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字面紗,深入到華嚴圓融之境,就會發現,《華嚴經》實際上是一個詩意的結構。華嚴宗人以“搜玄”、 “探玄”等名目來命名其著作,反映出《華嚴經》诠釋者將經文視爲比喻,主張通過揭示其所蘊含的象征意義才能把握真正的佛法。華嚴宗學者李通玄宣稱《華嚴經》的一切敘述都是“取像以表法”,“托事以顯像”。《華嚴經》是一個詩意的感悟,是“由隱喻的、詩的、象征的語言所形成的精神意境”。方東美《華嚴宗哲學》上冊第230頁,臺灣黎明文化公司1981年版。 它有著 “詩意幻想奔放馳騁”,是一個“偉大的詩意系統”。方東美《華嚴宗哲學》上冊第120、121頁。 要使博大精深的思想發揮廣泛的影響,必須使用生動的比喻。緣此,《華嚴經》在描繪佛所體證的境界時,往往用形象的偈語加以複述,珠玑滿目。由于大量地使用了禅意的詩學象征,這就爲華嚴與禅宗思想的融通奠定了基礎。華嚴詩學象征的目的,在于把一切萬有的差別性、對立性、矛盾性等等多元的世界,都綜合貫串起來,成爲一個廣大和諧的體系。廣大和諧的圓融觀念,深刻影響了禅宗思想。表達華嚴圓融精神的“一塵含法界”、“一爲無量、無量爲一”、“事事無礙”、“主伴交參”、“一花一世界”等,成爲禅林經常參究的話頭,經由禅宗的創造性汲取、轉換,使禅宗思想呈顯出圓融無礙、珠光交映、圓美諧和的特質。
叁、禅宗的時空圓融境
《華嚴經》的禅悟特質是大乘空觀、不二法門、離言絕相,在此基礎上,華嚴宗建構起性起緣起、四法界、十玄無礙、六相圓融之說。大乘空觀將事物看作沒有自性的諸法,由于沒有自性,故相即相入,性空緣起;不二法門消解一切對立,使諸種對待達到諧和統一,以臻于十玄無礙,六相圓融;離言絕相將人逼拶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現量境界。而所有這一切的感悟指向都是現象圓融。
1.時間的互攝
現象圓融是華嚴四法界的極致,而在所有現象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時間與空間。
1叁際回互
《華嚴經》強調了時間的圓融觀念。在時間的圓融互攝中,傳統時間觀念中的過現未的對峙都被廓除。“過去一切劫,安置未來今。未來現在劫,回置過去世。”卷59對個中叁昧,禅宗有深切的體悟。僧問:“如何是禅師?” 禅師答:“今年旱去年。”《傳燈》卷22《志端》現在今年被回置到了過去去年,時間的單向流逝變成了雙向互攝。僧問投子有何禅悟體驗,投子答:“丫角女子白頭絲。”《五燈》卷5《大同》將未來白頭絲 回置到了現在丫角女子。對此,禅僧也用“千歲老兒顔似玉,萬年童子鬓如絲”同上卷14《守昌》來表示。在禅宗機語中,這類以常識俗情看來莫名其妙的句子琳琅滿目:“叁冬陽氣盛,六月降霜時”《傳燈》卷18《玄沙》, “叁冬華木秀,九夏雪霜飛”《五燈》卷13《如觀》,“須彌走入海,六月降嚴霜”同上卷15《守端》,“焰裏寒冰結,楊華九月飛”《曹山元證錄》。
禅僧表達時間互攝觀念的詩偈雲:
擊水魚頭痛,穿林宿鳥驚。黃昏不擊鼓,日午打叁更。《五燈》卷12《慧覺》
黃昏雞報曉,半夜日頭明。驚起雪師子,瞠開紅眼睛。同上卷16《元妙》
按照華嚴宗旨,魚水林鳥渾然一體,因此擊水穿林,魚痛鳥驚。梆鼓本來應當在夜間黃昏敲擊,可偏偏于日午之時,響起了報道叁更的梆鼓聲!雞聲在黃昏之時啼鳴,報道著早晨的到來。半夜太陽出來,把大地映得通明,驚起了白雪做成的獅子,瞪開了紅紅的眼睛!不但時間互攝,而且萬物都處在同時具足相應中。黃昏與清晨、半夜與正午、白雪與紅日織成了珠光相映的無盡緣起。
2一念萬年
《華嚴經》時間圓融觀念的另一重點是一念萬年:“知諸劫修短,叁世即一念。”晉譯卷33“無量劫一念,一念無量劫。”晉譯卷43將時間的長短打成一片。這種觀念,從修行實踐來說,導向了頓悟成佛的禅悟體驗,所謂“一念得菩提,成就一切智”卷59。 法藏從因果關系方面對此作了進一步闡發:“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成正覺已,乃是初心。”《華嚴經義海百門》這就把本有始有、因果佛性等一掃而空。因不異果,果不異因,同時成立,毫無別異。“初發心時,便成正覺”遂成爲禅林的常用語。一念成佛,又不廢循序漸修,從行布門來看,正是精神修養的過程,使人的精神一步一步地向前發展,深淺不染;從圓融門來看,人的精神修養發展到了最後的階段,一位之中可融具一切位,或初攝後,或後攝初,或初後攝中,或中攝初後。如此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融通隱隱,涉入重重。
《華嚴經》的這種時間圓融觀念,深刻影響了禅宗的修心方式,禅宗對此有透徹的體證:“宗非延促,一念萬年”《信心銘》, “萬年一念,一念萬年”《五燈》卷20《士珪》, “從容一覺華胥夢,瞬息翺翔數百年” 《黃龍四家錄·晦堂心》。 清遠《延促自爾》詩雲:
春日春山裏,春事盡皆春。春光照春水,春氣結春雲。春客春情動,春詩春更新。唯有識春人,萬劫元一春。《古尊宿》卷30《清遠》
此詩疊用“春”字,表達了作者時時處處春意滿懷的法喜。之所以有這樣的春情春懷,是因爲他有一顆“識春”的心:春在曠劫如斯的花開花落,滄海桑田;春在刹那變滅的草際煙光,花底禽啭。
禅宗汲取華嚴時間圓融精神,將之運用于修行實踐,産生了成佛成魔一念間的神秘直覺體驗:“一念淨心,本來是佛”《五燈》卷4《智真》, “一念見道,叁世情盡”同上卷4《道獻》。 禅宗深谙“一念心清淨,佛居魔王殿。一念惡心生,魔王居佛殿”同上卷12《繼成》, “苟能一念情忘,自然真常顯露”同上卷17《善資》, 特別注重“一念不生全體現”同上卷6《張拙》的嚴格修行。這種體證,形成了表達時間長短一如之體驗的哲理詩:
還源去,何須次第求。法性無前後,一念一時修。《善慧錄》卷3
一念心清淨,處處蓮花開。一華一淨土,一土一如來。《龐居士語錄》卷下
清虛之理竟無身,一念歸根萬法平。物我頓忘全體露,個中殊不計功程。 《古尊宿》卷30《清遠》
心空及第無階段,直下忘懷罪性空。一念廓然叁際斷,千差萬別悉圓通。 《大慧錄》卷8
將這種體證加以升華,便是禅宗“萬古長空,一朝風月”的感悟,所謂“道本無爲,法非延促。一念萬年,千古在目。月白風恬,山青水綠。法法現前,頭頭具足”《五燈》卷15《文慶》。 祖秀的詩兼括了時間的叁際回互與一念萬年兩重意蘊,韻致豐饒:
枯木岩前夜放華,鐵牛依舊臥煙沙。侬家鞭影重拈出,一念回心便到家。 《五燈》卷18《祖秀》
枯木綻花,是枯萎與新生的互攝;夜晚開花,是黑夜與白晝的互攝;鐵牛臥煙沙,是無情與有情的互攝;一念到家,是一念與曠劫的互攝……在剿絕思量的禅境中,蘊含著華嚴圓融的至妙境。
2.空間的互攝
《華嚴經》將大小之相予以破除,呈現出毛端納世界、大小相安處的超悟境界,這便是華嚴宗“微細相容安立門”等所傳達的意境:“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無障礙。”卷1“過去所有諸國土,一毛孔中皆示現。”卷2“如來安處菩提座,一毛示現多刹海。”卷6“一一塵中,有世界海微塵數佛刹;一一刹中,有世界海微塵數諸佛;一一佛前,有世界海微塵數菩薩。”卷7《華嚴經》特別強調含容于一微塵、一毛孔、一毛端中世界的原真性,這成爲《華嚴經》最富特色的空間觀念:
一微塵中多刹海,處別各別悉嚴淨。如是無量入一中,一一區分無雜越。 卷7
一一毛孔中,億刹不思議。種種相莊嚴,未曾有迫隘。卷10
微細廣大諸國土,更相涉入各差別。卷20
以一國土碎爲塵,其塵無量不可說。如是塵數無邊刹,俱來共集一毛端。此諸國土不可說,共集毛端無迫隘。不使毛端有增大,而彼國土俱來集。于中所有諸國土,形相如本無雜亂。卷46
毛端置衆刹,經于億千劫。掌持無量刹,遍往身無倦。還來置本處,衆生不知覺。菩薩以一切,種種莊嚴刹。置于一毛孔,真實悉令見。複以一毛孔,普納一切海。大海無增減,衆生不娆害。卷59
一毛端處無量刹,而于其中不迫迮。微小毛孔亦不大,悉容彌廣諸佛刹。不令佛刹有雜亂,形相如本而無異。晉譯卷29
能以一毛孔,悉受一切海。大海不增減,衆生無娆害。晉譯卷43
廣狹無礙,相即自在。一微塵、一毛孔之中,有無數大海、億萬佛刹,以及須彌鐵圍所組成的蓮花藏世界。不論是大海、佛刹、須彌、衆生,容于一微塵、一毛孔時,都不失其本來的相狀,絲毫沒有壓迫狹隘之感。
《華嚴經》的空間圓融觀對禅宗影響尤巨,禅宗將此義理化爲電光石火的機鋒。清聳初參法眼,法眼指著雨說:“滴滴落在上座眼裏。”清聳起初不解其意,後來閱讀《華嚴經》,頓有感悟,得到了法眼的印可《五燈》卷10《清聳》。 法眼點化清聳的話,系運用《華嚴經》普眼法門的意趣。《宗鏡錄》卷9: “見普法故名爲普眼。普法者,一具一切,一一稱性,同時具足。眼外無法,乃稱普眼。” 禅僧宣稱:“入得我門者,自然轉變天地,幽察鬼神,使須彌、鐵圍、大地、大海入一毛孔中,一切衆生,不覺不知。我說此法門,如虛空俱含萬象,一爲無量,無量爲一。”同上卷6《雲頂》對一花一世界的華嚴圓融境,禅僧頌道:
萬柳千華暖日開,一華端有一如來。妙談不二虛空藏,動著微言遍九垓。 《傳燈》卷18《法清》
平等觀諸子,家門不二開。客程無是處,浪迹總歸來。法寶名如意,禅朋號善財。共遊華藏界,寰宇一塵該。《古尊宿》卷45《克文》
前詩以清麗之筆,描繪了日暖風晴的景致:萬柳千華,競相開敷。在每一枚葉片、每一蕊花蕾上,都有如來顯現。當談論華嚴不二宗旨時,微言才動,…
《禅宗思想淵源 第七章 《華嚴經》、華嚴宗與禅宗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