化了的東西”。同上書第398頁。  

   禅者對時空的認識是“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時間因事物的存在、變遷而引起,離開某物的存在來想像時間是不合于真相的。唯有時空一體時,一切法的真相才能顯現出來。道元禅師說:“諸時即具如是青黃赤白。”《正法眼藏·空華》並非先有時間,然後在這時間內出現了什麼。比如說秋天,並不是說秋天來了,然後才有桐葉翻飛、槿花帶露,而是桐葉翻飛、槿花帶露實質上就是秋天。離開葉落、蛩吟、草衰、風涼這些事實,就不存在“秋天”。離開這個大千世界的紛纭萬象,就不存在“時間”。“時無別體,依華以立。一念該攝,十世融通。所以如見花開,知是芳春;茂盛結果,知是朱夏。凋落爲秋,收藏爲冬,皆因于物知四時也。”《宗鏡錄》卷28生只是生,死只是死,春只是春,夏只是夏,皆各住其位,沒有絲毫變易的可能。時間在任何時刻都完全現前,這就導向了時間的空間化、現境化。禅宗通過對時間現境化的充分體證,將 “小我”融入“大我”,融入宇宙生命,個人生命在其深處和宇宙生命融爲一體,于是,一朝風月涵攝了萬古長空,電光石火包容著亘古永恒。如此,對時間的焦慮遂得以克服:

   “壽山年多少?”“與虛空齊年。”“虛空年多少?”“與壽山齊年。” 《傳燈》卷11《師解》

   “和尚年多少?”“始見去年九月九,如今又見秋葉黃。”同上卷12《全怤》

   “和尚年多少?”“秋來黃葉落,春到便開花。”同上卷20《匡化》

   “那一人年多少?”“千歲老兒顔似玉,萬年童子鬓如絲。”《五燈》卷14《守昌》

   “和尚年多少?”“春風了又秋風。”《古尊宿》卷36《大同》

   “嘉州大像今日壽年多少?”“千歲老兒顔似玉,萬年童子發如絲。” 《續古》卷2《投子青》

   “和尚在此山來多少時也?”“只見四山青又黃。”《傳燈》卷7《法常》

   “和尚住此山多少時?”“春秋不涉。”同上卷8《龍山》

   “如何是高峰獨宿底人?”“夜半日頭明,午時打叁更。”《祖堂集》卷20《後魯祖》

   “如何是禅?”“今年旱去年!”《傳燈》卷22《志端》

   青山是我身,流水爲我命。養之以四時,蕭然自條正。《古尊宿》卷30清遠《物我無差》

   令人焦慮的時間之流被截斷、停止或超越了,時間被空間化,對時間的恐懼最終消融于自然、消落于空間的純粹經驗世界中。人因此成爲本體論意義上的 “在”或“有”,主體因此成爲“無意志”、“無痛苦”、“無時間的主體” 叔本華。

   對時間現境化的體證,形成了禅宗時空互攝的特殊體驗。寒山子《欲識生死譬》前文具引指出,生之與死,如冰之與水。全冰是水,全水是冰。全生是死,全死是生。在這裏,既有時間的互攝,又有空間的互攝。正是基于這樣的生命觀,禅宗在表達生命“向何處去”時,便充滿了生機圓趣。禅宗對時空圓融的典型象征是:“潛嶽峰高長積翠,舒江明月色光輝”,“長江無間斷,聚沫任風飄”,“子今欲識吾歸處,東南西北柳成絲”,“漚生漚滅還歸水,師去師來是本常”,“珍重清溪溪畔水,汝歸滄海我歸山”,“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微小與博大,黯淡與光明,浮漚與江水,短暫與永恒,個體與族類,自然與人生,都圓融互攝,織成了珠光交映重重無盡的華嚴帝網。傅大士偈雲: “須彌芥子父,芥子須彌爺。山海坦然平,敲冰將煮茶。”《善慧錄》卷3  既有空間小大的互攝,又有時間長短的互攝。在華嚴珠網的光華中,時間與時間千古與瞬間、空間與空間滄海與高山都融彙成一體,萬古長空凝成一朝風月,一朝風月盡攝萬古長空。

   圓融的極致,是攪長河爲酥酪、變大地作黃金的絕對平等境界:“佛與衆生爲一,煩惱與菩提爲一,心與境爲一,明與暗爲一,是與非爲一,乃至千差萬別,悉皆爲一。”《圓悟錄》卷13而絕對的平等,也就是絕對的差別。李翺偈:“我來問道無余說,雲在青天水在瓶。”《傳燈》卷14《惟俨》雲住于雲位,水住于水位。雲天際逍遙,水瓶中自在。同時,雲即水,水即雲。不論置身何等情形,都要充分把握現境,這就是見山只是山式的禅悟直觀,是歸家穩坐、回歸于生命本真的體驗:“古人問道複何言,水在瓶中雲在天。故國要歸歸便得,離亭雲月渡頭船。”《頌古》卷17白楊順頌

   事事圓融的範型之叁是直覺意象。“本來面目”的根本精神是超越性。充分汲取華嚴珠網、維摩不二、圓覺了義等大乘佛學精髓的禅悟直覺觀照,將在世俗之眼中對峙、矛盾的意象組合到一起,形成了不可思議的禅定直覺意象: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善慧錄》卷3

   懷州牛吃禾,益州馬腹脹。天下覓醫人,炙豬左膊上。杜順《法身頌》,禅籍多有征引,參《補禅林僧寶傳·南嶽懷志》,《林間錄》卷下,《慈明錄》,《黃龍四家錄·晦堂心》,《大慧錄》卷2、卷15,《虛堂錄》卷8,《古尊宿》卷27《清遠》、卷44《克文》,《續古》卷4《佛心才》、《松源嶽》,卷6《東山空》、《別峰雲》,《碧岩錄》第96則等。  

   陰陽不到閑田地,結子開花朵朵新。《頌古》卷3正堂辯頌

   陰陽不到處,百草盡抽芽。《宏智廣錄》卷4

   虛空問萬象,萬象答虛空。誰人親得聞,木叉傳角童。《傳燈》卷10《景岑》

   木童能撫掌,石女解煎茶。《頌古》卷4延慶忠頌

   野馬走時鞭辔斷,石人拊掌笑呵呵。《五燈》卷6《有緣》

   青山常運步,白日不移輪。《祖堂集》卷9《元安》

   青山常運步,石女夜生兒。《五燈》卷14《道楷》

   虛空駕鐵船,嶽頂浪滔天。《傳燈》卷17《神黨》

   泥牛耕巨海,須彌駕鐵船。《古尊宿》卷28《清遠》

   大洋海裏泛鐵船,須彌頂上翻鯨浪。《五燈》卷16《子鴻》

   山上有鯉魚,水底有蓬塵。《傳燈》卷4《道欽》

   井底生紅塵,高峰起白浪。石女夜生兒,龜毛寸寸長。《五燈》卷15《曉聰》引寒山詩

   路逢死蛇莫打殺,無底籃子盛將歸。《傳燈》卷20《佛日》

   千聖共傳無底缽,時人皆唱太平歌。《五燈》卷14《慧徹》

   不萌草解藏香象,無底籃能著活蛇。《從容錄》第80則

   若人解接無根樹,海裏能挑水底燈。《古尊宿》卷23《歸省》

   琉璃田地無根草,信手拈來屬老盧。《續古》卷5《遁庵演》

   等閑摘個鄭州梨,放手元是青州棗。《五燈》卷14《通理》

   《人天眼目》卷6還收錄了《十無頌》,分別吟詠“無影樹”、“無孔錘”、 “無孔笛”、“無縫塔”、“無底籃”、“無須鎖”、“無星秤”、“無…

《禅宗哲學象征 第九章 禅宗哲學的境界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