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3.對理事無礙的超越
體證理事無礙法界,殊爲不易。華嚴理事無礙觀,全事即理,全理即事,在禅宗表現爲“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的妙悟,其中深意並不爲淺根鈍機者所理解,以致于出現種種非難,對此忠國師批評道:
此蓋普賢文殊境界,非諸凡而能信受,皆與大乘了義經意合。故《華嚴經》雲:“佛身充滿于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隨緣赴感緣不周,而常處此菩提座。” 翠竹既不出于法界,豈非法身乎?又《般若經》雲:“色無邊,故般若亦無邊。” 黃華既不越于色,豈非般若乎?深遠之言,不省者難爲措意。《大慧錄》卷15引
忠國師引用《華嚴》、《般若》等大乘經典,對诘難予以有力的辯駁。這段禅語流露出幾個方面的重要訊息:其一,要理解華嚴理事無礙境,必須有相當深透的悟性;其二,要理解表達理事無礙境的禅語,也必須有深透的悟性;其叁,在“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的詩意表述中,積澱著華嚴的圓融思想。必須運用理性和悟性並重的雙刃劍,才能直透其底蘊。
克文《法界叁觀六頌》的前二首分詠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從中可以看出禅宗對理事無礙的體悟。詩雲:
色空無礙,如意自在。萬象森羅,影現中外。出沒去來,此土他界。心印廓然,融通廣大。《古尊宿》卷45
理事無礙,如意自在。倒把須彌,卓向纖芥。清淨法身,圓滿土塊。一點鏡燈,十方海會。同上
組詩第一首“色空無礙”吟詠真空觀。真空觀是理事無礙觀的基礎。克文偈直接標舉“色空無礙”之旨,使人不溺斷空,不執妄有。詩意謂幻有不礙真空,雖則萬象森羅,禅者卻能洞知其如影像般虛幻不實,湛然真心,不爲擾動;同時真空不礙幻有,真心不爲外物擾動,故能來去自如,展開現象界的生活。永嘉《證道歌》中有“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明非內外。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棄有著空病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的吟詠,此詩化用其意,謂不可著空,更不可著于斷滅空。
組詩的第二首標舉理事無礙之旨,以須彌納于芥子象征理體與事相的融合無間;以土塊譬喻法身,揭示在形而下的事相中,蘊涵著形而上的理體。理事一如,方爲圓滿清淨。克文以鏡燈互照重重影現,象征著理體對事相的涵攝,以及事相的當下即是理體。
由此可見,唐宋禅人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或深或淺地汲取、消化、弘揚了華嚴理事無礙思想。圓悟克勤受華嚴思想的影響相當之深,克勤思想中,殊多與華嚴思想息息相通處,對四法界、六相圓融、一多相攝等華嚴思想,克勤在《碧岩錄》、《圓悟錄》、《圓悟心要》中屢屢闡發。他與無盡居士張商英討論華嚴圓融要旨,成爲禅宗史上的一則大事:
圓悟曰:“華嚴現量境界,理事全真,初無假法。所以即一而萬,了萬爲一。一複一,萬複萬,浩然莫窮。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卷舒自在,無礙圓融。此雖極則,終是無風匝匝之波。”公張商英于是不覺促榻。圓悟遂問曰: “到此與祖師西來意,爲同爲別?”公曰:“同矣。”圓悟曰:“且得沒交涉。” 公色爲之愠。圓悟曰:“不見雲門道,山河大地,無絲毫過患,猶是轉句。直得不見一色,始是半提。更須知有向上全提時節。彼德山、臨濟,豈非全提乎?” 公乃首肯。翌日複舉事法界、理法界,至理事無礙法界。圓悟又問:“此可說禅乎?”公曰:“正好說禅也。”圓悟笑曰:“不然,正是法界量在,蓋法界量未滅。”《羅湖野錄》卷1
圓悟深得華嚴要旨,以禅悟標尺來衡量華嚴思想。圓悟指出,不但事法界、理法界未達到禅的境界,並且,即使是圓融自在的理事無礙法界,仍未是極則之論,仍是無事生非。只有上升到事事無礙法界始可說禅。
至事事無礙法界始可說禅的主張,從圓悟回答學人什麼是四法界時所使用的譬喻中也有所表露。圓悟使用的四喻是:a.理法界——“不動一絲毫”。b.事法界——“縱橫十字”。c.理事無礙法界——“銅頭鐵額,鐵額銅頭”。d.事事無礙法界——“重重無有盡,處處現真身”《圓悟錄》卷10。 木村清孝認爲這四種譬喻的象征意義是:a.真理世界極爲寂靜。b.現實的事象世界充滿活力。c.真理與事象間的關系堅實不變。d.無邊際的緣起世界是真實的、有生氣的。由此斷定“克勤發現唯有最後的事事無礙法界才與禅界有同一性”。木村清孝著《圓悟克勤的禅和華嚴教理》,見《中日佛教學術會議論文集》1985~1995第286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 可見至事事無礙法界始可說禅是圓悟的一貫主張。華嚴理事無礙境固然周密微妙,從中國傳統哲學的發展史來看,它還沒有超出體用論的範疇。在理事無礙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便是代表華嚴極致的事事無礙論,即現象圓融論。
六、禅宗的事事圓融境
事事圓融是華嚴的至境。禅宗受《華嚴經》、華嚴宗十玄無礙、六相圓融的影響,形成了事事圓融境。
1.“周遍含容觀”禅境
克文《法界叁觀六頌》前二首分詠色空無礙、理事無礙觀,上文已具引。對《法界觀門》中理事無礙的體證是進入周遍含容觀的關鍵,故組詩的第叁、四、五首轉詠周遍含容觀,即四法界中的事事無礙觀。組詩詠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僅各用一首,詠事事無礙卻一連用了叁首,可見其注意的焦點所在:
事事無礙,如意自在。不動道場,十方世界。東湧西沒,千差萬怪。火裏蝍尞,吞卻螃蟹。其叁
事事無礙,如意自在。手把豬頭,口誦淨戒。趁出淫坊,未還酒債。十字街頭,解開布袋。其四
事事無礙,如意自在。拈起一毛,重重法界。一念遍入,無邊刹海。只在目前,或顯或晦。其五
這叁首詩吟詠事理無礙法界,化用了華嚴妙理。“不動道場,十方世界”是華嚴去來一如之境;“火裏蝍尞,吞卻螃蟹”是華嚴毛端容國土、海水入毛孔之境;“十字街頭,解開布袋”是華嚴不離生死得涅槃之境;“拈起一毛,重重法界”、“只在目前,或顯或晦”是華嚴一即一切、隱顯俱成之境。
圓悟對組詩的第四首尤爲注重,在與張商英談論華嚴要旨時曾全文引述,這當是因爲它將事事無礙之旨表達得淋漓盡致的緣故。方東美先生曾揭示華嚴宗事事無礙在佛教史上的意義,謂印度佛教無論大小二乘、空有二宗都有一個根本性的前提,這就是承認一個與現象世界相對的超現象的世界。小乘依業感緣起,認爲現象界是苦難的世界,另有一個超現實的“常樂我淨”的世界,兩者之間並無聯系;空宗主張“破相顯性”,要破除現象界的一切,在破除之後才可以顯現出 “真如實相”,達到涅槃境界。但現象界破除了,一物也無,“真如實相”也將成爲空名;有宗的法相唯識宗,立阿賴耶識來含藏一切種子,主張要得到解脫必須“轉識成智”,也是以否定現象爲前提。而華嚴宗的“四法界”學說,特別是據“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必將導出這樣的結論:本體必須由現象來呈現,現象與現象均爲本體之呈現,因而可以相互呈現,所以不必于現象界之外尋求超現象的世界,不必離現象以求本體,不必于個別外求一般。這就打通了衆生界與佛界、現象與本體、個別與一般的隔絕,而達到圓融無礙。克文此詩所表現的,正是現象的當體就是本體的悟境,其中“十字”兩句喻五代的布袋和尚契此。契此被當時的人看作是彌勒佛的化身,他的一切瘋顛行爲都被認爲是徹悟,也是拯救世人的表現。由于此詩將衆生與佛、現象與本體、個別與一般融爲一體,而達到圓融無礙之境,所以受到了圓悟的分外賞識。
智通禅師吟詠《法界觀》二首也表達了對事事無礙的透徹之悟:
浩浩塵中體一如,縱橫交互印毗盧。全波是水波非水,全水成波水自殊。
物我元無異,森羅鏡像同。明明超主伴,了了徹真空。一體含多法,交參帝網中。重重無盡處,動靜悉圓通。《五燈》卷18《智通》
在紅塵滾滾萬象森羅的大千世界裏,有情與無情、個體與族類、高峻與深幽、光明與黑暗,都是同時具足相應的緣起大法,共同織成了帝網寶珠,縱橫交錯,互涵互攝。它們都在光華溢目的毗盧遮那佛照耀之下,圓明澄澈,顯現出一真法界的莊嚴絢麗圖景。這些緣起的諸法,既有全波是水、全水成波的“相即”的一面,又有波非是水、水不是波的“自在”的一面。宇宙萬象,互爲緣起,又各住自位,呈顯出千奇百狀的生命樣態,自在自爲地嬗演著大化的遷變紛纭、起滅不綴、看朱成碧。次首謂我與外物,圓融一體。森羅萬象,如同明鏡中的影像,互相映現涵容。互爲緣起的萬法,既含攝他物,也爲他物所含攝。每一物都圓滿自足,沒有主伴之分。因爲性空緣起,所以可以互涵互攝。一含多,多入一,織成了重重無盡的華嚴珠網。在這重重無盡的法界中,情與非情,飛潛動植,都彰顯著圓通法門。
2.“六相圓融”禅境
華嚴總別成壞同異六相,表達事事無礙的妙谛:每一事物都處于總別相即、同異相即、成壞相即的圓融狀態。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無差別與差別、整體與部分自在相即、圓融無礙。文益頌《華嚴六相義》雲:
華嚴六相義,同中還有異。異若異于同,全非諸佛意。諸佛意總別,何曾有同異?男子身中入定時,女子身中不留意。不留意,絕名字,萬象明明無理事。 《法眼錄》
文益頌指出,華嚴六相義中,六相彼此間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這就是相即的關系。但法眼又指出,“異若異于同,全非諸佛意”。“異”不異于“同”,不會超出“同”的範圍,它始終屬于“同”。這是深得華嚴六相精髓的。因爲如果把華嚴六相割裂開來,看不到它們之間的“相即”關系,就體會不到諸佛的妙意。“諸佛意總別,何曾有同異。”法眼在這兩句中超越了華嚴六相說,說雖然華嚴世界有“六相”之義,也只是不壞假名而談實相的方便化門,六相只是假名,而非實相。如…
《禅宗思想淵源 第七章 《華嚴經》、華嚴宗與禅宗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