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思想淵源 第五章 《維摩經》與禅宗思想▪P2

  ..續本文上一頁等。

  6色空不二。“色色空爲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是爲入不二法門。”一切有形的物質,皆是由因緣幻現,當體即空,並不是要滅色而後空。《弟子品》亦謂:“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世間萬象,當體即空,畢竟一無所有,這才是空的真義。《維摩經》不二法門,絕非僅止于《入不二法門品》所例舉的叁十余對,而是以不二貫穿全經,正如佛眼所說,“維摩明一切法皆入不二門”《古尊宿》卷34《清遠》。

  二、芥子納須彌,淵默而雷聲

  在《維摩經》衆多的不二法門中,語默不二、小大不二是對禅宗影響最大的兩種。

  1.語默不二

  《不二法門品》中,叁十二位菩薩各自表述了對不二法門的理解,文殊總結性地說:“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爲入不二法門。”接著又問維摩诘什麼是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诘默然無言”。維摩一默,其聲如雷,在中國禅宗史上形成了巨大的震撼。關于它的內涵,主要有叁說:

  1用無言來顯示無言。“有言于無言,未若無言于無言,所以默然也。” 僧肇《注維摩诘經》卷8“叁十二人以言遣言,文殊以無言遣言,一時掃蕩總不要,是爲入不二法門。殊不知靈龜曳尾,拂迹成痕。又如掃帚掃塵相似,塵雖去,帚迹猶存。”《碧岩錄》第84則“文殊與麼贊歎,也是灼蔔聽虛聲。維摩默然,切不得鑽龜打瓦。”《古尊宿》卷46《慧覺》

  2維摩之默雄辯滔滔。“維摩則默然不語,僅示其體耳,得體則用備矣,勿謂維摩未曾說也。”月溪“文殊師利之歎維摩诘,不知維摩诘之所默,即是諸菩薩之所言,與遍歎諸菩薩無異,是猶未悟不二者也。”顯珠《維摩诘所說經講義錄》

  3維摩之默仍非不二。“一切法皆二也,默然無言,猶是二也。然可由之而契會不二之心性。”太虛《維摩經釋》圓悟認爲,只要“不拘得失,不落是非,如萬仞懸崖,向上舍得性命,跳得過去,許爾親見維摩”。雪窦頌雲:

  咄這維摩老,悲生空懊惱。臥疾毗耶離,全身太枯槁。七佛祖師來,一室且頻掃。請問不二門,當時便靠倒。不靠倒,金毛獅子無處討!《碧岩錄》第84則

  “咄”、“空”皆系反辭,用否定的語氣表示對維摩诘“菩薩疾者,以大悲起”這種同體大悲的肯定。維摩借示疾,廣爲諸菩薩及弟子說法:“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不可信也。爲苦爲惱,衆病所集”,宣說著肉體生命的“枯槁”。文殊過去世曾作過七佛祖師,奉佛陀意旨前來問疾,維摩遂于方丈內除去所有,唯留一榻以待。文殊請教不二法門,維摩當時默然不答。以致于後世的參禅者認爲維摩無言即是“靠倒”用文殊的話頭將文殊挫敗,大錯特錯。雪窦將人逼拶到萬仞懸崖之上,蓦地轉折說“不靠倒,金毛獅子無處討!” 維摩一默,並不意味著將文殊“靠倒”,因此,縱是“金毛獅子”般的參禅者,也無法窺探到維摩一默的妙谛!圓悟贊道:“非但當時,即今也恁麼。還見維摩老麼?盡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皆變作金毛獅子,也摸索不著!”禅宗還注意到維摩一默與禅宗無言品格的內在關聯:“嵯峨萬仞,鳥道難通。劍刃輕冰,誰當履踐。宗乘妙句,語路難陳。不二法門,淨名杜口。所以達摩西來,九年面壁,始遇知音。”《五燈》卷14《警玄》不二法門影響了禅宗無言的品格,並形成了諸多機鋒公案。“問:“文殊與維摩對談何事?”師曰:“並汝叁人,無繩自縛。””同上卷15《緣密》對談的目的是歸于無事,契證本體。不明此點,追問對談的意旨,無事生非,即是無繩自縛。“僧問:“文殊與維摩對談何事?”師曰:“汝向髑髅後會始得。””同上卷15《康國耀》用無分別之心,返本還源,方可契證本體。“問:“如何是維摩默?”師曰:“謗。”” 同上卷8《子儀》維摩無言,卻一默如雷,雄辯滔滔。認維摩之默爲默,就是對維摩的歪曲:

  問:“淨名默然,文殊贊歎雲是真入不二法門如何?”師雲:“不二法門即你本心也。說與不說,即有起滅。無言說時,無所顯示,故文殊贊歎。”雲: “淨名不說,聲有斷滅否?”師雲:“語即默,默即語,語默不二,故雲聲之實性亦無斷滅,文殊本聞亦不斷滅。……所以語亦說,默亦說,終日說而未嘗說。既若如是,但以默爲本。”《古尊宿》卷3《希運》

  可見,雖然禅宗並不否定語言的指義性,但在語默的天平上,還是傾向于默的一方。對語默不二,禅宗擬爲無孔鐵錘,《頌古》卷4大洪遂頌:“及乎回問不二門,推出一團無孔鐵。”  無法用計量分別之心透越。禅僧頌爲:“千人萬人射一雁,個個手親並眼辨。刮地西風雁影高,可憐發盡弦中箭。猿臂將軍仰面看,弓開秋月影團圓。飛星一點天邊去,羽翼離披落眼前。”《頌古》卷4廣鑒瑛頌形象地描繪出維摩诘的超妙風神。

  2.小大不二

  《維摩經·不思議品》謂:“有解脫名不可思議。……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一切現象雖變幻無常,而不離本體,本體始終如如不動,如尺鏡現千裏影,一似華嚴的廣狹自在無礙門。對此,《宗鏡錄》曾究其妙旨:“若有所入處,即失諸法自性。若言不入,又成二見。……或雲:芥子須彌各無自性,此皆是以空納空,有何奇特。故知未入宗鏡,情見難忘。……了此緣性則能變通,遂乃方而能圓,小而能大,狹而能廣,短而能長。”《宗鏡錄》卷25“當于觀智心行中求,若事相上看終不得。……靈辯和尚《華嚴論》問雲:大小淨穢相各差別,雲何而得大小相即?答:性非性,故如像入鏡中,像如本而鏡中現,鏡如本而容衆像,俱無增減,以無性故。”同上須彌納芥,在禅林形成諸多公案。有 “李萬卷”之稱的江州剌史李渤向歸宗請教須彌納芥的意旨,歸宗反問,“公四大身若芥子長大,萬卷何處安著?”李恍然大悟《祖堂集》卷15《歸宗》。 《圓悟錄》卷13謂:“歸宗老漢尋常一條白棒,打佛打祖,及乎李萬卷問著,不免曲順人情,放開一線。然他用處也只教你當頭截去。後來衆中無識者便道: “芥子是心,須彌是萬卷。納之于心,何所不可?”佛法若只如此,爭到今日也!” 雖然不能簡單地將須彌納芥作“芥子是心,須彌是萬卷”的理解,但禅宗確實將它作精神層面上的诠釋,發揮爲主體精神的無限涵容性:“人我不生,諸惡不起,是納須彌于芥子中;不起一切貪嗔嗔八風等,是悉能吸四大海水入口中。” 《古尊宿》卷2《懷海》禅林對此形諸吟詠,謂“乾坤尚納毛頭裏,日月猶潛毫相中”《宗鏡錄》卷23龐蘊偈, “毗耶離城居士家,環堵十笏容河沙。……須彌盧山四大海,我見如一粟與麻”《古尊宿》卷30《清遠》, “共遊華藏界,寰宇一塵該”同上卷45《克文》, “須彌納芥不容易,芥納須彌匹似閑。長河攪著成酥酪,輕輕擊透祖師關”《頌古》卷3圓悟勤頌, “了即毛端吞巨海,始知大地一微塵”《五燈》卷4《陳尊宿》, 以詩歌的形式表達了小大不二的禅趣。

  《維摩經》的不二法門,對禅宗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慧能明確指出,“佛法是不二之法”、“無二之性,即是佛性”《壇經·行由品》, 臨終時,付囑門人“用叁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這叁十六對,便是明暗、有無、色空、動靜、清濁、凡聖、大小、長短、邪正、直曲、生滅、常無常、煩惱菩提等等。 “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壇經·付囑品》禅宗的公案機鋒,凡是重在否定的,多是不二法門。以黃龍叁關爲例,這個公案“通稱爲“賓主互換之則”。禅絕不是精神的修養,也不是完成人格的道。“佛道就是要忘記自己”,是從一開頭就舍棄自己,並否定自己的路。忘卻自己,使自己成空時,庭前的柏樹和樹梢上的蟬聲都和自己混然而成爲一體,這時便會自覺自他不二的自己。死而後生是禅之道,空即是“自他不二”,如果能體悟到此,就能脫落自己和他己而成爲一如。然後,便可易主爲賓客、易賓爲主,相互交換,體會自他交參自在的事事無礙法界。那時,可達我是汝,汝是我,並且我是我,汝仍是汝的最高境界”。 日 秋月龍眠《一日一禅》第377頁,臺灣“國家”出版社1993年版。  從不二法門出發,很自然地導向禅宗佛與幹屎橛不二、佛魔不二、佛我不二。六祖慧能大庾嶺頭啓發禅心時,開示慧明“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那哪 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從此形成了中國禅宗超越一切對立,以張揚主體絕對自由的處世態度與應機方法。

  叁、存在而超越的處世禅機

  《維摩經》不二法門,對禅宗影響最大的除了斬斷葛藤的開悟論,便是存在而超越的境界論。這主要表現在心淨佛土淨、在欲而行禅、處染而不染、無住而生心等方面。

  1.心淨佛土淨

  《維摩經》宣揚的主旨之一,是人間穢土與佛國淨土的不二。經中的維摩诘居士,“雖爲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叁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複飲食,而以禅悅爲味”《方便品》。 以自身的行爲作範本,向世人顯現了存在而超越的處世態度。維摩诘向人宣示出家妙理,諸長者子引用佛的戒律說,“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而維摩诘輕松自如地化解了這種規約:“汝等便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太虛大師贊道:“勸令出家,父母未許,勸令發無上心,即爲出家,即爲具戒,夫何等平易!何等活潑!何等坦蕩!何等自由哉!此真不用一法系人者也。”《維摩經釋》經文指出,“願取佛國者,非于空也”《佛國品》。 如果沒有大悲心,舍離衆生而趨佛國,猶如空中建宮室,無有是處。佛法雖空,…

《禅宗思想淵源 第五章 《維摩經》與禅宗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