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即起方便,破彼微塵喻說法除障 ,出此大經卷,令諸衆生普得饒益。《禅源諸诠集都序》卷2
佛性深隱在欲望之中,猶如經卷深埋在塵埃中。只有掃除塵埃,才能使經卷發揮出作用。
撥塵見佛是本體論意義上對佛性的追尋,它決定了存在論意義上的生命體證 ——在世出世。華嚴圓融,消除了一切對立,打通了衆生與佛陀、俗界與佛界的隧道,呈顯出存在而超越的生命情調。《華嚴經》常以淨蓮不染形容澄明的悟心: “雲何修習佛功德?猶如蓮花不著水。”卷19“最極清淨如虛空,不染世法如蓮花。”卷36“善知識不染世法,譬如蓮華不著于水。”卷77“世法所不染,如蓮花在水。”晉譯卷25受《華嚴經》等大乘經論的影響,蓮花不染塵的意象,成爲禅詩喜用的意象。白居易《贈別宣上人》:
上人處世界,清淨何所似?似彼白蓮花,在水不著水。性真悟泡幻,行潔離塵滓。修道來幾時,身心俱到此。《全唐詩》卷437
性情真,操行潔,既感悟人身虛無,又洞知塵世汙濁,即可保持蓮花般的清淨心。
與蓮花不染喻象相應的,是《華嚴經》標舉的在家出家的生活方式:“不染家屬,雖現在家,心無所著。”晉譯卷18世俗之家染汙心性,因此,菩薩在家,就要持守自性,在染離染。《華嚴經》卷39:“雖示現生死,而恒住涅槃。雖眷屬圍繞,而常樂遠離。”卷57:“雖有人天眷屬轉繞,百千采女,歌舞侍從,未曾暫舍禅定解脫及諸叁昧。”卷78:“善男子,如琉璃寶于百千歲,處不淨中,不爲臭穢之所染著,性本淨故。菩薩摩诃薩菩提心寶,亦複如是,于百千劫住欲界中,不爲欲界過患所染,猶如法界性清淨故。” 禅宗也主張在家出家的修行方式。鳥窠禅師曾告誡弟子:“汝當爲在家菩薩,戒施俱修,如謝靈運之俦也。”《傳燈》卷4據《廬山蓮社雜錄》,謝靈運想參加白蓮社,慧遠不允,靈運遂對生法師說:“白蓮道人將謂我俗緣未盡,而不知我在家出家久矣。”故鳥窠引以爲比。會昌法難中,朝廷強迫僧人還俗,智真作偈示衆:
明月分形處處新,白衣甯墜解空人。誰言在俗妨修道,金粟曾爲居士身。 《五燈》卷4《智真》
千江有水千江月,純明清湛的心性,不論照映在什麼地方,都不改其澄明的質性。雖然披上了俗裝,並不會影響弘法的信仰。盡管身在俗世,也不妨礙修行悟道,因爲金粟如來的前身,就曾作過維摩诘居士。正是基于這一思想,法難之後,宣宗中興佛教,智真仍然身著俗裝,直至圓寂。蘇轼《遊諸佛舍,一日飲酽茶七盞,戲書勤師壁》:“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真德秀《淨豁持缽求度爲說偈言》:“一真不昧人中佛,五戒俱全俗裏僧。必待方袍與圓頂,維摩龐老又何曾?”對在家出家的觀念,也有較爲圓融的看法。
2明鏡鑒物論
與在家出家、在染離染相應的,是《華嚴經》的明鏡鑒物論:“譬如淨日月,皎鏡在虛空。影現于衆水,不爲水所染。”卷59“譬如日月,男子女人,舍宅山河林,河泉等物,于油于水,于身于寶,于明鏡等,清淨物中,而現其影。影與油等,非一非異,非離非合。于川流中,亦不漂度。于池井內,亦不沈沒。雖現其中,無所染著。”卷44“雖在于世間,于世無所著。譬如清淨水,影像無來去。”卷49
禅宗將明鏡鑒物作爲直覺的准則。《宗鏡錄》卷10:“世間之鏡,尚照人肝膽,何況靈臺心鏡,而不洞鑒耶。……恢廓而體納太虛,澄湛而影含萬像。不信入者,莫測高深。” 禅心原真地映現外物而不受外物影響,如鏡之鑒物,不分妍媸美醜,像來影現,像去影滅。北宗主張拂塵磨鏡的漸修,南宗認爲此心在聖不增,處凡不減,雖蒙塵埃也照樣“萬機昧不得”,映照萬物《傳燈》卷20《中度》。 且謂“人人盡有一面古鏡”同上卷12《慧然》, “森羅萬象,長短方圓,一一于中顯現”《碧岩錄》第28則。 華嚴的心鏡說,經由禅的化合,在《證道歌》中發爲回腸蕩氣的吟詠:
心鏡明,鑒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萬像森羅影現中,一顆圓明非內外。 《傳燈》卷30
一般意義上的心鏡鑒物,還有鑒與被鑒的二分法在內,而禅宗的觀照,則是能所雙泯、互爲觀照主體的直覺觀照,是水月相忘的直覺觀照。元僧了庵清欲《聽松軒銘贈聞首座》:“松本無聲,因風而鳴。我耳本靜,物來斯應。心精遺聞,默默自領。彼既無作,此亦虛受。”對聲境不起造作而虛明領受,遠離聲聞緣覺識障的方便法門,即是水月相忘的直覺觀照。盤山法語,將心月的質性形容得無可比倫,成爲禅林名句:“心月孤圓,光吞萬象。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亡,複是何物?”《五燈》卷3《寶積》只有到了光境俱亡之時,才是禅宗的向上一路。
3心淨佛土淨
華嚴的在世出世思想,還體現在華嚴淨土觀上。與《維摩經》一樣,《華嚴經》也提出了心淨佛土淨的觀念,指出國土隨業力不同而變現出淨穢等不同相狀。染汙的衆生,困纏于無明迷惑,使清淨國土變成汙濁世界;清淨的衆生,升華智慧積累福德,使染汙的世界變成清淨國土。國土清淨與否的關鍵,在于主體是否清淨。《華嚴經》卷7雲:“一切諸國土,皆隨業力生。汝等應觀察,轉變相如是。” 不同的種子結出不同的果實,不同的業力造就不同的國土。如同各種畫像,均出于畫師的彩筆。一切國土的景象,也出于心靈畫師之手。《華嚴經》卷10:“譬如種子別,生果各殊異。業力差別故,衆生刹不同。譬如心王寶,隨心見衆色。……譬如衆缋像,畫師之所作。如是一切刹,心畫師所成。”
心淨佛土淨的觀念與頓悟成佛的禅思息息相通,因此得到了禅宗的大力提倡,龐居士詩雲:
蘊空妙德現,無念是清涼。此即彌陀土,何處覓西方?《龐居士語錄》卷下
禅宗認爲,清淨人見清淨境,一念清淨,穢國頓成淨土,腳下即是西方: “若知心本來不生不滅,究竟清淨,即是淨佛國土,更不須向西方。《華嚴經》雲:“無量劫一念,一念無量劫。”須知一方無量方,無量方一方。佛爲鈍根衆生,令向西方,不爲利根人說也。”《楞伽師資記·道信》六祖慧能也說: “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壇經· 疑問品》龐居士的詩,即是對自性淨土的寫照。
2.即塵即佛,出世在世
印度原始哲學主張梵我一如,至數論派變成二元對立世界。佛教初期理論仍然離不開二元對立的難題。大乘權教雖然想克服二元對立,最終也沒能解決。而大乘佛學的始教,根據《楞伽經》中的如來藏、藏識,將價值劃分出善惡二元,並且還認爲善惡這兩種價值的根源,一個在如來藏,一個在藏識,這就在理想世界同現實世界之間劃了道很深的鴻溝。只有到了大乘終教、大乘圓教,才溝通了內外主客的隔絕,而彰顯出華嚴叁昧:“所謂“華嚴叁昧”,就是說在哲學方面,能夠對塵凡世界上面的一切內外隔絕、一切上下隔絕、一切主客的隔絕,他都能在精神上面培養出一道精神的橋梁,可以貫通內外,貫通上下,貫通時空、古今,最後便産生出一套所謂“圓融和諧,無礙自在的大圓滿解脫門”。”方東美《華嚴宗哲學》下冊第128頁。 正是這個無礙自在的大圓滿解脫門,將塵境與佛境融爲一體。
1佛衆生不二
華嚴帝網,彰顯出生佛不二的感悟。一切衆生都具有如來智慧,衆生境界的當體也就是佛陀的境界。因此《華嚴經》說:“一切世間境界,是如來境界。” 《華嚴經》卷52。卷47:“一切諸佛,悉知世法及諸佛法,性無差別,決定無二。”卷49:“佛法世間法,若見其真實,一切無差別。” 將一切對立予以調和的華嚴圓融境,“當體是佛、是禅,肯定人生。存生的都是絕對的,菩提煩惱都是佛性所現”。曾普信《華嚴與禅》,《華嚴思想論集》第360頁。 這既是華嚴的妙理,更是禅的妙悟。華嚴宗將“出世”的觀念取消,成爲“出出世”,而中國禅宗思想之所以流傳深廣,其原因之一即是因爲“出家” 之後再“出出家”。華嚴宗認爲,假使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理想的世界,那麼這個理想世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理想這一方面看來,就是“華藏世界”,是光明顯耀的“金色世界”。只不過這樣的理想世界不在別處,而存在于現實世界之內。華嚴的現象圓融論指出,離棄了現實物象,別無真理可求。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自然而然地導向了華嚴生佛圓融論的第二層面:即塵即佛。
《華嚴經》尤其重視踐履,重視“下座行”,主張從高高的了悟的寶座上走下來,到人間去遊曆。《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經曆百城煙水,就是人間佛法的形象寫照。在《華嚴經》中,“法界”是對全部世間和出世間、全部凡聖境界的總概括。既指輪回世界,也指解脫世界;既是本體界,也是現象界; “法界”使彼此對立的兩個世界完全合一。《入法界品》在思想上與前部分息息相通,而又有其創意之處,這就是它通過一組組鮮明的形象,描狀了《華嚴經》式的禅悟機鋒。在善財參訪的對象中,只有叁位是大菩薩,其他善知識都是處于生死輪回中的“凡”。他們當中既有一般的比丘、比丘尼,也有婆羅門、外道、仙人。既有高居于社會統治頂層的王者,也有富有的長者及良醫、海師、童子師等勞動者,甚至還有妓女。“善財進入法界,即是走向人間,走向世俗。因此,作爲成佛依據的佛法總合“真實妙法界”,並非存在于世俗世界之外,而是體現在世俗生活之中。世俗生活也是成佛之路。世間就是法界,世間就包含和擁有了一切。”魏道儒《中國華嚴宗通史》第36頁。 《入法界品》把平等看待一切的華嚴宗旨發揮到極端,把融合、調和的見解貫徹到社會的各個領域。“華嚴經的理想人生,是要有出世之修養,便沒有世俗的欲念與煩惱;但出世不是爲了個人享受清福,還要下降到世間,救度衆…
《禅宗思想淵源 第七章 《華嚴經》、華嚴宗與禅宗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