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思想淵源 第七章 《華嚴經》、華嚴宗與禅宗思想▪P2

  ..續本文上一頁菩薩摩诃薩,知一切法皆悉如幻,從因緣起。” 大乘空觀觀照下的諸般事物,因爲是各種因緣條件和合所生,本身沒有固定不變的自性,因此萬法皆由緣而起。這種由于自性空而産生的緣起,也叫性空緣起、緣起性空。《宗鏡錄》卷8:“一切諸法,不出空有。空有之法,皆從緣生。緣生之法,本無自體。依心所現,悉皆無性。以緣生故無性,以無性故緣生。”  諸法緣起性空,沒有自性,這就避免了萬物因有自性而勢必互相妨礙的理論困難。緣起是佛教各派遵循的基本原理。華嚴緣起觀有以下兩個方面的特色。

  1淨心緣起

  《華嚴經》把一切諸法視爲法身佛的體現,清淨法身充滿世界,一切衆生都是清淨佛智的體現,無一衆生不具如來智慧。《華嚴經》卷51:“無一衆生,而不具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  衆生具足如來智慧,卻又顯現雜染之身,受輪回之苦,這是迷妄執著的結果。只要離棄迷妄顛倒想,徹悟自身中的如來智慧,就會與佛無異。依妄爲衆生,離妄則爲佛。將佛性看作是本明純淨、毫無雜染的清淨至善的圓明體,是華嚴宗佛教學說的特點所在。華嚴宗認爲一切凡聖諸法、有情無情,都是清淨佛智、如來藏自心的體現,這就是“淨心緣起”說。

  但是,純淨至善的本覺爲什麼會産生迷妄衆生乃至于地獄、餓鬼等惡法?這是淨心緣起說所遭遇到的難題。依《遊心法界記》,法藏在論及事理圓融時,分爲兩門,一爲心真如門,一爲心生滅門。心真如爲理即真谛,而心生滅爲事 即俗谛。法藏謂此等理事即真俗二谛圓滿融通,而不相隔礙。宗密解釋爲:

  謂六道凡夫,叁乘賢聖,根本悉是靈明清淨一法界心,性覺寶光,各各圓滿,本不名諸佛,亦不名衆生,但以此心靈妙自在,不守自性,故隨迷悟之緣,造業受報,遂名衆生;修道證真,遂名諸佛。又雖隨緣而不失自性,故常非虛妄,常無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遂名真如。故此一心,常具生滅二門,未曾暫阙。 《禅源諸诠集都序》卷4

  這仍然是以《起信論》的心具真如門、生滅門之義,來解釋不變的靈妙真心隨緣而起生滅變化。這是華嚴宗對本覺真心如何生起凡俗衆生乃至雜染諸法的最系統解釋。對此澄觀也從迷悟的角度加以解釋。他說,衆生與佛,原本無二,由于迷悟不同,導致了衆生與佛的區別。迷真起妄,故假號衆生,體妄即真,衆生即是佛。《大華嚴經略策》:“迷真起妄,假號衆生;體妄即真,故稱爲佛。” 大正藏第36冊。參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思想史·隋唐》第216~218頁。

  2性起緣起

  性起說是華嚴哲學的核心。性起說與以往的緣起說不同之處在于,它著重從人的先天本質上立論。法藏《華嚴經問答》卷上說,緣起說是“法從緣而起”,緣指事物法賴以産生的條件,“起”指産生或生起;而性起則是“以不起爲起”,依本體而顯現一切現象,不需要任何條件。一切事物或現象是本體直接的、全部的顯現,它們的生起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性起緣起說強調現象不待緣而産生,強調本體及本體所顯現的現象絕對實在,永恒不變。法藏以性起觀點解釋緣起。爲了避免“緣起”詞義的混亂,法藏將之分爲“叁乘”和“一乘”兩種: “叁乘緣起者,緣集有,緣散即無。一乘緣起即不爾,緣合不有,緣散不無。” 《華嚴經問答》卷上在法藏看來,一切現象都是佛智慧本體佛性、一心、法界的作用或表現,均處于相互依存、相互容攝、相互平等的和諧統一中。據魏道儒《中國華嚴宗通史》以及其他學者的看法,“性起說”強調了叁方面內容:

  首先,用“一與一切”解決了本體與作用、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的關系問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兼有表征本體與作用、現象與現象的兩層意義。在表征本體與作用時,它所說明的是本體顯現各種各樣的事物具有相同的本質,強調的是本體與作用、本質與現象的等同;在表征現象與現象時,它所說明的是現象間的主伴關系,既強調部分與部分的協調,也強調整體與每一部分的依存。

  其次,用“以不起爲起”說明本體世界與現象界、解脫界與輪回界的關系。性起說認爲作爲世界本原的佛性是真實的、絕對的存在,它所直接顯現的一切事物或現象同樣也是真實、絕對的存在。因此它所描述的世界,既是現象界又是本體界,既是輪回界又是解脫界,但它的重點,則是將現實世界作爲人生終極歸宿,正如延壽所雲:“杜順和尚依《華嚴經》立自性清淨圓明體,此即是如來藏中法性之體,從本已來性自滿足,處染不垢修治不淨,故雲自性清淨。性體遍照,無幽不燭,故曰圓明。”《宗鏡錄》卷1智俨指出:“佛性者,是一切凡聖因。一切凡聖皆從佛性而得生長。”《華嚴五十要問答》卷下佛性是一切衆生之因、之體。智俨還譬喻說佛性有如一個無上大池,各條河流都從池中流出,河流雖別,水體全同;佛性又如泥土,瓦片雖異,泥土無殊。不僅有情衆生是佛性的體現,而且一切理事、世間現象,也是佛性的顯現。法藏也強調佛性是一自性清淨圓明體,其《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雲:“顯一體者,謂自性清淨圓明體。然此即是如來藏中法性之體,從本以來,性自滿足,處染不垢,修治不淨,故雲自性清淨;性體遍照,無幽不燭,故曰圓明。”

  其叁,以“事事無礙”說明世間一切事物或現象間沒有矛盾、沒有沖突的和諧統一關系。從事與事融通和諧,逐一推展到每一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無礙關系,即是“重重無盡”。在這個意義上,性起緣起又叫“無盡緣起”。

  2.四法界

  “四法界”是在法界觀的基礎上創立的。法界觀系華嚴初祖杜順大師所立。 “法界”指所觀之境,“觀”指所觀之心。“法界叁觀”爲真空觀、理事無礙觀與周遍含容觀宗密《注華嚴法界觀門》。

  1真空觀。凡夫見色爲實色,執空爲斷空,遂淪于邊見。真空觀使人觀色非實色,舉體是真空;觀空非斷空,舉體是幻色,亦即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無礙,空有一如,從而擺脫情塵欲累。

  2理事無礙觀。理事無礙觀先使理融于事,最後以事融于理,使事理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是爲無礙。杜順認爲,雖然有些學者能夠體證真空之理,但對事卻未能盡了,故開立此門,使各種事理均能炳現無礙,雙融相即。若僅觀于事相,則會起入世戀世之心,而執著于享樂境。若僅觀于理體,則易起出世厭世之心,而喜愛無漏小果。理事並觀,心無所執,自能悲智雙運。

  3周遍含容觀。“周遍”指遍于一切色非色處,“含容”指包容無外。此觀以事望事,使觀全事之理均能隨同事法而一一可見,全理之事亦能隨同理法而一一可容。事事之間能遍能攝,交參自在,一多無礙,大小相容。

  法界叁觀中有關理事無礙的理論是進入周遍含容觀事事無礙的關鍵。法藏名本體世界爲“理法界”,現象世界爲“事法界”。理法界總攝事法界,事法界反映理法界,故爲理中事、事中理。

  澄觀大師在法界觀的基礎上,創立了四法界之說《華嚴法界玄鏡》卷1。 所謂四法界是:“一事法界,二理法界,叁理事無礙法界,四事事無礙法界。” 澄觀《華嚴法界玄鏡》卷1它是華嚴宗人用來說明一切事物相互聯系的理論。華嚴宗認爲全宇宙統一于一心,若由現象與本體觀察之,則可分爲四種層次。

  1事法界。各種事物皆由因緣而生,各有其區別與界限,故名“法界”。 “事法界”指生滅紛纭、千差萬別、五光十色的現象界,即具體的、局部的事物。世俗認識的特征,是以事物之差別性或特殊性作爲認識的對象,這是情計之境,雖有而非實,不屬佛智範圍。

  2理法界。相當于法界叁觀中的“真空觀”。“理法界”據宗密《注法界觀門》,是無盡事法,同一理性,即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本體皆爲真如,平等無別。如如不動的本體界,是超出思慮與言筌的不可思議境。然此境界尚未顯發真如妙用,故並不完全。

  3理事無礙法界。相當于法界叁觀中的理事無礙觀。“理”即理體, “事”即事法。宇宙的差別事相與如如不動的本體界之間有相即相入的關系。 “理”之與“事”,本體與現象,諸法與實相是一而非二,如波即水,水即波,相互交徹,圓融無礙。本體無自性,須藉事顯發;而一切萬象,皆爲真如理體的隨緣變現。事無理不成,理無事不顯。故理即是事,事即是理,理事圓融交涉。 澄觀《華嚴法界玄鏡》卷1:“理無形相,全在相中。”大正藏第45冊。法藏《華嚴策林》:“全收事全奪事而爲理”,謂理由事相而顯;“事非別事,物具理而爲事”,謂事雖參差,全攬理而成。大正藏第45冊。  法藏《遊心法界記》雲:“空是不滅有之空,即空而常有;有是不異空之有,即有而常空。” 有而常空,故有即不有,破斥有邊之有;空而常有,故空即不空,破斥無邊之無。將兩邊同時破斥,即是空有無二。但理事無礙法界雖然層次較高,尚非佛智之最高認識。

  4事事無礙法界。相當于法界叁觀中的周遍含容觀。“事事”指各個具體事物。世間萬事萬物雖各具差別,都是同一理體的隨緣顯現,故在本體上相同。世間出世間的一切諸法都相入相即,圓融無礙。

  事事無礙法界是華嚴的最高境界。華嚴宗指出,宇宙萬象皆由理所顯現,其所顯現的諸法也是融通無礙的。譬如離波無水,離水無波,水波無礙,水和水、波和波也無礙。每一事物都是理的顯現,事與事之間,也都相融相即,此時不必再靠理來作爲圓融和諧、無礙自在的媒介。“倘若宇宙間的每一個現象都是本體時,或每一本體變爲現象時,則每一樣東西都是實在的東西,每一種法都是絕對的法,這時整個宇宙都可以收攝在一個現象之中,所以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相即相入,重重無盡。到了那時候,就已經沒有人我、是非、善惡、好壞、美醜的分別,一切的一切都是圓滿圓滿、平等平等…

《禅宗思想淵源 第七章 《華嚴經》、華嚴宗與禅宗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