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思想淵源 第七章 《華嚴經》、華嚴宗與禅宗思想▪P9

  ..續本文上一頁精神,指出僅有佛學基本知識的修養遠遠不夠,還必須將之融貫到修行中去,使知識人格化、性情化。經文用廣博的象喻指出,有些修行人雖然受持正法,卻不能斷除煩惱,這是因爲“非但以多聞,能入如來智。如人水所漂,懼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如人設美膳,自餓而不食。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如人善方藥,自疾不能救。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卷13。 

  禅宗對隨機說法也極爲注重。禅宗一花開五葉,根元雖則一,葉葉皆不同。臨濟宗有叁玄、叁要、四賓主、四照用,曹洞宗有正偏五位、君臣五位、功勳五位,沩仰宗有九十七種圓相,雲門宗有雲門叁句,都是針對不同的人、不同的修行階位而設立的種種方便;華嚴所倡導的精進不懈的宗教實踐精神,《華嚴經》卷13:“如鑽燧求火,未出而數息。火勢隨止滅,懈怠者亦然。……如以一毛端,而取大海水。欲令盡幹竭,懈怠者亦然。”  也是禅宗躬行親證的內容。龍牙頌:“學道如鑽火,逢煙未可休。直待金星現,歸家始到頭。”《五燈》卷12《可真》引即是化用《華嚴經》語意。玄覺《證道歌》:“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卻被如來苦呵責,數他珍寶有何益。從來蹭蹬覺虛行,多年枉作風塵客。”數他珍寶之喻,亦是繼承了《華嚴經》的思想。

  3.非塵非佛,無出無入

  對生佛一如的體證,首先是撥塵見佛,在世出世。其次是即塵即佛,出世在世。然而,在華嚴與禅宗的至境裏,前兩個層面仍或明或暗地有塵與佛、出與入的對立。非塵非佛、無出無入則是對這種對立的消解。

  1無佛無衆生

  即塵即佛、出世入世的對立較撥塵見佛、在世出世的對立爲淺,但畢竟還殘存著出與入、塵與佛的相對觀念。而華嚴與禅宗的至境,是兩頭俱截斷,纖塵亦不立,在圓融之境裏,既不是撥塵覓佛,也不是即塵即佛,而是非塵非佛,無佛無衆生。灌溪偈雲:

  五陰山中古佛堂,毗盧晝夜放圓光。個中若了非同異,即是華嚴遍十方。 《宗鏡錄》卷98引

  古佛堂菩提心不是建立在遠離塵囂的山林,而是建立在五陰山中,建立在現實生活中。在渾噩溷擾的現實人生中,佛性的光輝熠熠顯現。如果說詩的前二句還存著出世與入世、佛與衆生、菩提與煩惱之對立的意念,那麼後二句則將此意念再予揚棄,謂菩提與煩惱等,非同非異,亦同亦異。非同故“自在”,非異故“相即”。只要悟解其中妙谛,即是華嚴叁昧。禅林頌《華嚴經》“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卷51雲:

  天蓋地載,成團成塊。周法界而無邊,析鄰虛而無內。及盡玄微,誰分向背。佛祖來償口業債。問取南泉王老師,人人只吃一莖菜。《從容錄》第67則天童覺

  詩意謂佛性遍布宇宙間,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無向無背,無迷無悟,故《華嚴經》說衆生“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是償口業債式的應機說法。《五燈會元》卷3《智堅》:“普請擇蕨菜次,南泉拈起一莖曰:“這個大好供養。”師曰:“非但這個,百味珍羞他亦不顧。”泉曰:“雖然如是,個個須嘗過始得。””詩的後兩句說,澄明的本體纖塵不染,展現在日用中,只是吃飯吃菜式的平常自在。無佛無衆生,無凡亦無聖,真可謂:“著意求真真轉遠,擬心斷妄妄猶多。道人一種平懷處,月在青天影在波。”清珙《山居詩》亦如《證道歌》所吟:“君不見絕學無爲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僞。”禅宗《一缽歌》雲:

  苦時樂,樂時苦,只這修行斷門戶;亦無苦,亦無樂,本來自在無繩索。垢即淨,淨即垢,兩邊畢竟無前後;亦無垢,亦無淨,大千同一真如性。藥是病,病是藥,到頭兩事須拈卻;亦無藥,亦無病,正是真如靈覺性。魔作佛,佛作魔,鏡裏尋形水上波;亦無魔,亦無佛,叁世本來無一物。凡即聖,聖即凡,色裏膠青水裏鹽;亦無凡,亦無聖,萬行總持無一行。《傳燈》卷30《一缽歌》

  此詩在形式上每六句一組,每組前二句吟詠即苦即樂、即垢即淨、即藥即病、即魔即佛、即凡即聖,後四句表示對此種觀念的揚棄。它不但將苦樂、垢淨、藥病、魔佛、凡聖等邊見掃蕩無余,泯除了離凡求聖第一層面的生佛圓融觀念,而且也泯除了即凡即聖的第二層面的生佛圓融觀念,它高高標舉的,乃是無苦無樂、無垢無淨、無藥無病、無魔無佛、無凡無聖的對立齊泯、纖塵不染的空靈澄澈之境。

  2空花佛事

  《華嚴經》指出,在世出世都是假立的名相,將世間與非世間作二分理解,只不過是權宜方便,並非究竟,因此必須將世間出世間的邊見予以鏟除:“雲何爲世間,雲何非世間?世間非世間,但是名差別。”卷19于是,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于生死界現涅槃般界,于涅槃界現生死界,是菩薩境界。” 卷56“汝不離世間,亦不著于世。行世無障礙,如風遊虛空。”卷75菩薩雖然廣行悲心,普度衆生,應病與藥,隨機說法,卻又無生可度,大作空花佛事。《華嚴經》卷38:“譬如幻師作衆事,種種形相皆非實。菩薩智幻亦如是,雖現一切離有無。”晉譯卷35:“譬如因山谷,出生呼聲響。從外一切音,響聲隨應對。種種因緣起,聞者亦不同。響不作是念,我出種種音。如來聲如是,出生無量音。隨應受化者,一切無不聞。皆悉令歡喜,調伏諸衆生。音聲亦無念,我出種種音。”晉譯卷43:“化度一切衆,不起衆生想。”  這就將菩薩積極入世度生提升到“無功德”的禅悟境界。

  禅宗禀承此意,形成真妄一如、空花佛事的感悟。“爲有妄故,將真對妄。推窮妄性本空,真亦何曾有故。故知真妄總是假名。二事對治,都無實體。窮其根本,一切皆空。……推真真無相,窮妄妄無形。返觀推窮心,知心亦假名。會道亦如此,到頭亦只甯。”《五燈》卷2《本淨》《華嚴經》世尊告普眼菩薩:“普眼,幻中幻相,尚不可說,何況普賢菩薩,秘密身境界,秘密語境界,秘密意境界,而于其中能入能見?”卷40指出普賢境界甚爲深邃,通常情況下人們連幻中幻相都難以把握,更遑論普賢境界。禅宗則于此下一轉語: “晃晃在心目,昭昭居色塵。莫將銀世界,喚作假銀城。”《頌古》卷6北澗簡頌銀世界亦假亦真,非假非真。如果沈溺于以銀世界爲假,就陷于斷滅空的邊見:

  虛無是實體,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須息,即泛般若船。《五燈》卷2《智威》

  從來有病方與藥,妄起還因說有真。妄病若忘真藥盡,洞然明白舊時人。 《黃龍四家錄·晦堂心》

  超出虛無的虛無是實體,無人我能所的對立。妄情本來空,不須起心息妄,即是自在優遊的般若智舟。有病方吃藥,有妄方說真。妄病既除,真亦不立,這樣便回到了不起真妄之心前的“舊時人”,亦即是本來人。

  五、禅宗的理事圓融境

  理事無礙是華嚴要旨。禅宗對理事關系的體證,深受《華嚴經》、華嚴宗的影響。華嚴四法界中的理事無礙法界,源于杜順大師的理事無礙觀。

  1.對理事無礙的體證

  杜順設法界叁觀,分別爲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其中,真空觀是理事無礙觀的基礎,理事無礙觀是周遍含容觀的基礎。明代本嵩宗說兼通,以禅解華嚴,以華嚴解禅,對杜順法界觀門一一吟詠,本嵩《華嚴七字經題法界觀叁十門頌》2卷,大正藏第45冊。  對了解法界觀的禅思詩情頗有借鑒作用。爲了更真切地理解理事無礙觀,有必要先了解吟詠真空觀的禅詩意境。因此先結合本嵩吟詠真空觀、理事無礙觀的偈頌,來探討真空觀與理事無礙觀的禅境。

  1真空觀

  真空觀,使人觀色非實色,舉體是真空;觀空非斷空,舉體是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無礙,空有一如。杜順將此觀分爲四句十門。

  ①會色歸空觀:會集一切色法,使它們都歸于真空之性。此觀分爲四門:

  a.色非斷空門:緣起而成的幻色並非斷滅空,它的當體就是真空。本嵩《揀斷空》,意在遣除外道小乘人執著于斷滅空之病。詩雲:

  真空不壞有,離色非真空。驚覺聲聞夢,豁開外道蒙。有星皆拱北,無水不朝東。轉面觀諸法,都來一照中。

  真空不礙幻有,滅色明空固然是偏執,《中論》卷2雲:“先有而今無,是則爲斷滅。”《肇論·不真空論》:“聖人之于物也,即萬物之自虛,豈待宰割以求通哉?”  離色求空同樣是偏執。《證道歌》:“棄有著空病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  聲聞之人滅色明空,厭苦欣寂,有斷滅之病,故以此門驚醒其迷夢。凡夫外道撥無因果,認爲事物聚而有散則無,故以此門除去其無明。會色歸空,正如衆星皆拱北,萬水盡朝東,無有一法超出此外。領悟此旨,即可回光返照,沐浴在真空智光之中。

  b.色非真空門:實色並非真空。本嵩《揀實色》,意在揀除執色相以爲真空,執著于實色不能解脫之病:

  鏡裏元無影,影虛顯鏡明。空中何有色,有色爲迷盲。了幻幻非幻,當生生不生。石牛吞華嶽,木女産嬰兒。終南的的旨,日午打叁更。

  鏡裏本無真影,影像可以顯現鏡子的光明。空中本無實色,幻色可以彰顯真空的澄淨。空中顯現的青黃等顔色,沒有實體,認爲它們是實有就是迷盲。幻像緣生,故既非斷滅,亦非實有。個中叁昧,如同石牛吞華嶽,木女産嬰兒,日午打叁更,正是杜順大師居終南山所創的華嚴宗秘旨,不可以思量解會。

  c.色空非空門:實色與斷空都不是真空。本嵩《雙揀斷實》雲:

  休嫌黑暗女,莫憐功德天。無心一亦棄,有智二俱捐。風送和煙雨,池開菡萏蓮。到頭只這是,休更問南泉。

  《涅槃經》以世人愛憐功德天厭嫌黑暗女,象征人類愛生怖死的本能。智者泯除了相對念,對黑暗女功德天等觀齊視。既泯除了分別心,對無分別的念…

《禅宗思想淵源 第七章 《華嚴經》、華嚴宗與禅宗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