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思想淵源 第八章 《法華經》與禅宗思想▪P2

  ..續本文上一頁“大衆,唯有髻中寶珠,不妄與之。雖然不與,亦人人具足,十二時中光明烜赫,阿誰欠少?”  宣稱參禅悟道,即是要“打開無盡藏,運出髻中珠”《續古》卷3《南堂興》。 

  “衣珠”、“髻珠”對禅的參學具有很強的宗教實踐性,它使人生發出在生死之中獲得涅槃的體證,樹立本心是佛、自己作佛的自信,培植起勇于承當的膽氣,從而明心見性,荷擔如來家業。正如延壽所指出的,“一切含生,心珠朗耀, ……或處輪王髻中,建大功而受賜。或系貧人衣裏,惺智願而猶存。……即生死中有不思議性,于塵勞內具大菩提身,以障重之人聞皆不信,甘稱絕分,唯言我是凡夫,既不能承紹佛乘,弘持法器,遂乃一向順衆生之業,背覺合塵,生死之海彌深,煩惱之籠轉密”《宗鏡錄》卷14。 

  二、《法華經》與禅宗的迷失論

  禅宗迷失論揭示世人逐物迷己,迷己逐物,悖離了精神家園,昧失了澄明的本心。《法華經》中的“窮子”喻,象征澄明本心的迷失與溷擾。經文中的“窮子”故事一波叁折,極富戲劇性和形象感,是經文著意營造的妙喻之一。禅宗以之作爲本心迷失的典型象征之一。《法華經·信解品》“窮子”喻的本意是說二乘之人無大乘功德法財即六度萬行得以莊嚴,猶如貧窮之子,離開父親,逃離家園,缺乏衣食之資以維持身命。禅宗將“窮子”創造性地理解爲精神的流浪。禅宗感歎窮子離家的愚蠢可悲:“舍父逃走,流落他鄉,撞東磕西,苦哉!” 《五燈》卷20《齊己》禅宗將各種違背本心的情形都看作是“舍父逃走”:

  1不識本心、向外求佛是舍父逃走。“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舍父逃走。”《五燈》卷2《神秀》

  2攀緣外境、沈迷愛欲是舍父逃走。“譬若窮子,伶俜失父。……衆生擾擾,沒溺愛河。”《善慧錄》卷1“只爲抛家日久,流浪年深,一向緣塵致見如此,所以喚作背覺合塵,亦名舍父逃逝。”《五燈》卷7《道宦》  “一心不生,萬緣俱息。如或不然,隨有隨無,落斷落常,譬如舍父逃走也。” 《古尊宿》卷32《清遠》

  3不肯承當、自生退隳是舍父逃走。“己靈獨耀,不肯承當。心月孤圓,自生違背。何異家中舍父,衣內忘珠。”《五燈》卷18《希明》

  4動心起念、擬議尋思是舍父逃走。“擬不擬,個個無衤軍長者子。” 《碧岩錄》第50則

  爲了使流浪者回到精神家園,禅宗使用了種種方便施設。禅者的吟詠,織成了一曲曲懷思窮子的如怨如慕的哀歌:

  火雲欲卷空,圭月漸成魄。窮子歸未歸,相將頭盡白。《黃龍四家錄·晦堂心》

  客從遠方來,示我真真璧。曾無雕琢痕,豈藉陶熔力。寥寥天地間,只恐無人識。何當誘取窮子歸,令渠暗室生光輝。同上

  前詩以美麗而淒清的自然景色,烘染出盼望窮子歸來的哀怨之情,低徊怅惘,含思婉轉。次詩以類同于“衣珠”的玉璧設喻,謂本心晶瑩圓美,不假雕飾,但世人流浪在外,識之者少,承當者稀。禅師接機說法,即是要用它誘取窮子,使之早日歸家穩坐。龐蘊詩中,亦多化用《法華經》文意,如:“五百長者子,相隨歸故鄉”《龐居士語錄》卷下。 其“文字說定慧,定慧是爺娘。何不依理智,逐色在他鄉。早須歸大宅,孝順見爺娘。爺娘聞子來,端坐見咍咍。我所有寶藏,分付鑰匙開。非論窮子富,舉國免叁災”,則可看作是“窮子”喻的韻文版同上卷中。

  禅宗時常將“窮子”喻與“衣珠”喻糅合在一起,如投子禅師將窮子除糞喻與衣珠喻糅而爲一,《古尊宿》卷36《大同》:“問:“貧子入門時如何?” 師雲:“不教汝除糞掃。”學雲:“見師後如何?”師雲:“不向你道衣中有寶。”” 龐蘊將衣珠與窮子糅而爲一,吟詠說“珠從藏中現,顯赫呈光輝。昔日逃走爲窮子,今日還家作富兒”《龐居士語錄》卷下。凡此皆可看出禅宗對《法華經》極爲熟谂,在接機化導時,達到了信手拈來觸處皆春的自在境界。

  叁、《法華經》與禅宗的開悟論

  禅宗的開悟論闡明成佛的方法。禅宗的迷失論指出,由于二元相對意識的生起,人們如同窮子,逐物迷己,失去了精神家園。在禅宗看來,一切二元相對的觀念都是妄想,都是迷失。要想獲得開悟,必須超越各種對立。《法華經》中的 “火宅”、“叁車”、“化城”、“龍女獻珠”等譬喻,被禅宗用來當作開悟論的典型表征。

  《法華經·譬喻品》以“火”比喻五濁、八苦等,以“宅”比喻叁界,謂叁界衆生爲五濁八苦所逼迫,不得安穩,猶如大宅被火所燒,而不能安居。“叁界無安,猶如火宅”成爲禅宗時時揭舉的名言,《楞伽師資記·達摩》:“叁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  禅宗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朽宅的破舊不堪,以警醒世人滅卻貪嗔之念:“朽宅蚖蛇會,浮泡屎尿陳。何妨觀穢惡,卻要滅貪嗔。”《古尊宿》卷45《克文》警醒世人早日離朽宅,渡愛河: “理詩日日新,朽宅時時故。聞船未破漏,愛河須早渡!”《龐居士語錄》卷中警醒世人離開欲火熊熊燃燒的塵世。《古尊宿》卷4《義玄》:“大德,叁界無安猶如火宅,此不是你久停住處。”卷40《文悅》:“上堂:“叁界無安,猶如火宅,出身一句作麼生道?”良久雲:“雲在嶺頭閑不徹,水流澗下太忙生。””  富有禅門特色的是,禅宗揭舉超離火宅,並不是主張離棄現實人生,而是要在五光十色的現象界中保持本心的澄明自由,只要歇卻奔波馳逐的妄心,即可將灼烤的火宅化作清涼道場:“當塵緣中一透,一切諸緣靡不皆是,何待撥剔。即此便可超宗越格,于叁界火宅之中,便化成清淨無爲清涼大道場也。” 《圓悟錄》卷15“心不馳求,不妄想,不緣諸境,即此火宅塵勞,便是解脫出叁界之處。”《大慧錄》卷20這種突圍出火宅的方法,在禅宗即是回光返照的一念真心,就像俊鹘那樣一飛戾天突破萬裏迷雲。《圓悟錄》卷4:“豈不見教中道:“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又道: “是舍唯有一門,而複狹小。”雖然狹小,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盡從個裏出去。且道必竟如何?良久雲:“何似生,遼天鹘。萬裏雲,只一突!””

  “火宅”意象群中包括“叁車”、“七寶大車”等。《法華經》宣傳會叁歸一之旨,謂佛陀設立叁乘,是爲了接引不同根機的學人,其實只是一乘即佛乘。 “羊車誘下愚,鹿車載中夫,大乘爲上士,鵬巢鶴不居。”《龐居士語錄》卷下。《涅槃無名論》:“于一乘道,分別說叁,叁車出火宅,即其事也。”《禅源諸诠集都序》卷3:“雖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而爲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宗鏡錄》卷2:“若上根直入者,終不立余門。爲中下未入者,則權分諸道。……般若唯言無二,法華但說一乘。”  禅宗對 “叁車”進行創造性的翻轉,在“一乘”之上更“立”一乘,這便是教外別傳的禅的明心見性:“乘有大小,得有淺深,皆非本法,故雲“唯有一乘道,余二則非真”。然終未能顯一心法,故召迦葉同法座,別付一心,離言說法。此一枝法令別行,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傳心法要》在禅宗看來,接引禅人的既不是羊、鹿二車,也不是牛車,而是“叁腳驢子弄蹄行”的“驢車”,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禅悟體驗:“駕羊車,接諸聲聞。駕鹿車,接諸緣覺。駕牛車,接諸菩薩。且道,接衲僧駕個什麼?叁腳驢子弄蹄行!”《續古》卷6《廣鑒瑛》

  “化城”是法華七喻之一。《法華經·化城喻品》說有人前往藏有無數珍寶的地方,半路上因爲人馬困頓、道途艱險而生起懈怠之心,打算放棄。有一位聰慧的導師,幻化出一座城池,讓他暫時休息。等他休息好了之後,再告訴他這裏還不是藏寶之所,要到達寶所還必須繼續前進。其人依言而行,終于到達寶所。經文以此比喻二乘之人初聞大乘教法,中路忘失,而流轉生死,因而世尊權設方便,令其先斷見思煩惱,暫證真空涅槃,以爲蘇息,然後到達真正的寶所喻實相之理,即指究竟大涅槃。

  禅宗對此有透徹之悟。禅宗將“化城”理解爲中道休歇之場,“暫與化城休歇地,莫教忘卻轉身時”《續古》卷5《遁庵演》, 將開堂說法喚爲“隨處道場,宛然化城”《五燈》卷10《泰欽》, 這是與經文原旨合若符契的。

  由于“化城”在《法華經》中是進入寶所的方便,漸悟的色彩很重,因此禅宗在繼承“化城”原旨的同時,更注意對“化城”的超越,注重頓悟,主張“踏破化城,直截承當”《圓悟錄》卷8。 在《法華經》中,“寶所”是神聖的最終目的地,禅宗則認爲連“寶所”也不可駐留,“化城踏破,寶所非留”。 《圓悟錄》卷20。《龐居士語錄》卷下:“化城猶不止,豈況諸天福。一切都不求,曠然無所得。”  禅宗強調一超直入式的頓悟,標舉“不涉化城,不由迷悟”同上卷11, “不曆化城,便登寶所”同上卷7。 指出以終極的禅悟立場來審視“寶所”,就會發現所謂“寶所”也不過是“化城”, 《古尊宿》卷10《承天嵩》:“問:“寶所、化城,相去多少?”師雲: “舉足下足。””  並且真正的“寶所”就是人的一念真心,故禅林頌“不住化城,直至寶所”雲:“此處無,金二兩,大似揚聲止響。衣珠曆曆分明,只管伶俜飄蕩。若渠更擬不知處,便與攔腮轟一掌!”《通玄百問》謂如果外求“寶所”,就該痛下棒喝。禅宗主張將“化城”式的“寶所”踏破,以顯發本心的活潑妙用,“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續古》卷3《圓悟勤》, 從聖境中轉身,回歸于生活,靜觀大千世界的雲起雲滅,魚躍鸢飛。從聖入凡,人還是舊時人,《古尊宿》卷43《克文》:“今日相逢化城,不見寶所何在?元來只是舊時源上座。”  是不戀聖境、隨緣任運的無事道人。《續古》卷6《廣鑒瑛》:“踏破化城,來至寶所。不采輝山之璧,不探骊颔之…

《禅宗思想淵源 第八章 《法華經》與禅宗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