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佛陀境界。”慧潤《華嚴哲學的現代意義》,《華嚴思想論集》第72頁。 可見,事事無礙法界反映了華嚴宗人對宇宙實相最基本的看法,表現出了華嚴宗人調和、消除一切差異、對立、矛盾,以擺脫、超越各種煩惱、困惑、痛苦的願望。華嚴宗的現象圓融論,在思想史上有其特殊的意義。事事無礙的最主要特征是要“超脫以如來藏性清淨心爲主的《起信論》的範疇,要以能證入果上妙境爲究竟法門。唯有如此,才能逐漸消除唯心性論的見解,而廓徹于事事無礙”。楊政河《華嚴經教與哲學研究》第491頁,慧炬出版社1980年版。又日本學者鐮田茂雄《中國華嚴思想史研究》第553頁東京大學出版會1965年版,也曾注意到法藏系爲脫離此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爲主之《起信論》的思想,而貫徹其現象圓融論的思想;吉津宜英《華嚴一乘思想研究》第373頁大東出版社1991年版、木村清孝《中國華嚴思想史》第144頁平樂寺書店1992年版均采同樣之說法。參見鄧克銘《法藏之心識觀的特色》,《中華佛學學報》第9期第244頁。 從中國哲學史的體系範疇演進的角度來看,事事無礙觀念的提出,“是對中國哲學長期以“體用”爲中心範疇的一大糾正,有重要的認識論意義”。杜繼文《中國華嚴宗通史·序言》第3頁。 由于這種觀念凝聚著深邃的禅悟思維因素,即使華嚴宗的傳人對此也不易領受,如法藏的上首弟子慧苑以“理性融通” 來了解“事事無礙”法界,以真性來說明“事事無礙”,視“事事無礙”乃法性力或神通變化所致,而非直接的現象圓融論。由于慧苑將“緣起相由”與“理性融通”相混淆,混淆了“事事無礙”與“理事無礙”,從而招致了澄觀的激烈批評。
3.十玄無礙
“十玄門”又稱“十玄緣起”,全稱爲“十玄緣起無礙法門”,它的宗旨是表示法界中事事無礙法界之相,通達此義,即可進入《華嚴經》的玄海,故稱 “玄門”;又由于此十門相互爲緣而起,故稱“緣起”。十門相即相入,互爲作用,互不相礙。華嚴宗以“十玄無礙”與“六相圓融”爲根本教義,並稱十玄六相,二者會通而構成法界緣起的中心內容。澄觀在《大方廣佛華嚴經注疏》卷2中,將十玄門歸在其獨創的四法界之“事事無礙法界”中,說“周遍含容,即事事無礙。且依古德,立十玄門”。對十玄門系爲解說事事無礙而設的觀點,現代學者亦多予認同,指出它從十方面說明四法界中事事無礙法界之相,表示現象與現象相互一體化相即,互相涉入而不礙相入,如慧潤《華嚴哲學的現代意義》:“爲了解說事事無礙,圓融無盡的境界,故設立十種玄門,以說明深奧難測的理則。”《華嚴思想論集》第73頁金忠烈《華嚴宗思想背景及其理論構造》:“其華嚴宗理論的展開,先定四法界層層說明,達到華嚴最高境界的“事事無礙法界”,然後把這種境界徹底分析,是爲“十玄”,最後加以綜合起來,建築華嚴世界,此則“六相”。”同上第137頁李世傑《華嚴宗綱要》:“事事無礙論是華嚴法界觀的究竟論。十玄門是說明了這個現象圓融的德用的法門。”《華嚴學概論》第229頁
《華嚴經》著重闡發衆生皆可成佛的義理,《淨行品》描述佛的最高境界說: “彼一塵內衆多刹,或有有佛或無佛。或有雜染或清淨,或有廣大或狹小。或複有成或有壞,或有正住或傍住。或如曠野熱時焰,或如天上因陀網。如一塵中所示現,一切微塵悉亦然。”卷14一粒微塵中有無量刹世界,而無量世界又各各具有染淨、廣狹、有佛無佛等不同情形,猶如“帝網”。帝釋天宮殿裝飾的珠網,綴著無數寶珠,每顆寶珠都映現出其他珠影,並能映現出其他寶珠內所含攝的無數珠影。珠光交相輝映,彼此互攝,重疊無窮。這絢麗壯觀的圖景,使“帝網”成爲華嚴十玄最著名的譬喻。
十玄門的設立繼承了《華嚴經》的思維成果。《華嚴經》在闡發義理時,常用“十對”名目來說明宇宙萬事萬物之間互相圓融、互相依存和無窮無盡的關系。華嚴宗人繼承這種形式,用“十”來論述佛教的教義和各種問題,于是“十”便成了華嚴宗立數的准則:“所以說十者,欲應圓數顯無盡故。”《華嚴一乘教分齊章》卷4“所以舉十門者,成其無盡義也。”智俨《華嚴一乘十玄門》 在華嚴宗看來,十是圓滿之數,能顯示“重重無盡”的奧義。
華嚴宗人智俨、法藏正是根據《華嚴經》的理論,采用十的立數方法,構建起“十玄”之說。智俨在《華嚴一乘十玄門》中, 首先建構起“十玄”理論,是爲古十玄;法藏繼承並發展了智俨的十玄說,在《華嚴經探玄記》中,對智俨十玄作了改進,把“諸藏純雜具德門”改爲“廣狹自在無礙門”,把“唯心回轉善成門”改爲“主伴圓明具德門”,是爲“新十玄”。十玄說是從多種角度闡發事物之間相入相即的圓融關系。新十玄的涵義是:
1同時具足相應門。十方叁世一切諸法,從時間上看,同時産生,相依相資,叁世相攝,而不壞叁世相。楊政河《華嚴法界緣起觀簡釋》:“以時間來看,現在的萬有不離過去的萬有而別存,不離開未來的萬有而孤立,因此現在具足過未,于過去具足現未,于未來具足過現,叁世諸法畢竟相依相資,相續相攝,故叁世是一時,這叫同時具足。”《華嚴思想論集》第182頁從空間上看,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相即相入,毫不相亂。進入同時具足相應門時,整個世界的全貌,是無時空差異的、相互依存的統一世界,這只有在華嚴“海印叁昧” 中才能顯現出來。法藏《妄盡還源觀》:“言海印者,真如本覺也。妄盡心澄,萬象齊現,猶如大海因風起浪,若風止息,海水澄清,無象不現。” 當佛進入“海印叁昧”時,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法都同時在一心中映現,猶如深淵大海,湛然映現一切景象。這是華嚴宗十玄無礙的總法門,是華嚴宗人觀察世界的總體構架。晉譯卷35:“叁世一切劫,佛刹及諸法。諸根心心所,一切虛妄法。于一佛身中,此法皆悉現。是故說菩提,無量無有邊。”爲本門之經證。
2廣狹自在無礙門。每一現象一方面能夠普遍適應一切現象廣,一方面仍然保持自身的本性狹。每一現象同時具有廣狹兩個不同方面,自在自足,無障無礙,是爲“廣狹自在無礙門”。《華嚴經》卷77善財贊歎彌勒樓閣雲:“是不動本處能普詣一切佛刹而莊嚴者之所住處。”卷76摩耶夫人雲: “善男子,彼妙光明入我身時,我身形量雖不逾本,然其實已超諸世間。所以者何?我身爾時,量同虛空,悉能容受十方菩薩受生莊嚴諸宮殿故。”爲本門經證。
3一多相容不同門。“一”爲整體,“多”爲部分。整體與部分既有差別,又有聯系,既有相容性,又有相異性。一物與多物相容相攝,多能容一,一能容多。如一室千燈,光光涉入。各自光線,無所障礙,不失自用。《華嚴經》卷10:“此世界海中,刹種難思議。一一皆自在,各各無雜亂。”晉譯卷4: “以一佛土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余。世界本相亦不壞,無比功德故爾然。”爲本門之經證。
4諸法相即自在門。本門著重講現象與現象之間的相即而又相異關系。宇宙萬物本體同一,任何一物都可以遍攝他物,因此任何一物也就是其他一切事物,所有事物都是相即同一的。“相即”意爲彼即是此,此即是彼,物物不二,事事一如。晉譯卷10:“如金及金色,其性無差別。如是法非法,其性無有異。”《華嚴經》卷16:“一即是多多即一。”爲本門之經證。 各種現象既能相互融合,又能在融合中保持自己本身具有的特點。陳榮灼《“即”之分析 ——簡別佛教“同一性”哲學諸型態》謂:“華嚴宗所了解的“即”或“同一性” 是黑格爾所說的“具體的同一性””,“理由在于“同體門”包含“異體門”,而且必須包含“異體門”,否則就不是“同體門”——若是排斥“異體門”便不能成爲“同體門”。而其中“同體”相當于“相即”或“統一”的一面,“異體” 相當于“相入”或“對立”、“差別”的一面。”見《國際佛學研究中心》創刊號第7頁、第8頁。
5秘密隱顯俱成門。事物同時具備隱顯兩種形相,隱密是裏面,顯了是表面,隱不離顯,顯不離隱,隱顯俱成,如秋空片月,晦明相並。顯密性質雖是不同,而能相即無礙。《華嚴經》卷19:“十方一切處,皆謂佛在此。或見在人間,或見住天宮。如來普安住,一切諸國土。”爲本門之經證。《宗鏡錄》卷28:“暗處非無明,明處非無暗,但明顯處暗隱,暗處明隱,亦得雲隱顯俱成。”
6微細相容安立門。毛端集刹國,須彌納芥子,即使是極其微細的事物也都能包容龐大的事物。大小不同,相容無礙。萬法雖相即相入相容無礙,但是萬法自相不壞,絲毫都不受影響。所含之大,不壞大相;所容之多,不改多相。 晉譯卷3:“一毛孔中,無量佛刹,莊嚴清淨,曠然安住。”《華嚴經》卷68:“一一毛孔內,示現無量刹。”爲本門之經證。《宗鏡錄》卷38:“若諸門隱映,互相顯發,重重複重重,成其無盡者,即是帝網門中攝。若諸門一時炳然齊現,猶如束箭,齊頭顯現,不相妨礙者,即是此微細門中攝。”
7因陀羅網境界門。一個事物包含了無數的事物,小與大、少與多互相滲透、包容,交互涉入,重重顯映,無窮無盡,如同因陀羅網。晉譯卷3: “無量刹海處一毛,悉坐菩提蓮花座。遍滿一切諸法界,一切毛孔自在現。” 《華嚴經·不思議法品》:“一切諸佛,以智慧分別,如因陀羅之一切法界無有余。”爲本門之經證。 與微細相容安立門講事物之間的一重聯系不同,本門講一切事物相即相入,是重重無盡。《宗鏡錄》卷28雲:“若言帝網,從喻受名。若就法立,應名重現無盡門。如一珠內頓現萬像,如一塵內頓現諸法。… …一珠現于多珠,猶如一塵現于多塵。所現珠影複能現影,…
《禅宗思想淵源 第七章 《華嚴經》、華嚴宗與禅宗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