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思想淵源 第七章 《華嚴經》、華嚴宗與禅宗思想▪P8

  ..續本文上一頁生。所以華嚴法會之初會在人間,二至八會在天上,九會又回到人間召開。以喻世人需要有出世間之智。其“放光”與 “入定”均可作如是觀。”李志夫《玄奘大師在印度境內遊學與善財童子參學有關地理、路線及其意義之探討》,《中華佛學學報》第7期第169頁。  

  對此,禅宗也引爲同調:“《經》明若計靈智之心是常,色是敗壞無常者,則外道斷常之見。華嚴明衆生界即佛界,佛界即法界,法界之外更無別法,乃至萬法雖異,其體常同。”《宗鏡錄》卷98即事即理,即俗即真,即穢即淨。解脫世界所具有的神聖、圓滿等一切特征,都被賦予了輪回世界:“如水即波,不礙波相。波即是水,不壞波相。是以動靜無際,性相一原。當凡心而是佛心,觀世谛而成真谛。”同上卷3《華嚴經》卷51偈頌謂:“如有大經卷,量等叁千界。在于一塵中,一切塵亦然。有一聰慧人,淨眼悉能見。破塵出經卷,廣饒益衆生。”對撥塵見佛的華嚴思想,禅宗則下了一則則機鋒駿發的轉語:

  問:“撥塵見佛時如何?”師曰:“直須揮劍。若不揮劍,漁父棲巢。” 《五燈》卷5《善會》

  僧問:“撥塵見佛時如何?”師曰:“莫眼華。”同上卷14《善冀》

  問:“撥塵見佛時如何?”師雲:“撥塵即不無,見佛即不得。”《古尊宿》卷14《從谂》

  問:“撥塵見佛時如何?”師雲:“佛亦是塵。”同上卷24《神鼎》

  這就將撥塵見佛的意念、向外尋求的企圖予以徹底否決,正可謂“學佛人人被熱謾,撥塵見得幾何般。狂風掃地雲吹散,獨立欄幹宇宙寬”《頌古》卷24別峰印頌。 禅僧頌破塵出經卷曰:

  擬破一微塵,分明昧此經。如何破經卷,出此一微塵?《頌古》卷6北澗簡頌

  詩意謂如果想破此微塵,撥妄見真,則昧于“此經”。因爲離此“微塵”,何處更有“此經”?詩的後二句用反诘的形式,表達了離棄現象界別求真如妙理的作法,不啻南轅北轍。

  即塵即佛是本體論意義上對佛性與衆生性的圓融,它決定了存在論意義上的生命體證——出塵在塵。出塵在塵是對在塵出塵的超越。《華嚴經》強調,菩薩雖超越了世間,又不舍棄世間:“唯一堅密身,一切塵中現。”《華嚴經》卷7。卷24:“雖于世法無染著,亦複不舍諸含識。”卷37:“雖善修空無相無願叁昧,而慈悲不舍衆生。”卷55:“在法界境界,而不舍衆生境界無礙用。在佛境界,而不舍魔境界無礙用。在涅槃境界,而不舍生死境界無礙用。”卷56:“常入深禅定,而示受欲樂。常遠離叁界,而不舍衆生。常樂法樂,而現有采女,歌詠嬉戲。”  

  超越而存在,也是禅宗的妙悟。“不入煩惱大海之中,難求覺寶。非處塵勞糞壤之地,奚生淨華?是以《華嚴經》雲:“不厭生死苦,方成普賢行。”” 《宗鏡錄》卷32禅宗主張“欲識諸佛師,向無明心內識取;欲識常住不凋性,向萬物遷變處識取”《五燈》卷4《大茅》, 禅宗將“日光火光” 作爲“神光”同上卷7《義存》, 將“金沙灘頭馬郎婦”當作“清淨法身”, 《五燈》卷11《延沼》。馬郎婦,女仙名。《海錄碎事·道釋仙》:“釋氏書,昔有賢女馬郎婦,于金沙灘上,施一切人淫。凡與交者,永絕其淫。”  由此形成了禅宗的淑世精神。

  2回向衆生

  出塵在塵的生命體證,使大乘菩薩不一味沈溺于了悟之境,而擔當起普度衆生的使命:“雖能一念即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然爲衆生故,于無量劫行菩薩行,無有休息。”卷55菩薩擔荷著衆生的一切苦難:“我當爲一切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悉得免出生死沃焦;我當爲一切衆生,于一切刹一切地獄中,受一切苦,終不舍離;我當于一一惡道盡未來劫,代諸衆生受無量苦。”卷14經文還說菩薩“不爲自身而求解脫,但爲救濟一切衆生,令其鹹得一切智心,度生死流,解脫衆苦”卷23。 菩薩不論是在家、出家,都念念不忘濟度衆生。《華嚴經》卷14通過菩薩在家、出家、修道的一百四十多個細節的描繪,淋漓盡致地渲染了菩薩在各種狀況下對衆生的念念回向,包括菩薩出家前在孝事父母、妻子集會、置身欲樂、妓樂聚會等情形下對衆生的回向,菩薩請求出家、受戒剃發時對衆生的回向,菩薩在修行時對衆生的回向等。如敘述菩薩起居時對衆生的回向:

  下足住時,當願衆生:心得解脫,安住不動。若舉于足,當願衆生:出生死海,具衆善法。著下裙時,當願衆生:服諸善根,具足慚愧。整衣束帶,當願衆生:檢束善根,不令散失。若著上衣,當願衆生:獲勝善根,至法彼岸。著僧伽梨,當願衆生:入第一位,得不動法。手執楊枝,當願衆生:皆得妙法,究竟清淨。嚼楊枝時,當願衆生:其心調淨,噬諸煩惱。

  菩薩見到歡樂、苦惱、無病、疾病、端正、醜陋、報恩、背恩等紛纭的衆生相,均毫無分別地爲衆生真誠祈福:“若在厄難,當願衆生:隨意自在,所行無礙。”菩薩雖然自身處于艱難的境界,然而他所想的卻不是一己的挫折,而是祈願衆生脫此厄難,這是何其仁慈博大的襟懷!對這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情懷,經文還用與《維摩經》相類的長者愛子譬喻來表達:“譬如有人唯有一子,愛念情至,忽見被人割截肢體,其心痛切不能自安。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見諸衆生以煩惱業,墮叁惡趣,受種種苦,心大憂惱。”卷75

  回向衆生,也是禅者的悲懷。從禅林對善財參德雲的吟詠中,可以看到禅宗與華嚴回向衆生精神的一致性。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第一個對象是德雲比丘。德雲比丘住在妙高峰頂,從未下山,善財童子去參訪他,一連七天都沒有尋到,有一天卻在別的峰頭相見。德雲告訴善財說,一念可以涵蓋過現未叁世,一切諸佛的智慧悉皆顯現。善財頂禮聞法,入佛境界。《華嚴經》中這則象征的寓義是,德雲比丘雖在妙高峰上,但是烏雲把他擋住了,無法彰顯他的本來面目。于是善財童子遂不再好高骛遠,從山上轉身而下,回到人間。就在他下山的時候,立即就在旁邊的山峰上,看見了德雲比丘。德雲比丘這樣做的目的,是爲了把善財童子從好高骛遠的空幻理想中,導引到現實世界中來。方東美《華嚴宗哲學》上冊第71頁。  禅僧頌曰:

  澹煙冪冪草茸茸,七日徘徊信不通。一步竿頭輕蹉腳,海門波卷白蘋風。 《頌古》卷4棘田心頌

  妙高峰頂,煙草無際,恍惚迷濛,烘托善財尋而不見的落寞心境。善財尋找德雲比丘,是想找一個精神能與佛相近的大菩薩,但這個大菩薩並不如他想像的那樣高踞于了悟之巅。詩的後二句,描寫善財百尺竿頭更進步,從高高的了悟之巅轉身而下,回到現實人生,終于見到了德雲比丘,並依照德雲的指示,繼續其漫長的參學。對這種下回向,禅詩殊多精彩描寫:

  一種輪回又一回,入廛垂手化群迷。智大豈留生死界,悲深不住涅槃階。毗盧經卷塵中現,優缽羅花火裏開。非但我今難比況,千佛稽首歎奇哉。《古尊宿》卷24《神鼎》

  披毛戴角入廛來,優缽羅花火裏開。煩惱海中爲雨露,無明山上作雲雷。镬湯爐炭吹教滅,劍樹刀山喝使催。金鎖玄關留不住,行于異類且輪回。《傳燈》卷29《同安察》

  這類禅詩真切地抒發了菩薩進入重重輪回,化導衆生的大乘悲懷,造境生動,設喻鮮明。前詩謂佛與菩薩娑婆往來八千度,在紅塵滾滾的十字街頭,灰頭土面地化導衆生。既不會高踞了悟的峰巅舍棄衆生不顧,也不會因來到塵世而喪失了悟之心。在熾烈的紅塵欲火中,聖潔的了悟之花依然綻放。次詩謂菩薩雖然證得無上聖智,卻不惜披毛戴角進入市廛,在世俗欲望中綻放出美麗的優缽羅花。他是煩惱大海中清涼人心的雨露,是無明山頭的滋潤心田的甘霖。具有極深定境的菩薩,會以其金剛不壞之心,澆滅镬湯爐炭,摧毀劍樹刀山。他毫不留戀金鎖玄關的聖境,而果決勇敢地向異類中行。禅宗主張,當參禅者徹見了真如佛性後,必須重新回到塵世來救度一切衆生。入世要有出世的智慧與心境,出世要有入世的熱忱與精神,“有時灰頭土面即在萬仞峰頭,有時萬仞峰頭即是灰頭土面” 《碧岩錄》第43則。 禅者悟道之後,爲了濟度衆生要重新返回塵世,灰頭土面地化導衆生。招賢禅師偈雲:

  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爲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五燈》卷4《景岑》

  “百尺竿頭”是上求菩提的絕對境地。修行而達到百尺竿頭,是一個很高的悟境。但到了百尺竿頭,卻不可留戀勝境。如果停留在一己之悟中,高踞不動,仍落于小乘。禅者常說釋迦和達摩至今仍在修行中。上山之路,即下山之路。百尺竿頭再進步,即是由向上轉而向下,返回現實世界。

  3隨機接引

  普度衆生的悲懷的表現之一,是隨機接引,應病與藥,以佛法甘霖滋潤衆生。佛教的根本真理只有一個,但佛卻“普應群情闡妙門”,《華嚴經》卷2。卷13:“佛知衆生心,性分各不同。隨其所應度,如是而說法。”  慈悲爲懷,針對不同根機的人講說不同的法,“隨諸衆生病不同,悉以法藥而對治”卷14, “爲著我者說無有我,爲執常者說一切行皆悉無常,爲貪行者說不淨觀,爲嗔行者說慈心觀,爲癡行者說緣起觀”卷63, 佛菩薩善于根據根機的深淺而說法,《宗鏡錄》卷35:“《華嚴經》雲譬如日出,先照高山。日譬于佛,光譬說教。日即無緣之慈,非出而出。陛衆機之所扣,非照而照。……平地高山同承日照,小根大器鹹禀教光。約能照則無淺深,對所照自分前後。如大車等賜,一雨普沾。道絕始終,理無偏黨。”  甚至還不惜采取一些特殊措施來化導衆生。《華嚴經》卷7:“能爲衆生現衆相,隨其心樂悉令見。”卷13:“有時現戲笑,爲順衆生欲。”  正因爲佛菩薩有如此博大的襟懷,采取的形式又是如此的靈活多變,遂使得“諸佛圓音等世間,衆生隨類各得解”卷2。

  《華嚴經》還大力提倡精進不懈的宗教實踐…

《禅宗思想淵源 第七章 《華嚴經》、華嚴宗與禅宗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