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薩普門品》“應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現比丘身而爲說法”時,恍然大悟,方知開悟本不在言句上,自己原來是錯怪了先師。如果能夠在“既不說他生,也不說他死”句下悟入,就可以立即透脫生死;如果只是在言句中推敲思考,就終究難以悟解。雪窦頌雲:
兔馬有角,牛羊無角。絕毫絕厘,如山如嶽。黃金靈骨今猶在,白浪滔天何處著。無處著,只履西歸曾失卻。
“兔馬有角,牛羊無角。絕毫絕厘,如山如嶽。”雪窦是雲門宗傳人,一句中具有叁句的功用,能道破難以說破的道理,撥開不容易撥開的問題,在緊要處頌出。這四句話就像摩尼寶珠一樣,雪窦整個吐在了你的面前。此四句詠“不道不道”,運用了無背無面、無正無反、“日午打叁更”式的禅悟直覺意象,不容擬議尋思。《頌古》卷24圓悟勤頌:“生也全機現,死也全機現。不道複不道,個中無背面。”長靈卓頌:“生死死生休更問,從來日午打叁更。”
“黃金靈骨今猶在,白浪滔天何處著。”頌石霜和太原孚上座的對話。漸源開悟後,來到石霜處,在法堂上扛著鍬,說要尋覓道吾靈骨,石霜說洪波浩渺,白浪滔天喻真如佛性充滿天地,覓什麼先師靈骨?漸源說:“對,這正是我著力之處!”表現了奇特的悟境。《頌古》卷24保甯勇頌:“一從事卻潘郎後,始識人前不識羞。”妙湛慧頌:“黃金靈骨今何在,留鎮閻浮千萬年。” 詩以反語的形式,贊歎了道吾的著力受用之處。
“無處著,只履西歸曾失卻。”兩句宕開筆觸,設想如果無處著力,即漸源不能領會師意、紹承禅法的話,那麼隨著道吾之死,這一脈禅法也就斷絕了。言外之意,漸源“正好著力”,真正領會了生死全機現,因此,道吾的“只履” 靈骨便永遠留在了世上。
此詩運用了奇特的禅悟直覺意象,贊頌了“生也不道死也不道”的不容擬議揣度,並且提示對這組直覺意象本身也不可擬議揣度,可謂突兀峥嵘,迥超意表;詩中還以感歎的句式,化用孚上座、石霜、漸源之語入詩,增強了回環唱歎的藝術效果;最後從反面落墨,暗示漸源對道吾“不道不道”的精髓已有透徹之悟。此詩不論是正說、側說、反說,都遵循不著死語的原則,含蓄蘊藉,情思搖曳。
六、打通聖凡
每個參禅者都追求開悟,都想超凡入聖。但如果只是一味住于聖境,而缺乏轉身一路,由聖入凡,就缺乏利他行,不能悲智雙運,這是禅宗的大忌。禅宗有不少公案,就是爲了打通聖凡的隔礙,而使人獲得聖凡一如的體驗。《碧岩錄》第33則“資福圓相”:
陳操尚書看資福,福見來便畫一圓相。操雲:“弟子恁麼來,早是不著便,何況更畫一圓相。”福便掩卻方丈門。雪窦雲:“陳操只具一只眼。”
陳操與裴休、李翺是同時代人,有一定的禅學修養。一次他問雲門:“儒家的經典且不問,叁乘十二分教自有座主講說,什麼是禅僧行腳參訪的目的?”雲門反問他什麼是教意,陳操說:“一切黃卷赤軸就是教意。”雲門說:“這個只是文字語言,怎麼能說是教意?”陳操說:“口欲言而辭喪,心欲緣而慮亡。” 雲門說:““口欲言而辭喪”和有言相對,“心欲緣而慮亡”和妄想相對,怎麼能說是教意?”陳操無言以答,雲門說:“聽說你在看《法華經》。經上說“一切治生産業,都和實相不相違背”,你且說說在非想非非想天無色界最高的天 的天衆,現在有多少人退位?”陳操又無言以對。雲門說:“由此看來你千萬不要對經中所講的道理掉以輕心。教門的僧人抛棄叁經五論,住進叢林,花了十年、二十年還不能究明禅宗大事,你連教意都不知道,又怎麼可能知道禅宗的悟境!” 不沈醉在非想非非想的絕對無的真空無相之境,而能從此轉身而出,在治生産業的真實生活之中普度衆生,乃是悲智不二的禅者襟懷。可這時的陳操沾沾自喜博通儒佛,執著于悟境,雖然聽了雲門的教導表示禮謝,實際上並沒有真正依從。一次他去參見資福,資福是沩仰宗傑出的禅師,平常喜歡以境接人。他見陳操來到,便畫了一個圓相,以這種門派相傳的姿態作爲對名聞遐迩大居士的招待。陳操自以爲是一個懂得機用的人,便說:“我這一來,若以真空無相的禅法而言,一切都是多余的,你這樣款待我,實在是不敢當。”陳操的話,看似通達透徹,實則缺乏日常生活中的機用,充分流露了得意洋洋的“表悟”心境。資福認爲這種態度是未曾有過深刻的修行,覺得非常失望,便關起房門,這是提醒陳操自省過錯的又一次款待。雪窦說:“陳操只具一只眼。”所謂一只眼,即是指陳操只具備自覺向上門的一只眼睛,而缺乏覺他向下門的慧眼。因爲陳操不知一圓相就是自他不二主客圓融的大智自利和大悲利他的象征參《一日一禅》第162頁。 雪窦頌雲:
團團珠繞玉珊珊,馬載驢馱上鐵船。分付海山無事客,釣鳌時下一圈孿。
“團團珠繞玉珊珊,馬載驢馱上鐵船。”此二句描摹圓相。“團團”狀圓相形狀之圓滿;“珠繞”狀圓相質地之美麗,“玉珊珊”狀圓相音聲之清脆悅耳。七字丹青妙筆,將圓相刻畫得維妙維肖。次句以馬載驢馱寫圓相數目之多,形體之大,分量之沈。因爲這些圓相要被馱到飄浮在海面上“鐵船”上,自然不是當作一般的用途。
“分付海山無事客,釣鳌時下一圈孿。”兩句承上,說一般的參禅者承受不起這圓相,不值得分付,須是將它托付給海上仙山中的無事高人。只有違情順境、佛陀祖師都奈何不了的灑脫無事之人,才能承當得起;胸中存有纖毫的凡情聖念,就難以承當。暗示陳操是沈溺于聖境之人,消受不起資福送給他的圓相。
此詩前二句形象地描繪出圓相之美,以及圓相的奇特作用,指出必須是不住聖境、聖凡一如之人,才能擔當承受。後二句說只有胸次灑落的無事禅客,才能用圓相釣到大根利器的禅門龍象,否則就會釣鯨不成只得蛙,事與願違。
表達不居聖境、聖凡一如之禅悟體驗的,還有“保福妙峰頂”公案及頌古。《碧岩錄》第23則:
保福、長慶遊山次,福以手指雲:“只這裏便是妙峰頂。”慶雲:“是則是,可惜許。”後舉似鏡清,清雲:“若不是孫公,便見髑髅遍野。”
保福、長慶、鏡清,都是雪峰的法嗣,是在同一師門開悟的人,同得同證,同見同聞。古人行住坐臥,都以悟道爲念,所以話一提起,便知其意。保福“只這裏便是妙峰頂”,意在勘驗長慶是否具有開悟的慧眼。長慶自然明白他的旨趣,回答說:“是即是,可惜許。”後來長慶將遊山對答告訴給鏡清,鏡清說:“如果不是長慶,其他的人必然會陷入見地偏枯、枯木寒岩的境界,滿山遍野所見到的都是髑髅。”妙高峰頂是善財童子參訪求道的第一站,也就是德雲比丘所住的山。曾有僧問趙州什麼是妙高峰頂,趙州說:“老僧不答爾這話。”僧問爲什麼不回答,趙州說:“我若答爾,恐落在平地上。”《古尊宿》卷16《文偃》引《華嚴經》載德雲比丘住在妙高峰頂,從未下山,善財童子去參訪他,一連七天都沒有尋到,有一天卻在別的峰頭相見。德雲告訴善財說:“一念可以涵蓋過現未叁世,一切諸佛的智慧悉皆顯現。”德雲雖然沒有下山,善財卻能在別的峰頭見到他。一旦證得這個境界,德雲和善財就清楚地站在你的面前。後來李長者說:“妙峰孤頂,是一味平等法門,一一皆真,一一皆全,向無得無失,無是無非處獨露,所以善財不見。到稱性處,如眼不自見,耳不自聞,指不自觸,如刀不自割,火不自燒,水不自洗。”《碧岩錄》本則引佛經在這奇特不可思議的地方,老婆心切,指出一條線索,向第二義門立賓立主,立機境立問答。對鏡清的證悟,保福、長慶的機用,雪窦的詩吟頌得非常明白:
妙峰孤頂草離離,拈得分明付與誰。不是孫公辨端的,髑髅著地幾人知。
“妙峰孤頂草離離”,表面寫遊山景色,實則以草象征見取。詩意說如果在草裏轉來轉去,就落于見取,沈溺于對聖境的執著,便永無了悟之期。“拈得分明付與誰”,頌保福“只這裏便是妙峰頂”,意爲保福指山說這裏分明就是妙高峰頂。他到底要把這種沈溺于聖境的見解交付給什麼人?
“不是孫公辨端的,髑髅著地幾人知?”兩句化用鏡清的話,說如果不是長慶俗姓孫說出“是則是,可惜許”的話,就會髑髅遍地。妙高峰頂代表著平等一如及真空無相的禅悟。它雖然美好,但如果以此爲滿足,那就是死水頑空般的枯禅,正是髑髅遍野的境象。必須將真空無相轉爲真空妙有,爲普度衆生而發揮機用參《一日一禅》第234頁。 長慶的話,表現了悲智雙運的禅者,不留戀妙高峰頂的景色,從悟境轉身、入廛垂手的禅者悲懷。《頌古》卷32呆堂定頌:“是則是兮可惜許,擬心早涉叁千裏。行人念路客思家,達摩杖頭挑只履。”
此詩前二句看似對當時情景的重現,實則暗示保福落于見取之草,溺于聖境。後二句說如果不是長慶深辨其意,禅者便會高踞在了悟的妙高峰頂,只知自利而不能利他,停留在聖境而缺乏轉身一路,喪失禅悟慧命。因此它看似對公案情景的客觀再現,實則皮裏陽秋,表達了作者透徹的禅悟體驗。雪窦認同長慶、鏡清的觀點,而對保福的話不以爲然,詩中對保福“只這是妙峰頂”的沾沾自喜高推聖境之心予以批評,借助“草離離”暗示出保福已落于見取之草。“草離離”既是實景描繪,又是見取的象征,不即不離,不粘不脫。後二句化用鏡清語,全同己出,口吻、神情皆與鏡清合而爲一。詩與公案珠聯璧合。
表達打通聖凡之禅悟體驗的,有“蓮花拄杖”公案及頌古。《碧岩錄》第25則:
蓮花峰庵主,拈拄杖示衆雲:“古人到這裏,爲什麼不肯住?”衆無語。自代雲:“爲他途路不得力。…
《禅宗哲學象征 第二章 公案頌古與不二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