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哲學象征 第二章 公案頌古與不二法門▪P10

  ..續本文上一頁诘的句式對聖境予以拂除。對“日面佛,月面佛”,只要當下承當,即是本源自性佛。“五帝叁皇”的聖境,在自性佛前不值一提。可見,這兩句既有對“五帝叁皇是何物”的聖凡的超越,又有對“日面佛,月面佛”的時間的超越。臻此超越之境,則平素引以爲珍貴的聖解悉皆消泯。

   “二十年來曾苦辛,爲君幾下蒼龍窟。”要得到泯除相對的禅悟體驗,必須經曆一個漫長艱辛的求道曆程,一似進入蒼龍窟裏探取明珠相似。到最後打破漆桶,本以爲有多少奇特,原來只體證到了“五帝叁皇是何物”。正是“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屈,堪述,明眼衲僧莫輕忽。”詩的結束處,一波叁折,奇峰突起。“屈” 即冤屈。之所以會有冤屈之感,是因爲原來我們本來是佛,卻不識家寶,爲此事曆盡艱辛。等到徹悟之時,才蓦然發覺終點即是起點,多少年的苦苦修行竟是白費功夫。只要放下妄想執著,當下就是佛,何用抛擲二十年光陰。但雪窦緊接著陡地翻轉說:“堪述”——倒也值得說說。因爲從開悟受用的立場上看,這種艱苦的修行仍然有其價值。只有經曆求道的艱辛,才會豁然開悟,洞徹生命的本源,超脫一切束縛,不再爲生死所拘,受用無窮。《頌古》卷9佛燈珣頌:“自從舞得叁臺後,拍拍原來總是歌。”  “明眼衲僧”,是徹悟本來面目的人。徹悟本來面目,即是打開了禅悟的第叁只眼。雪窦說,縱使是心地透達的明眼衲僧,對“日面佛,月面佛”、“五帝叁皇是何物”機趣,也切不可輕輕放過。《頌古》卷9南華昺頌:“日面月面,空中閃電。顧杼停機,垛生招箭。”無准範頌: “日面月面,突出難辨。擬欲擡眸,空中兩片。”  

   此詩先以俗世的五帝叁皇襯托出佛的尊貴,以聖境的五帝叁皇襯出自性佛超越以生死爲代表的一切對立,並且連此超越之心也消泯的灑脫風儀和澄明襟懷。再以廿載苦辛探骊得珠,寫出求道的艱辛曆程和堅強意志。複從正反兩個方面對求道曆程進行反省,終以“明眼衲僧莫輕忽”,引導學人對日面月面作透徹的參究。圓悟謂“只這日面佛,月面佛,極是難見。雪窦到此,亦是難頌。卻爲他見得透,用盡平生工夫指注他”。可見“日面佛,月面佛”公案實在不容易吟頌。雪窦能夠將它的意趣通過不說之說、說而非說的方式吟頌出來,實得力于他的通靈體證。

   表達融彙生死之禅悟體驗的還有“大龍法身”公案及頌古。《碧岩錄》第82則:

   僧問大龍:“色身敗壞,如何是堅固法身?”龍雲:“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

   大龍之答,應機對境,敲枷打鎖。一言一句,錦繡回文。雪窦頌雲:

   問曾不知,答還不會。月冷風高,古岩寒桧。堪笑路逢達道人,不將語默對。手把白玉鞭,骊珠盡擊碎。不擊碎,增瑕□。國有憲章,叁千條罪。

   “問曾不知,答還不會。”學人不能領會色身即是法身,把短暫的色身和永恒的法身看作兩橛,故說色身敗壞,法身堅固。問者既然不明自性,提出這個問題已是不通。大龍答以“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以清麗如畫的詩句,把法身的莊嚴充分顯示在目前,暗示色身之外,別無法身可覓,以山花澗水的當體即是實相,表示五蘊假和合之身即金剛不壞之法身。雖然山花、澗水都會消失,但必須與其融而爲一,再從這個境界繼續修行而更進一步,在十方世界中現出全身,這種境涯已經超越了所謂無常敗壞或常住堅固。《頌古》卷35佛鑒勤頌:“山花如錦春長在,澗水如藍碧湛然。信步白雲深處去,須知別有洞中天。” 無准範頌:“山花似錦水如藍,突出乾坤不露顔。曾踏武陵溪畔路,洞中春色異人間。”皆表達了脫落斷常的悟境。  大龍之答,了無意路可尋,《頌古》卷35瞎堂遠頌:“十字街頭輕一拶,前叁叁與後叁叁。”  不但是問話的僧人,就是其他的參禅者,也未必能夠領會。這兩句答語既清麗如畫,又不可湊泊,猶如“月冷風高,古岩寒桧”,境界高遠,突兀峭拔,不容近傍。

   “路逢達道人,不將語默對。”通達禅道之人心心相印,機機相投。如果問者不是達道人,師家即無法與之心心相印。禅的開悟,如向刀鋒劍刃上行,要驅耕夫之牛,奪饑人之食。大龍之答,揭示色身即法身,粉碎了學人色身敗壞法身堅固的妄執,猶如“手把白玉鞭,骊珠盡擊碎”,提起玉鞭將學人尊貴得如骊龍寶珠似的謬執,一擊粉碎,將其斷常相對的意識粉碎,而使之灑灑落落,徹悟本來。

   “不擊碎,增瑕□。”兩句從反面著筆,說如果不施以本分草料,只會增長玉的瑕,絲的結,加重學人的謬誤。“國有憲章,叁千條罪。”在禅道的國度裏,自有憲章。作爲師家,如果不以本分事相見,不將學人的謬誤粉碎,就該當罪過叁千。

   此詩先用賦的筆法,敘僧人無知之問,反襯出大龍答語難以意尋。再以高古迥遠之境,象征大龍答語的不可湊泊。並隨手拈出“路逢達道人,不將語默對” 兩句禅林習語入詩,進一步點出大龍答語運用了截流之機,這種截流之機旨在擊碎學人的謬執,是宗師本分手段。此詩通過對大龍答語多層面的吟詠,表達了作者對公案的獨特體悟:法身即色身,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表達融彙生死,于煩惱中得到解脫的,還有“洞山無寒暑”公案及頌古。《碧岩錄》第43則:

   僧問洞山:“寒暑到來如何回避?”山雲:“何不向無寒暑處去。”僧雲: “如何是無寒暑處?”山雲:“寒時寒殺阇梨,熱時熱殺阇梨。”

   洞山借寒暑指示學人超脫生死大事,寒暑喻生死,寒時安住于寒處,完全變成寒冷,熱時安住于熱處,完全變成炎熱,無有分別,就是無寒暑之處,就能于生死中得到解脫,自由自在。《頌古》卷24湛堂准頌:“熱時熱殺寒時寒,寒暑由來總不幹。”佛燈珣頌:“寒時向火熱乘涼,一生免得避寒暑。”冶父川頌:“避暑逃寒問是非,不離寒暑少人知。”鼓山珪頌:“寒時寒,熱時熱,無寒暑處天然別。”  圓悟指出,“洞山道“何不向無寒暑處去”,此是偏中正。僧雲“如何是無寒暑處”,山雲“寒時寒殺阇梨,熱時熱殺阇梨。”此是正中偏。雖正卻偏,雖偏卻圓”。洞山“何不向無寒暑處去”,表現了偏位現象界、寒暑中的正位本體界、無寒暑處,是真如向上還滅門;“寒時寒殺阇梨,熱時熱殺阇梨”,表現了正位本體界、無寒暑處中的偏位現象界、寒暑,系不變的本體隨順衆緣而生起種種事象。正偏回互,機用綿密。曹山問僧:“恁麼熱,向什麼處回避?”僧雲:“镬湯爐炭裏回避。”山雲:“镬湯爐炭裏如何回避?”僧雲:“衆苦不能到。”《曹山元證錄》亦深得正偏回互之旨。雪窦雖是雲門宗傳人,但對各家禅法秘旨都很熟谂,遂用曹洞宗風頌道:

   垂手還同萬仞崖,正偏何必在安排。琉璃古殿照明月,忍俊韓盧空上階。

   “垂手還同萬仞崖”,曹洞宗風綿密幽微,有垂手、出世等一系列機法。 “若不出世目視雲霄,若出世便灰頭土面。目視雲霄即是萬仞峰頭,灰頭土面即是垂手邊事。有時灰頭土面即在萬仞峰頭,有時萬仞峰頭即是灰頭土面。其實入廛垂手與孤峰獨立一般,歸源了性與差別智無異,切忌作兩橛會。”圓悟語  “正偏何必在安排”,頌洞山答僧語,大用顯發,正中偏、偏中正,珠走盤、盤走珠。“正位”系本體證悟之事,與“偏位”現象界交徹回互,不須著意安排,卻自然風行草偃,水到渠成。

   “琉璃古殿照明月,忍俊韓盧空上階。”雪窦以琉璃古殿映照著明月,內外透明,象征洞山答語所呈現的澄明之境。學人粘著言句,如獵犬韓盧,見到了明月的光影吠叫著沖上臺階,想找尋明月卻終無所得,因爲言句不等于真意,如同月光不等于明月一樣。《頌古》卷24佛性泰頌:“無寒暑處爲君通,枯木生花又一重。堪笑刻舟求劍者,至在猶在冷灰中。”圓悟勤頌:“盤走珠,珠走盤。偏中正,正中偏。羚羊挂角無蹤迹,獵犬繞林空踧。”  

   此詩旨在傳達生死不二,于煩惱中獲得解脫的禅學感悟。作者贊歎洞山于接機之時,善能將正偏回互之旨運用到禅修教化實踐之中,風行草偃,自然成文,不用纖毫的安排雕琢;以琉璃古殿明月輝光,喻洞山答語境界的高華澄澈;以韓盧尋月認影成空,暗示學人不可溺于名相,而要直探心源。入廛垂手與萬仞懸崖等無二致的意象,古殿月明中韓盧認影的描摹,都能給讀者留下鮮明而強烈的印象,引導讀者對公案本身作進一步的感悟。

   融彙生死的禅學感悟,與生死全機息息相關。表達生死全機現之禅悟體驗的,有“道吾不道不道”公案及頌古。《碧岩錄》第55則:

   道吾與漸源至一家吊慰,源拍棺雲:“生邪死邪?”吾雲:“生也不道,死也不道。”源雲:“爲什麼不道?”吾雲:“不道不道。”回至中路,源雲: “和尚快與某甲道,若不道,打和尚去也。”吾雲:“打即任打,道即不道。” 源便打。後道吾遷化,源到石霜舉似前話,霜雲:“生也不道,死也不道。”源雲:“爲什麼不道?”霜雲:“不道不道。”源于言下有省。源一日將鍬子,于法堂上,從東過西,從西過東。霜雲:“作什麼?”源雲:“覓先師靈骨。”霜雲:“洪波浩渺,白浪滔天,覓什麼先師靈骨?”雪窦著語雲:“蒼天蒼天。” 源雲:“正好著力。”太原孚雲:“先師靈骨猶在。”

   禅者行住坐臥,心裏時時刻刻都系念著了生脫死的大事。當漸源拊棺問到底應說棺中人是生還是死的時候,道吾毫不猶疑地說:“既不能說他生,也不能說他死。”這是因爲生時生之全機現,死時死之全機現。漸源不解其義,當面錯過,隨著言句打轉,再次追問,道吾仍然不說。回寺途中漸源又加追問,並毆打道吾,道吾仍然不說。後來漸源聽到行者頌念《觀世音菩…

《禅宗哲學象征 第二章 公案頌古與不二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