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謝叁郎” 玄沙即是昔日“釣魚船上客”,玄沙禅師示衆謂“我與釋迦同參”,學人問參見何人,玄沙說:“釣魚船上謝叁郎。” 兩者非異非一,微妙難測。
⑩事法非理門:事雖托理顯現而成,但千差萬別,性與理異。本嵩詩:
理全事亦全,何處不方圓。縱目極天際,□頤小檻邊。蔽空雲叆叆,匝地草芊芊。更欲論玄妙,金剛努起拳。
理事俱全,真俗雙照,即可通達自在,處處方圓。□頤小檻,極目遙天,但見遍長空濃雲密密,盡大地芳草芊芊,森羅萬象自在自爲地衍生嬗變。如不能直下契會,而別求玄妙之旨,就會招致金剛努拳迎頭痛擊。
在“理事無礙觀”十門中,①②是相遍關系,③④是相成關系,⑤⑥是相奪關系,⑦⑧是相即關系,⑨⑩是相非關系。法藏的理事無礙說,將本體界稱爲 “理法界”,將現象界稱爲“事法界”。理界總攝事界,事界反映理界,故爲理中事、事中理。它相當于澄觀四法界中的“理事無礙法界”,“理”即理性、體性,“事”即事物、諸法。宇宙的差別事相與如如不動的本體界之間有相即相入的關系。“理”之與“事”,本體與現象,實相與諸法,空與有,如波即水,水即波,相互交徹,圓融無礙。事無理不成,理無事不顯。一方面,世間一切事物與現象都統攝于理,都是理的隨緣顯現;另一方面,理隨緣顯現爲萬事萬物。故理即是事,事即是理。理事無礙法界將理事的圓融互攝進一步予以強調,更注重理事的同一性、平等性、和諧性。
理解了杜順“理事無礙觀”,以及及澄觀“理事無礙法界”的精髓,再回過頭來看早期禅宗對它的體證,就可以有較爲深刻的體會。
早在禅宗叁祖僧璨?~606的《信心銘》中,即已烙上華嚴理事無礙的印痕:“極小同大,忘絕境界。極大同小,不見邊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在這裏,理事、一多的圓融,得到了凝練的表述。玄覺665~713 《永嘉集》立“事理不二”門,謂:“窮理在事,了事即理。故……明事理不二,即事而真,用祛倒見也。”《五燈》卷2《玄覺》淨覺690~746 在《楞伽師資記》中,也有深得華嚴精髓的描述:“秘密緣起,帝網法界。一即一切,參而不同。所以然者,相無自實,起必依真;真理既融,相亦無礙。” 《楞伽師資記·僧璨》
自石頭希遷700~790開始,禅宗把華嚴宗的學說作爲構造禅法體系的理論基礎,作爲指導參禅實踐的原則。希遷的《參同契》是禅宗全面吸收華嚴學說的代表作,奠定了此系禅學理論的基礎。《參同契》說:
靈源明皎潔,枝派暗流注。執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門門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爾依位住。《五燈》卷5《希遷》
“靈源”是明潔的心體,“枝派”是由真心所派生的千差萬別的事物。執著于事不見其理是迷惑的表現,抛棄事法只追求契合于理也非了悟。事不離理,理不離事。希遷吸收華嚴事理無礙思想論述理事關系,認爲理與事間的相互關系,無非“回互”和“不回互”兩種。“回互”指理與事相互融通的“相即”關系, “不回互”指理與事不壞自相的“相非”關系。雲岩昙晟782~841的《寶鏡叁昧》則倡“明暗交參”之義。“明”指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色界, “暗”指無形無迹無色聲香味的本體界、空界。本體界與現象界交參在一起,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對此《寶鏡叁昧》喻之爲:“銀碗盛雪,明月藏鹭。類之弗齊,混則知處。”《洞山悟本錄》意爲現象界包容在本體界裏面,兩者既不可分割,又不是完全等同,前者是正,後者是偏。《參同契》、《寶鏡叁昧》等因此而成爲曹洞宗禅法的理論淵源詳下。
沩仰宗禅學思想的中心也是“理事不二”。沩山在回答仰山什麼是“真佛住處”時說:“以思無思之妙,返思靈焰之無窮。思盡還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仰山錄》“思盡還源”即是華嚴“妄盡還源”之旨。“思” 是“妄”,“無思”是“源”。沩山指出,體證到理無思、源和事思、妄 的“不二”關系,即爲真佛境界。理事不二,事由理産生,離不開理;理由事所顯現,也離不開事。思與無思、性與相、妄與源等關系,均同于理事不二的關系。沩山還指出:“以要言之,則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若也單刀直入,則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沩山錄》認爲理體不受汙染,頓悟之人作世間的任何事情都體現著理。理事不二,就是成佛的表現。
法眼宗對事理關系也非常重視。文益《宗門十規論》第五題爲“理事相違,不分清濁”,將華嚴理事關系作爲禅門的宗旨:“大凡祖佛之宗,具理具事。事依理立,理假事明。理事相資,還同目足。若有事而無理,則滯泥不通;若有理而無事,則汗漫無歸。欲其不二,貴在圓融。”這表明,“具理具事”既是教門之宗,也是禅門之宗。文益又說:“又如《法界觀》,具談理事,斷自色空。海性無邊,攝在一毫之上。須彌至大,藏歸一芥之中。”《宗門十規論》廣大無邊的理海性可以爲一事一毫所盡收,由于理事融通,所以事物雖然大小殊異,也可相互融攝。這是從理事關系談諸法大小相即,廣狹相容的。參魏道儒《中國華嚴宗通史》第246~261頁。
2.對理事無礙的象征
禅宗詩歌運用大量的鮮明可感的藝術形象,表達對理事無礙的澄明而透徹的思辯。晉譯《華嚴經》卷14形容理事關系曾有水月之喻:“譬如淨滿月,普現一切水。影像雖無量,本月未曾二。”這則比喻,到了《證道歌》中,被提煉爲形象精警的詩句,成爲表達華嚴宗理事圓融思想的名言:
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澄觀雲:“謂若秋空朗月,皎淨無瑕,萬器百川,不分而遍。性空,即所依法體;滿月,即實報智圓;百川,即喻物機;影落,便爲變化。……《出現品》雲:“譬如淨月在虛空,……一切水中皆現影”。”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抄》卷1,大正藏第36冊。 這種“以一統萬,一月普現一切水。會萬歸一,一切水月一月攝”《五燈》卷20《守緣》的華嚴秘旨,是禅師上堂時經常提舉的話頭,成爲禅師用來衡鑒學人見地的標尺。
在禅宗五家七宗中,對理事關系表現出特別關注,並將理事關系作爲該宗門風的,是曹洞宗。曹洞宗的正偏回互、君臣五位遠紹華嚴,近承《參同契》、《寶鏡叁昧》,經由詩學的轉型,使理事圓融境得到了形象的表述。在曹洞宗的正偏五位等禅法體系中,“正”指本體、平等、絕對、真如等,“偏”指事相、差別、相對、生滅等。正偏回互,組成五種不同的階位,是爲正偏五位:
正位即空界,本來無物;偏位即色界,有萬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帶者,冥應衆緣,不墮諸有,非染非淨,非正非偏。故曰虛玄大道,無著真宗。從上先德,推此一位最玄最妙。《曹山元證錄》
“正”相當于理法界,是本體界;“偏”相當于事法界,屬現象界。把兩者分開來看,都是孤立的存在,故“舍事入理”、“背理就事”都不全面。只有理應衆緣,衆緣應理,達到“兼帶”的認識,才合乎真宗大道。兼帶即是理事圓融。由此出發,曹洞宗禅法象征體系,由相應的兩大意象群組成,一是本體意象,一是事相意象。這些意象大體上可分爲以下幾組:
1哲學意象:
正組:◎ 體 正 君 主 黑 暗 尊 空 淨 佛 聖 真 本體
涅槃 真如
偏組:○ 用 偏 臣 賓 白 明 卑 色 染 凡 俗 俗 現象
生死 生滅
2意識意象:
正組: 靜 向 內 心 睡眠 混沌 初夜 五更
偏組: 動 背 外 物 夢醒 支離 日出 天曉
3人物意象:
正組:本來人 主人翁 我 黑面老婆 富貴宰相 母 父 石女 頭 形體
偏組:流浪者 客作漢 渠 白頭翁子 白衣秀才 子 子 俗女 影 影像
4山水意象:
正組:靈源 皓月 寒岩 青山 流水 岩谷 孤峰頂上
偏組:支派 輕煙 薄霧 白雲 波浪 市廛 十字街頭
5其他意象:
正組:銀碗 明月 皂衫 烏雞 大樹 江湖 途中 一
偏組:白雪 白鹭 白練 白雪 毫末 滴水 屋裏 多
曹洞宗的各種五位,都是上述兩大意象的不同回互關系。曹洞宗的核心是理事、正偏的兼帶回互,其禅法象征體系的核心也是理事回互。曹洞宗禅法通過相對的兩大意象的正偏回互,啓迪人們揚棄分別意識,將相對的意識逐層脫落,將正偏兩大意象打成一片,從而頓悟真如佛性,抛棄二元、相對、有限、虛幻、無常的世俗世界,進入一元、絕對、無限、真實、永恒的禅悟之境,爲我們展現了一個嶄新的禅悟美學情境。參拙文《曹洞宗禅詩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
華嚴與禅宗的理事圓融境,對宋代理學産生了極大的影響。宋代性理思想源自佛門,尤其是禅宗。據明朱時恩《居士分燈錄》,周敦頤曾與東林常總禅師 “論性及理法界、事法界,至于理事交徹,泠然獨會,遂著《太極圖說》,語語出自東林口訣”。《太極圖說》中太極理與陰陽氣的關系,全是華嚴法界的觀念。太極的本體是空性,故曰“無極”,而就其能生陰陽之氣而言曰“太極”。此乃實相理體、法性、自性無相空性無不相生起萬法之理。太極與無極本源同一,只不過有體用之異,故曰“無極而太極”。據熊琬《宋代性理思想之淵源與佛學禅學》的描述,《太極圖說》中的理事關系是:
理法界——太極 理 道 形而上 精 本 無
事法界——陰陽 氣 器 形而下 粗 末 有
本體界,真空不礙妙有;現象界,妙有不礙真空。由此構成了宋代理學的太極宇宙圖式。華嚴與禅宗的理事圓融境通過對宋明理學的滲透,對中國文化産生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
《禅宗思想淵源 第七章 《華嚴經》、華嚴宗與禅宗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