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哲學象征 第四章 公案頌古與禅悟境界▪P7

  ..續本文上一頁非憂,非善非惡。此二句頌百丈逼拶南泉“我又不是大善知識,爭知有說不說”之語。百丈之答,將邏輯思維懸擱了起來,將說與不說的對象放進了括弧裏。《頌古》卷12佛鑒勤頌:“誰謂宗師有妙旨,切切爲人須到底。手按瑤琴徹曉彈,其來不入聾人耳。”  

   “鬥柄垂,無處討,拈得鼻孔失卻口。”雪窦頌到這裏,擔心人們錯會,溺于死水,便隨說隨掃說,如今鬥杓向南低垂,天色漸曙,北鬥消失,你還向哪裏去看?你只要“拈得鼻孔”,明見自性,就會“失卻口”,廓爾忘言。否則,糾纏于言句,就與大道相遠。

   此詩先以“祖佛從來不爲人”指出禅不可說的根本原則,接著以“衲僧今古競頭走”形象地描摹出參禅者踏遍千山萬水求禅問道的失誤,之後呈顯出明鏡映群像、面南看北鬥的現量境,啓發學人以慧眼作般若直觀,又擔心人們溺于死水,隨說隨掃,將讀者引向言亡慮絕的禅境。詩意一波叁折,跳宕流轉。詩的重心,在于超越說與不說之境,而躍入面南看北鬥的直觀,這是無南無北、亦南亦北的圓融互攝的境界,是華嚴珠網的至妙境。

   6心境圓融

   表達心境圓融禅悟體驗的有“百丈野鴨子”公案及頌古。《碧岩錄》第53則:

   馬大師與百丈行次,見野鴨子飛過,大師雲:“是什麼?”丈雲:“野鴨子。” 大師雲:“什麼處去也?”丈雲:“飛過去也。”大師遂扭百丈鼻頭,丈作忍痛聲。大師雲:“何曾飛去?”

   禅僧十二時中,時時以明心見性爲念。馬祖與百丈同行,見野鴨子飛過,馬祖當然知道是野鴨子,卻發問,問中自有深意。《頌古》卷10汾陽昭頌: “野鴨飛空卻問僧,要傳祖印付心燈。”佛鑒勤頌:“馬師憫汝無知識,借來野鴨通消息。”  馬祖問“是什麼”,直示出自性絕無隱秘,頭頭顯露,是爲了使百丈把握自性的真生命而促其注意。百丈也照著現實本相答道:“是野鴨子。” 若從法住法位的角度看,野鴨子即是野鴨子。但若把野鴨子當作外境並認爲它是客觀存在物,主客觀就因此分裂而陷于對立,違背了自性的本源。百丈的心隨著野鴨子飛走,是心逐境轉,馬祖遂捏他鼻孔。《頌古》卷10圓悟勤頌:“相顧不知歸,未免資傍擊。”  百丈經這一捏,豁然省悟到原來馬祖問野鴨子飛到哪裏去,並不是要研究野鴨子的去向,因爲野鴨子的動相是生滅法,馬祖是要自己在問話上體悟到遍界不曾藏、法法常顯露、不生不滅的自性。次日馬祖升堂,百丈卷席,表現了大悟之人網羅不住、自在玲珑的風致。雪窦頌雲:

   野鴨子,知何許?馬祖見來相共語。話盡山雲海月情,依前不會還飛去。還飛去,卻把住。

   雪窦劈頭便頌道:“野鴨子,知何許?”且道“野鴨子”到底有多少只?未悟之時,成群作隊;既悟之後,一只也無!“馬祖見來相共語”,頌馬祖問百丈 “是什麼”,丈雲“野鴨子”。“話盡山雲海月情”,頌馬祖再問百丈“什麼處去”。馬祖點撥百丈,如山雲海月那樣自然湧出,脫體現成,百丈卻依前不會,還說“飛過去也”,再一次錯過了開悟機緣。“欲飛去,卻把住。”正當百丈心逐境遷時,馬祖大用顯發,一把捏住百丈的鼻頭,將他的錯誤方向扭轉過來。然而百丈未了解馬祖的用意,根據常識作答,等于肯定了生滅法,馬祖將他的鼻子扭痛,提醒他肯定生滅法的錯誤。在他忍痛作聲的刹那,作爲百丈的主觀和作爲野鴨子的客觀之對立就被粉碎了,百丈的分別情識也被鏟除了。《頌古》卷10上方益頌:“流水有西東,蘆花無背向。沙鳥忽飛來,漁人驚夜唱。誰道月明無處尋,元來只在秋江上。”《一日一禅》第168頁:“這就是從“什麼也沒有”的真空無相之否定而進入“有”的肯定,亦即“有,是無的身”的真空妙有境界。”  

   此詩以“野鴨子,知何許”的欲擒故縱式句法,引導讀者對野鴨子公案進行體悟。並以“馬祖見來相共語”重現公案情景;以“話盡山雲海月情”形容馬祖對百丈的誘導,绾合脫體現成的禅機;以“還飛去”描摹百丈口吻,神情畢現;以“卻把住”寫馬祖捏住百丈鼻頭,將其錯誤方向扭轉過來,從而凸顯了公案禅機:體得萬境悉是真如而現前時,心境一如,萬境即是自己,自己即是萬境。 《頌古》卷10智海清頌:“鼻孔搊翻成底事,新羅日午打叁更。”太平古頌: “野鴨野鴨,無來無去,飛去飛來,本無去住。忽然把住鼻頭看,大地山河全體露。”  雪窦此詩仍堅守著說而不說的立場,雖多方暗示,卻始終沒用只字點明,這是雪窦頌古的典型特征。

   禅宗公案孤立地看,具有突發性、隨機性,于剿絕情識中呈顯著靈性的感悟;宏觀地看,具有指義性、確定性,于肌理穩密中彰顯出般若智光。必須指出的是,從第一義來說,分類不啻是對不二法門的悖離。但從研究的需要出發,爲了探討的方便,本書根據這一百則公案及雪窦頌古所表達的禅悟體驗之側重點的不同,作了上述的分類與闡說。這種分類,是根據禅宗哲學體系的實際情況而作出的,有其內在的邏輯性。探討禅宗公案及頌古的微旨奧義,闡釋其禅悟內涵、運思特點、取象方式、美感質性,對開拓禅宗哲學研究新天地,自有其積極的意義。

  

  

《禅宗哲學象征 第四章 公案頌古與禅悟境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