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思想淵源 第七章 《華嚴經》、華嚴宗與禅宗思想▪P13

  ..續本文上一頁果站在禅悟的立場,說同說異,說二說叁都是畫蛇添足。在禅悟之境裏,法法平等,無有高下,早已超越了是非、判斷等推理的過程,不曾有同異。 “男子身中入定時,女子身中不留意。”當男子全神貫注地入定,女子卻漫不經心,法法不同,又法法不異。在法眼宗看來,佛法一切現成,宇宙法性與本心自性圓融一體,故不能“于無同異中強生同異”《五燈》卷10《清聳》。文益開悟後,著力于否定于無同異之中強分同異。他問研習《華嚴經》的道潛: “總別、同異、成壞六相,是何門攝屬?”道潛說根據經文,“世出世間一切法皆具六相”,文益遂問他“空”是否具備六相,道潛懵然無對,文益說:“空。” 用空來統攝六相,認爲山河大地、人我等並無六相之分、同異之別。由此可見,禅宗運用華嚴宗旨,時時不忘提撕向上一路。文悅《六相義》雲:

  成壞總別同異,帝網交參六義。拈起大地山河,透出過現未世。文殊夢裏揚眉,普賢空中彈指。叁十年後自看,且恁和泥合水。《古尊宿》卷41《文悅》

  成壞總別同異這六相,囊括了一切事物。帝網交參中的森羅萬象,都有這六種質性。六相義固然是華嚴圓融的極境,然而,當運用禅宗機法拈起大地山河時,是迥超過現未叁際,迥超六相交參之義的。華嚴所宣示的文殊夢裏揚眉、普賢空中彈指之類的六相圓融妙旨固然深奧,但也只不過是進入禅境的方便而已。等到叁十年後大徹大悟再回過頭來看時,就會發現它仍然不夠直截,拖泥帶水。因爲在了悟之境裏,是根本沒有什麼六相圓融意念存在之余地的。

  3.對事事無礙的超越

  《華嚴經·入法界品》是圓融之境的形象化表述。善財來到羅那素國,參見毗目瞿沙仙人,無量仙人同聲贊歎,仙人下床執善財手,善財即見佛刹現前,證得了真淨智。禅林吟詠善財的悟境是“十方佛境同時現,萬象森羅忽頓彰” 《頌古》卷4佛國白頌, “毗目善財當日事,好如潘阆倒騎驢”同上或庵體頌。 潘阆倒騎驢,是泯滅前後正反等差別念的灑脫無拘境。對這種無差別的圓融境,禅林頌雲:

  任意過浮生,指南將作北。呼龜以爲鼈,喚豆以爲粟。從他明眼人,笑我無繩墨。《五燈》卷19《法泰》

  指南作北,呼龜爲鼈,喚豆爲粟,是消解了一切對立的圓融境,攪酥酪醍醐爲一味,熔瓶盤钗钏爲一金,是“撞破乾坤共一家”《五燈》卷20《張九成》  的圓融境。

  但禅宗對華嚴圓融境並不是機械照搬,而是創造性地轉化,否則,禅也就失卻其之所以爲禅的慧目了。禅宗不但對華嚴理事無礙進行超越,對華嚴事事無礙也進行超越:

  《華嚴經》雲:“法性遍在一切處。”有相無相、一聲一色,全在一塵,中含四義,事理無邊,周遍無余,參而不雜,混而不一。于此一喝中悉皆具足,猶是建化門庭,隨機方便,謂之小歇場,未至寶所。殊不知吾祖師門下,以心傳心,以法印法,不立文字,見性成佛,有千聖不傳底向上一路在。《羅湖野錄》卷1

  圓悟也指出:

  一塵含法界無邊,子細點檢,猶有空缺處在;百億毛頭師子,百億毛頭師子一時現,著實論量,未是極則之談。若論本分事,……舉一念超越無邊刹海,猶未是衲僧行履處。《圓悟錄》卷4

  圓悟以爲因陀羅網的法界觀,還不是極則之談,主張連事事無礙的念頭都要消泯。因爲從禅的立場上看,四法界、六相義等都只是名相概念,只是說明上的方便而已。

  禅宗不但對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進行著超越,甚至于對運用這類思想的禅機禅法的本身也進行超越,並且超越而沒有超越之念:

  一即多,多即一。毗盧頂上明如日。也無一,也無多,現成公案沒誵訛。拈起舊來氈拍板,明時共唱太平歌。《五燈》卷18《慧琳》

  文殊普賢談理事,臨濟德山行棒喝。東禅一覺到天明,偏愛風從涼處發。 同上卷20《守淨》

  不論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還是臨濟喝、德山棒,在“舊來氈拍板”伴奏的 “太平歌”中,在饑餐困眠、秋到風涼的自在自爲中,都脫落得無迹無痕。

  禅宗用禅的現量境對事事無礙進行著超越。投子義青曾專習《華嚴經》, “深達法界性海,刹塵念劫,重重無盡之義”,在開講《華嚴經》講到諸林菩薩即心自悟偈文時,忽然醒悟“法離文字,豈可講哉?”遂南遊參禅,成爲曹洞宗名宿。他將《華嚴經》妙旨熔鑄在語錄中:

  蓮花世界,毗盧現七佛家風;流水莺啼,觀音示千門法海。塵塵影現,刹刹光明。轉大*輪,普成佛道。到這裏若信得去,只悟得佛邊事,須知七佛外消息始得。諸仁者,什麼是七佛外消息?半夜白猿啼落月,天明金鳳過西峰。《投子語錄》卷上

  義青指出,作爲一真法界之體現的世界萬有,處于廣大刹狹小塵無礙、長時劫短時念的無窮無盡的圓融互攝中。但縱是如此,還只不過是 “悟得佛邊事”,還須知有“七佛外消息”,應當停止外求,返觀自心,自證自悟。而這種自悟之境,是不可意解情會的,故義青用兩句詩來表示,引導讀者親自去作直觀體證。

  圓悟也指出,即使證得了“一塵中含一切境界,一切境界入一塵中,悉皆含攝,于一毫端現無邊刹海”的圓融境,仍須百尺竿頭更進步:“直須恁麼,更須知有大用現前時節始得。且作麼生是大用現前底時節?畢竟水須朝海去,到頭水定覓山歸。”《圓悟錄》卷9圓悟主張先超越差別的世界,進入相即相入的華嚴世界,再超越華嚴世界,進入機鋒活潑、大用現前的禅的現量境。圓悟在與張商英談論華嚴宗旨時說:

  若到事事無礙法界,法界量滅,始好說禅。如何是佛?幹屎橛。如何是佛?麻叁斤。是故真淨偈曰:“事事無礙,如意自在。手把豬頭,口誦淨戒。趁出淫坊,未還酒債。十字街頭,解開布袋!”《羅湖野錄》卷1

  圓悟認爲到了事事無礙法界才與禅有相通之處,同時指出,如果有一個事事無礙的觀念存在,仍然與禅悟相悖,因此才用“幹屎橛”、“麻叁斤”之類的話頭加以破除,並引述克文禅偈來表征對事事無礙境的超越。雖然這首詩在克文的《法界叁觀六頌》裏只是用來表征事事無礙境,但經圓悟的引用,便具有了“法界量滅”——超越事事無礙的意味。禅的特點是金剛般若式的隨說隨掃,因此克文在《法界叁觀六頌》組詩的第六首中,將前五詩所表征的法界叁觀、四法界等華嚴圓融觀念進一步超越:

  事事不知,空色誰會?理事既休,鐵船下海。石火電光,咄哉不快。橫按莫邪,魔軍膽碎!《古尊宿》卷45《克文》

  詩中表達了禅者對法界叁觀的超越,顯示了超越再超越的不斷提升過程。它不但揚棄了真空觀“空色誰會”、理事無礙觀“理事既休”,而且揚棄了周遍含容觀“事事不知”,顯示了疾于電光石火的禅機,是言亡慮絕的悟境。而這言亡慮絕的悟境,正是通向禅悟現量境的無門之門。

  七、禅宗的現量直觀境

  現量境是原真的、即時呈顯的未經邏輯理性幹預的境界,它“不依文字,不著世間,不取諸法,不起分別,不染著世事,不分別境界,于諸法智,但應安住,不應稱量”卷43。形成文字者是比量,現量不可言說,屬于比量的文字,在表征體驗境界時必然破綻百出。元豐年中,蔣穎叔撰《華嚴經解》30篇,頗爲自負,到長蘆山造訪法秀,題方丈壁說:“余叁日遂成《華嚴解》,我于佛法有大因緣,異日當以此地比覺城東際。”法秀則根據自己精湛的華嚴學修養駁斥這種淺薄的說法:“夫《華嚴》者,圓頓都上乘,, 乃現量所證。今言覺城東際,則是比量,非頓圓宗。”  不可用比量來推知揣度,是現量境的根本特點。

  1.表達現量境的範型

  現量境雖然不可表達,但顯教弘禅,又不得不加以表達,因此,禅宗采取了以羚羊挂角無迹可求的意境來表達的作法。這種意境,如前所述,往往是一幅自然景觀。如法泰上堂,謂:“推真真無有相,窮妄妄無有形。真妄兩無所有,廓然露出眼睛。眼睛既露,見個甚麼?曉日爍開岩畔雪,朔風吹綻臘梅華。” 《五燈》卷19《法泰》末二句以一幅不受人爲意識幹預的自在自爲的圖景,來表達對現量境界的體證。

  這種現量境在禅林中也被作爲禅悟範式加以標舉。盤山垂語:“叁界無法,何處求心?”雪窦頌雲:

  叁界無法,何處求心?白雲爲蓋,流泉作琴。一曲兩曲無人會,雨過夜塘秋水深。《碧岩錄》第37則

  圓悟謂:“雪窦頌得一似華嚴境界。……不見九峰虔和尚道:“還識得命麼?流泉是命,湛寂是身。千波競起,是文殊家風;一亘晴空,是普賢境界。”流泉作琴,一曲兩曲無人會,這般曲調,也須是知音始得。若非其人,徒勞側耳。” 《碧岩錄》第37則深谙圓融叁昧之人,在雲蓋泉琴中自能體悟到物我不二、無情說法的華嚴與禅的至妙境。

  “缽裏飯桶裏水”公案也是對一切現成之境的典型表述。僧問雲門:“如何是塵塵叁昧?”雲門雲:“缽裏飯桶裏水。”“塵塵”是六識對象的六塵,指客觀的一事一物,“叁昧”是指將心定于一處的狀態。修行者止心一處,不令散亂,此一狀態即是叁昧,它是一個人的心境完全與某物混然一體的境界。《華嚴經》稱一塵之中現無量刹,入一微塵之叁昧,即表示一切諸法事事無礙之理。本則公案拈出《華嚴經·賢首品》“一微塵中入叁昧,成就一切微塵定。而彼微塵亦不增,于一普現難思刹”的話頭,名爲塵塵叁昧,意爲萬象圓融互攝而又不失其自身的原貌。但如果將塵塵叁昧只作概念上的理解,就得不到事事無礙的實證,所以雲門直指現境而使人實證。禅之所以爲禅,正存在于此參《禅學講話》第127~128頁。 雪窦頌雲:

  缽裏飯,桶裏水,多口阿師難下嘴。北鬥南星位不殊,白浪滔天平地起。擬不擬,止不止,個個無衤軍長者子。《碧岩錄》第50則

  “缽裏飯桶裏水,多口阿師難下嘴。”雲門答語,意指在日常每一件差別事物之中,都有平等叁昧的機用發動,此即是“塵塵叁昧”,正如…

《禅宗思想淵源 第七章 《華嚴經》、華嚴宗與禅宗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