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思想淵源 第七章 《華嚴經》、華嚴宗與禅宗思想▪P10

  ..續本文上一頁頭也予揚棄;既得到了般若智,對實色與斷空悉皆舍離。和風送煙雨,淨蓮無點塵。塵惑俱遣,物物唯心,當體即是真空,不必更求他人印證。參法燈《擬寒山詩》: “岸柳含煙翠,溪花帶露鮮。誰人知此意,令我憶南泉。”  

  d.色即是空門:色空二者均無體性,故即是真空。本嵩《顯理》雲:

  雲散家家月,情蠲處處彰。曉風楊柳岸,春色杏花牆。暑雨琴棋潤,熏飚枕簟涼。無依無用處,便是法中王。

  浮雲風掃盡,明月滿山川。將染汙本心的情識滌除,使本來面目處處顯露。 “曉風楊柳岸,春色杏花牆。暑雨琴棋潤,熏飚枕簟涼。”此情此景,皆是本心呈露。四句化用法燈《擬寒山詩》意境:“誰信天真佛,興悲幾萬般。蓼花開古岸,白鹭立沙灘。露滴庭莎長,雲收溪月寒。頭頭垂示處,仔細好生看。”  揀去斷空、實色、依他之境無依,消除我執、法執、遍計之情無用,即是于法自在的法中王。兩句收束四門,點明幻色歸于真空之理。

  ②明空即色觀,謂真空即是一切色法之本性,系由事物之本性而言真空。此觀也有四門:

  a.空非幻色門:斷滅之空不是幻色。本嵩《揀斷空》雲:

  色空空色難,子細思量看。外道計冥谛,聲聞趣涅槃。只知雲冉冉,不覺水漫漫。月落蒹葭岸,何人把釣竿。

  會色歸空易,明空即色難。外道以斷滅空作爲宇宙萬有的本元。《楞嚴經》卷2:“拘舍離等,昧爲冥谛。”拘舍離古印度十大外道師之一等人,認爲宇宙本體現象渺冥不可知,遂建立冥谛觀念作爲宇宙萬有的本元。  聲聞乘人欣于涅槃寂樂,昧卻本心而成空病。外道聲聞皆是以小爲大,執妄爲真,只見雲起,不覺水生。殊不知葦岸月落,境雖空寂,卻有持竿之人,幻色猶存。持竿者心念專注于釣絲,並不曾落于斷空。雪窦頌古:“看,看,古岸何人把釣竿。雲冉冉,水漫漫,明月蘆花君自看。”《碧岩錄》第62則  

  b.空非實色門:真空不是實色。凡夫妄計色法實有自體,情執難忘,故再予揀除。本嵩《揀實色》雲:

  水凍結成冰,心迷境界萦。冰消元舊水,心悟本無生。礦穢仍須煉,真金豈用烹。一輪秋夜月,何處不分明。

  水寒結冰,心妄執境。冰消而清水現,心悟而境不生。滌除實色之情,須憑觀智之力。煉成真金,不再爲礦,體證真空,不再執色。滅除實色妄情,心月光明,處處皎潔。

  c.空非空色門:真空並非斷滅空與眼前實色,而指真空之本性。本嵩《雙揀斷實》雲:

  說有何曾有,言無未便無。有無俱不計,賞汝髻中珠。覆庇貧和病,提攜獨與孤。回光歸去來,始覺廢功夫。

  法相宗多談法相少談法性,容易執著于一切法實有,不知佛說相教爲治空病,空病既除,有亦不真;破相宗遣執除相遮境明空,容易執著于一切法皆空,不知佛說法空爲遣有執,有執既除,空藥亦遣。故法相宗、破相宗僅爲大乘始教。只有破除斷常二執,悟解真空是不空之空,妙有是不有之有,方爲大乘終教。世尊出世爲一大事因緣,對執著于斷常的人曲設種種方便拯濟。待其回光返照徹見本心之時,方知從前的一切功夫皆是多余。

  d.空即是色門:說空無我理者,由于真空幻色相即之故。本嵩《顯解》雲:

  阿誰無作用,作用複由誰?當處和根拔,渠侬由未知。虛空雲片片,曠野草離離。早谙燈是火,飯熟已多時。

  人人都有活潑潑的作用,無不禀承所顯之理的恩力。空色相即之理,猶如美麗的花蕊與翩跹花叢的彩蝶,猶如玲珑的奇石與缭繞石根的雲氣。移花兼蝶至,買石得雲饒。空色相即,如彩雲彌漫在長空,似茂草滋生在曠野。長空雲似錦,曠野草如織。真空與幻色,相依複相得。法燈《擬寒山詩》:“今古應無墜,分明在目前。片雲生晚谷,獨鶴下遙天。”亦寓此義。領悟本門之理,就可享受無上法喜。

  ③空色無礙觀:色相舉體即是真空,真空舉體不異色相;幻色不礙真空,真空不礙幻色,故觀空色二法無障無礙。本嵩《空色無礙觀》:

  去住都無我,縱橫豈有他。寒山子撫掌,拾得笑呵呵。嶺上木人叫,溪邊石女歌。色空同一味,笑殺杜禅和。

  經由前八門的觀法,我法二執雙遣,至此空色一如,出入叁際無礙,往來十方自由。自在灑脫,猶如“寒山子撫掌,拾得笑呵呵”。又如木人石女,或嘯或歌,迥超情識。但空色無礙固然高妙,卻不可執著,否則就會招致杜撰禅和的哂笑。

  ④泯絕無寄觀:謂泯絕色空,超絕一切對待,離言絕慮,至心境俱滅不可思議之境,乃見真空之本體。本嵩《泯絕無寄觀》雲:

  境空智亦寂,照體露堂堂。熱即普天熱,涼地匝地涼。無心未徹在,有意轉乖張。要會終南旨,春來日漸長。

  泯絕能所,心行處滅,照體獨立,法法皆心。天地同根,物我一體。無心未必是道,起意更加乖張。要領會華嚴真空觀的要旨,必須泯絕追求玄妙的念頭,就會知道它原來是“春來日漸長”的現量境。

  2理事無礙觀

  真空觀使人觀色非實色,觀空非斷空,色空無礙,空有一如,從而擺脫情塵欲累,它是理事無礙觀的基礎。但真空觀尚未充分顯現真如妙用,故杜順設立理事無礙觀。理事無礙觀使理融于事,事融于理,事理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是爲無礙。杜順開立此門,旨在使各種事理均能炳現無礙,雙融相即。杜順將此觀也分爲十門。

  ①理遍于事門:能遍之理體,其性無差;所遍之事法,則有區別。一一事中,理皆全遍。本嵩頌:

  寂爾本非多,隨緣處處和。熔金金作器,動水水爲波。染淨元無自,聖凡豈有他。東西南北看,那畔不彌陀?

  淵靜的絕對的本體,隨緣顯現爲衆事。一金作衆器,一水興千波。理體隨緣顯現爲事法,所有的事法都彰顯著理體。染淨、聖凡的事法都沒有自性,皆是理體隨緣顯現而成。塵境皆淨土,人人盡彌陀。

  ②事遍于理門:理既遍于事,事亦遍于理。事法雖有別,理體無兩般。本嵩頌:

  只由金作器,所以器皆金。況事唯心現,塵塵盡是心。性空人易信,法住聖難任。緣徹無緣處,緣緣實甚深。

  理遍事而“金作器”,事遍理而“器皆金”。理體遍布于事法,事法顯示著理體。事法緣生性空,容易爲人所理解;事法別有實體,聖者也難以容受。窮緣窮到無緣處,即是清淨本來心。

  ③依理成事門:緣起之事法必依理體而成立,事法攬理體而成。本嵩詩:

  澄澄絕纖塵,能爲染淨因。聖凡無異路,迷悟有疏親。不變時時隔,隨緣日日新。披毛戴角者,方是個中人。

  理體澄明純靜,杳絕纖塵,隨緣顯現爲染淨的事法。聖人凡夫本性同一,迷者與道疏,悟者與道親。理體若不隨緣,則事理隔礙不通。理體隨緣日新,則種種事法成就。禅者證悟真理,徹見自性後,尚須隨緣入世,“披毛戴角”,“向異類中行”。

  ④事能顯理門:事虛而理實,故事相中之理體炳然顯現。本嵩頌:

  從緣緣本虛,虛則道方孤。空谷無音響,實由外叫呼。見聞性自離,知覺寂然逋。暫爾回頭看,衣穿露寶珠。

  諸事從緣起,緣生無自性,故事法的當體即是空,大道孤標獨立。空谷本靜,只是由于外在的叫呼而形成了音響。理體本空,只是由于隨緣的顯現而表現爲事法。見聞之性超越了形相,泯除知見,即可妄念不生。此時回光返照,就會洞知事法體空,而使理體顯露。

  ⑤以理奪事門:事既因理而成,遂令事法皆盡,而使唯一的理體平等顯現。本嵩頌:

  物際獨巍巍,冥真息萬機。境閑情淡淡,心止思微微。差路終迂曲,一源絕是非。纖毫情不挂,何處不光輝。

  不變的理體獨露堂堂,不但奪盡事法的邊涯際畔,而且奪盡紛纭念慮。情忘慮捐之時,所觀之物境既閑,能緣之情慮亦淡。心逐相轉,如同行走在迂曲歧路。返本還源,完全超越了萬別千差。泯絕是非,寸絲不挂。自性光明,照徹天地。

  ⑥事能隱理門:真理隨緣而成諸事法,致使事顯而理不現,如諸佛法身流轉五道,而成爲衆生。本嵩頌:

  物物既緣成,緣成翳本明。但觀波浪起,不見水澄清。遠境危峰小,平湖野艇橫。皎然直下事,不動卻須行。

  理體隨緣顯現而成就種種事法,種種事法既成反而隱沒了理體。從境說則唯顯俗谛而隱真谛,從人說則迷于理而滯于事法。猶如波濤洶湧,不見澄清水性。殊不知遠山缥缈,危峰低小,平湖如練,野艇橫鋪,皆是一心之所變現。物物奔湊目際,呈露理體,故不應滯事而迷理。

  ⑦真理即事門:理體並不存在于事法之外,它的全體都是事法。本嵩頌:

  明明百草頭,曆曆複何求?求得外邊事,絕求道自周。花開小砌畔,雲起遠峰頭。好個安身處,他人未肯休。

  理體存在于事法中,事事皆具理體,應當下下會取,不可舍此他求。向外尋求則與道轉遠,歇卻外求則與道自親。理體顯現爲“花開小砌畔,雲起遠峰頭”,活潑地顯現。即事明真,即可安身立命。不肯承當,就是與道乖違。

  ⑧事法即理門:緣起的事法沒有自性,事法的全體即是理體。本嵩頌:

  物物到空處,全空物自閑。絲毫情不盡,如隔萬重山。但了波中濕,何煩鏡裏顔。曠然平坦路,不在白雲間。

  體證了事法緣起性空的本相,則森羅萬象不礙心境的高閑。如果有纖毫的情解未盡,就與理體相隔萬水千山。洞知事法的當體就是理體,就不必再去析空以明理。好似既已知波中濕性,無勞去推尋鏡裏容顔。理體如同平坦的大道延伸在腳下,並不是存在于白雲缭繞的層巒疊嶂間。

  ⑨真理非事門:理體雖然爲事法所依憑,並不是事法的本身。因爲理體離絕諸相,真妄不同,所以理體又並不是事法。本嵩頌:

  露柱木頭做,時人未敢當。寂然非有地,阒爾杳無方。事絕神何慮,理全境不彰。釣魚船上客,元是謝叁郎。

  木頭削製成露柱,木頭的本性不變。理體顯現爲事法,理體的本性無染。對個中叁昧,時人罕能領悟。理體寂靜純真,纖塵不立,迥超事法,杳絕方所。洞知事法的虛幻,則煩慮盡消。體證理體的大全,則幻境皆隱。今日之…

《禅宗思想淵源 第七章 《華嚴經》、華嚴宗與禅宗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