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哲學象征 第八章 禅宗哲學的不二法門▪P3

  ..續本文上一頁的涅槃。這樣的涅槃才不是與無常相對立、和無常聯系在一起並受製于無常的涅槃,而是超越了無常和常的涅槃《禅與西方思想》第59頁。 

   不二法門將紅塵熱惱與世外清涼打成一片。禅宗指出,炎熱之時,不必去山水清涼地,而要“向镬湯爐炭裏回避”,因爲那裏“衆苦不能到”《傳燈》卷13《慧霞》。 在酷暑時到镬湯爐炭裏躲藏,與熱惱徹底同化,即可證成對熱惱的覺悟。白居易《苦熱題恒寂師影堂》:

   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禅師不出房。可是禅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 《全唐詩》卷438

   亦善于抉發此義。杜荀鶴《夏日題悟空上人院》雲:

   叁伏閉門披一衲,兼無松竹蔭房廊。安禅未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 《全唐詩》卷693

   在一年最熱的叁伏天,禅師閉門披衲,在沒有松竹蔭蔽的房子裏參禅,卻清爽涼快。可見參禅並不一定要到甯靜蔭涼處,只要“滅卻心頭”,身體的涼爽就不在話下。“滅卻心頭”即是將相對觀念滅去。“火”指世俗的煩惱。逃避煩惱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有深入煩惱中,才能證成對煩惱的覺悟。苦樂是心理現象,將苦樂的對立化解了,心理就會祥和。因此當學人問洞山如何躲避煩惱之時,洞山說“熱時熱殺阇黎”,讓他到酷熱之中獲得清涼。

   3.縛脫皆由心

   束縛生煩惱,解脫即菩提。《楞嚴經》、《維摩經》都宣傳縛脫同源之旨。《楞嚴經》卷5:“根塵同源,縛脫無二。”《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若有縛則有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縛脫同源于一心,束縛自己的是自己。道信請僧璨爲自己指出解脫之道,僧璨問:“誰縛汝?”道信說沒有人縛,僧璨說,既然沒有人縛你,你就已經解脫,爲何還要求解脫法門?道信言下大悟。頓悟之人,深谙縛脫不二,不會另求解脫、淨土。僧問希遷什麼是解脫,希遷反問: “誰縛汝?”僧人不解,又問:“如何是淨土?”希遷再度反問:“誰垢汝?” 《傳燈》卷14《希遷》指示學人證得縛脫不二、淨垢不二。與此同時,禅宗提出了“自縛”的觀念以警示學人:“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智者無爲,愚人自縛。”《信心銘》“順情生喜,違情生怒。蓋覆深厚,自纏自縛,無有解脫。”《五燈》卷12《法昭》“本自天然,何須自縛。”《古尊宿》卷45《克文》“無爲無事,墮在解脫深坑。勤苦修行,何異無繩自縛。” 《續古》卷6《廣鑒瑛》“世智辯聰,自纏自縛。”《圓悟錄》卷16  “去子之取舍與愛憎,唯人自縛非天黥。”黃庭堅《雜言贈羅茂衡》

   四、“指月不二”

   “指月不二”是禅宗富有特色的語言觀。主要有兩個層次:首先是“見月忘指”,禅宗運用了豐富的象征,對膠著于語言文字者提出了批評;其次是“語默不二”,在無言中顯言,于無說中顯道。禅宗還指出,超越了指月的分別,通過獨特的語言表達形式,同樣可以傳達出禅的至深至妙境。

   1.見月忘指

   佛教用“指”比喻語言文字,用“月”喻佛法真谛。《楞伽經》卷4:“如愚見指月,觀指不觀月。計著名字者,不見我真實。”《楞嚴經》卷2:“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複觀指以爲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爲明月故。”《圓覺經》:“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複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複如是。” 《大智度論》卷9:“如人以指指月,以示惑者,惑者視指而不視月。人語之言: “我以指指月,令汝知之,汝何但看指而不看月?”此亦如是,語爲義指,語非義也。”粘著語言文字而不能明心見性,便是認指爲月。禅宗的語言觀,如果用兩個字來概括,就是“指月”。禅宗以“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夜迷巢”象征語言障蔽意義的家園:“語不離窠道,焉能出蓋纏?片雲橫谷口,迷卻幾人源。” 《五燈》卷12《文悅》

   對膠著語言文字,禅宗以“入海算沙”、“說食不飽”、“蠅鑽窗紙”來比喻。《證道歌》:“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分析辨別佛經的名詞術語,就像到海邊數沙粒的數量,除了自招疲憊困惱外,了無受用可言。佛法深廣難測,名相衆多,浩瀚如海。如果不了悟心性,一味膠著名相,糾纏字句,離不開意識的分別取舍,就如同“入海算沙”:“入海算沙,空自費力。磨磚作鏡,枉用功夫。”《黃龍四家錄·黃龍南》

   “說食不飽”是禅宗對膠著佛祖言句卻不能躬行親證的批評。《楞嚴經》卷1:“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禅的開悟,沒有捷徑可走,得靠自己的親身體證。若拘泥名相,而不切實體驗修行,對自己就毫無裨益。《華嚴經·菩薩問明品》:“譬如貧窮人,日夜數他寶,自無半分錢,多聞亦如是。”如果僅是靠聽聞說法、閱讀經書,而沒有親身體證,那麼佛經中的教義、術語對他來說不過是別人的財寶:“如人說食,終不得飽。縱然口頭說飽,爭奈腸內饑何?”《古尊宿》卷12《神力》寒山詩:“說食終不飽,說衣不免寒。吃飽須是飯,著衣方免寒。”《全唐詩》卷806“譬如飯籮邊坐說食,終不能飽,爲不親下口也。”《古尊宿》卷34《清遠》 “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壇經·般若品》  “叁乘十二分教,還同說食示人。食味既因他說,其食要在自己親嘗。” 《禅林僧寶傳》卷23《祖心》

   禅宗不立文字,批評窮年累月皓首窮經者,猶如蜂子不從大門出去,卻偏偏鑽窗紙求出:“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大癡。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五燈》卷4《神贊》

   “韓盧逐塊”、“獵狗尋蹤”、“守株待兔”、“刻舟求劍”、“戽水求魚” 是禅宗對拘泥于語言文字而不解實義者的批評。《涅槃經》卷25:“一切凡夫,惟觀于果,不觀因緣,如犬逐塊,不逐于人。”無知之人見果而不求因,一似犬逐石塊。“一兔橫身當古路,蒼鷹才見便生擒。後來獵犬無靈性,空向枯樁舊處尋。”《林間錄》卷上意義像一只活潑的兔子,蒼鷹一見即將它活捉生擒。沒有靈性之人,猶如只知守株待兔的獵狗。禅宗運用了生動的喻象諷谕愚鈍者在字面上兜圈子,殊不知當糾纏于這些語句時,它們所表達的意義早已消失了:

   延平劍已成龍去,猶有刻舟求劍人。《傳燈》卷24《智颙》

   不用刻舟徒記劍,片帆已過洞庭湖。《頌古》卷20淳庵淨頌。《古尊宿》卷47《雲門頌古》:“卻笑波心遺劍者,區區空記刻舟時。”《續古》卷5《木庵永》:“翻笑波心遺劍客,區區空記刻舟痕。”  

   叁尺浪高魚化龍,癡人猶戽夜塘水。《碧岩錄》第7則雪窦頌

   姹女已歸霄漢去,呆郎猶自守空房。《古尊宿》卷21《法演》。《頌古》卷10圓通仙頌:“姹女已歸霄漢去,呆郎猶自守寒爐。”卷39遁庵演頌: “姹女已歸霄漢去,呆郎猶向火邊棲。”卷12塗毒策頌:“杜宇一聲歸去也,呆郎猶自守園林。”  

   癡兒刻意止啼錢,良驷追風顧影鞭。《頌古》卷14天童覺頌

   琉璃古殿照明月,忍俊韓盧空上階。《碧岩錄》第43則。《頌古》卷36遁庵演頌:“咬人師子急返身,莫學韓盧猶逐塊。”卷33典牛遊頌:“堪笑韓盧不奈何,狺狺怨恨天邊月。”  

   沙裏無油事可哀,翠岩嚼飯喂嬰孩。《禅林僧寶傳》卷16《守芝》。《頌古》卷35石窗恭頌:“咄哉無限未歸客,沙裏求油實可憐。”  

   鑽天鹞子穿雲去,空使行人指路頭。《頌古》卷8佛鑒勤頌

   清風月下守株人,涼兔漸遙芳草綠。《洞山悟本錄》。《古尊宿》卷41《文悅》:“可憐無限守株人,寥寥坐對千峰色。”卷42《克文》:“守株月下渾閑事,卻恐蹉跎過一生。”卷47《雲門頌古》:“世間多少守株人,掉棒擬打天邊月。”《黃龍四家錄·黃龍南》:“懵懂禅和猶未知,守株待兔與誰說。”

   可憐無限尋聲迹,不薦羚羊挂角時。《頌古》卷22照覺總頌

   “刻舟求劍”、“戽水求魚”、“呆郎自守”、“韓盧逐塊”、“獵狗尋蹤”、 “沙裏求油”、“守株待兔”,以及“膠弦鼓瑟”、“抱柱澡洗”、“釘樁搖橹”、 “把纜放船”,都是禅宗對粘著語言文字,而不能領悟語言所表示之意義的象征。

   “見月休觀指,歸家罷問程。”回到精神家園,不須探問途程;已見真實月亮,不須再看指頭《大慧錄》卷20。 “已到岸人休戀筏,未曾度者要須船。”《五燈》卷4《正元》禅宗批評膠著言句,強調在讀經、聽法之前要直下承當:“不向經題識本真,紙堆討甚法王身。未開梵夾承當去,免作循行數墨人。”《頌古》卷4絕岸湘頌禅宗還隨說隨掃,指出“設使言前薦得,猶爲滯殼迷封;句下精通,未免觸途狂見”。《禅林僧寶傳》卷3《延沼》。《大慧錄》卷11:“言前薦得已天涯,句後承當路轉賒。”《續古》卷5《佛照光》:“設使言前薦得,畫餅充饑。句下精通,釘樁搖橹。”《頌古》卷3掩室開頌:“未舉已前先薦得,分明鹞子過遼東。”  其要旨不外乎使人領悟言外之意。禅宗主張獅子咬人、見月忘指式的當下領悟:“師子蓦咬人,狂狗盡逐塊。”《五燈》卷12《慧素》“直須師子咬人,莫學韓盧逐塊。”同上卷20《法寶》

   爲了對治學人執著語言的迷失,禅師在說法時使用玲珑剔透、不落痕迹的語言,這就是“羚羊挂角”:“我若東道西道,汝則尋言逐句。我若羚羊挂角,汝向什麼處扪摹?”《傳燈》卷16《義存》。同書卷17《道膺》:“好獵狗只解尋得有蹤迹底,忽遇羚羊挂角,莫道迹氣亦不識。”  傳說羚羊夜宿,角挂于樹…

《禅宗哲學象征 第八章 禅宗哲學的不二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