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經典頌古 第二章 公案頌古與不二法門 二、截斷意路▪P2

  ..續本文上一頁自今,爭辨鹄白烏黑。

   賊賊,衲僧鼻孔曾拈得。

   “鎮州出大蘿蔔,天下衲僧取則。”趙州“鎮州蘿蔔”之答,在于剿絕情識,以使人明心見性,回到每個人的“出處”,雖然禅林都知道這是句很高妙的話,把它當作禅道的極則,卻不知道它到底妙在哪裏。“只知自古自今,爭辨鹄白烏黑。”雪窦指出,雖然古時的人這麼答,今時的人也這麼答,但他們只知尋言逐句,在趙州石火電光的機鋒中,何曾能分辨出黑白對錯來。

   “賊賊,衲僧鼻孔曾拈得。”雪窦進一步把人引向活潑潑的方向說:叁世諸佛也是“賊”,曆代祖師也是“賊”,換人眼目,開佛知見。其中神乎其技者,獨推趙州。趙州一似手法高明的神偷,不著痕迹,能拈得天下禅僧的鼻孔,你才開口便換卻你的眼珠。根性猛利的參禅者,向電光石火中聽到這話,當下便會高挑起眉毛走開。稍一伫思停機,鼻孔就被趙州牽住了。

   雪窦在詩中指出,雖然自古及今很多參禅者對“鎮州蘿蔔”有著強烈的興趣,並將它作爲禅悟的極則,但這句話看似尋常實奇崛,很少有人能得其叁昧。因爲這叁昧,乃是脫落是非計較的鹄白烏黑現量境,是本來現成的純真面目。後二句以棒喝之語,指出如果刻舟求劍,就會失卻禅悟的主體性,與趙州之意相距千裏萬裏。

   運用截斷意路不二法門的,還有“隨他去”公案及頌古。《碧岩錄》第29則:

   僧問大隋:“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這個壞不壞?”隋雲:“壞。”僧雲:“恁麼則隨他去也。”隋雲:“隨他去。”

   “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意爲劫火熊熊燃燒,大千世界俱遭劫難。佛教認爲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由成(形成發展)、住(現狀)、壞(衰亡)、空(消滅)這四時循環流轉。劫火洞燃,大千俱壞,必然歸于空無。其僧雖然知道教義,卻不知經中的旨趣。對公案中的“這個”,一般人往往以情識臆解說它是指衆生本性。對“隨他去”,很多人又以情識作妄解,仍然難測其旨。其僧不能領悟大隋之意,時時把這個問題放在心上,從四川直往舒州投子山參訪大同,將對答情形告訴了大同,大同焚香禮拜說:“四川有古佛出世,你趕緊回去。”其僧又趕回大隋,大隋已經坐化。雪窦頌出這則公案,暗示不能把它當作“壞”與“不壞”來看:

   劫火光中立問端,衲僧猶滯兩重關。

   可憐一句隨他語,萬裏區區獨往還。

   “劫火光中立問端,衲僧猶滯兩重關。”這僧問話時,先懷“壞”與“不壞”的相對意識,是“兩重關”。若是已經證悟的人,說“壞”也有轉身之處,說“不壞”也有轉身之處。

   “可憐一句隨他語,萬裏區區獨往還。”唐代景遵詠此公案雲:“了然無別法,誰道印南能。一句隨他語,千山走衲僧。蛩寒鳴砌葉,鬼夜禮龛燈。吟罷孤窗外,徘徊恨不勝。”(《碧岩錄》本則引) 雪窦的頌,化用景遵詩意,描摹公案情景,神情畢現。學人不悟大隋“隨他去”之旨,風塵仆仆地奔向舒州,又從舒州趕回大隋,可謂萬裏區區,然而于開悟卻無補,故可憐複可歎。

   雪窦此詩,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不著痕迹地表達了對公案的透徹之悟。起句以對公案情景的精彩再現,巧妙地對僧人之問進行質疑:既是“劫火光中”,則所立任何“問端”都會被焚毀,更遑論“壞”與“不壞”了,這就水到渠成地過渡到第二句,批評學人粘滯于“壞”與“不壞”的兩重關,陷于相對觀念而不能自拔。第叁四兩句以學人奔波求道,風趣地傳達出“隨他去”的意旨:學人不但沒有領悟大隋“隨他去”的真谛,反而立不定腳跟,隨著大隋的語句奔波萬裏,區區往還,于見性毫無裨益。

   運用前後際斷不二法門的,有“前叁叁後叁叁”公案及頌古。《碧岩錄》第35則:

   文殊問無著:“近離什麼處?”無著雲:“南方。”殊雲:“南方佛法,如何住持?”著雲:“末法比丘,少奉戒律。”殊雲:“多少衆?”著雲:“或叁百,或五百。”無著問文殊:“此間如何住持?”殊雲:“凡聖同居,龍蛇混雜。”著雲:“多少衆?”殊雲:“前叁叁,後叁叁。”

   據傳無著到五臺山金剛窟禮谒,遇見一個老翁,老翁邀請他到寺院小坐,問他從何而來,無著說南方。翁問“南方佛法如何住持”,無著說:“末法時代的比丘,很少有能夠奉行戒律的。”翁問有多少人,無著說:“或叁百,或五百。”又問老翁“此間佛法如何住持”,老翁回答:“龍蛇混雜,凡聖同居。”無著不解,又問“有多少人”,老翁回答:“前叁叁,後叁叁。”後來無著辭退,翁令童子相送。無著問童子“前叁叁,後叁叁”是多少,童子蓦然召喚:“大德!”無著應諾,童子問:“是多少?”無著回頭一看,童子與寺院都無影無蹤,方知老翁原來是文殊化身(《五燈》卷9《文喜》)。能夠參透“前叁叁,後叁叁”,就可以達到徹悟之境。雪窦頌雲:

   千峰盤屈色如藍,誰謂文殊是對談。

   堪笑清涼多少衆,前叁叁與後叁叁。

   “千峰盤屈色如藍,誰謂文殊是對談。”首句勾勒出博大廣袤之境,有權有實,有理有事。次句詠無著邂逅文殊而不識。無著與文殊一席對談,卻不知是文殊。圓悟認爲,“當時等他道南方佛法如何住持,劈脊便棒,猶較些子”。“堪笑清涼多少衆,前叁叁與後叁叁。”如果領會了雪窦之笑的旨趣,才能知道前叁叁後叁叁的意趣。

   對雪窦的這首頌,有人認爲“只是重拈一遍,不曾頌著”,殊不知雪窦在“重拈”之中,用般若直觀對原公案的情境作不摻雜主觀成見的情景再現,最大程度地保證了禅趣的原真性、圓滿性。因爲前後叁叁所表現的,正是斷絕一切思量的境界。前叁叁後叁叁,象征前後際斷。時間由過、現、未架構而成。但過現未的世界,僅是人爲的設定。前已經過去,後尚未來臨,現正成過去。過現未都沒有的世界,即是完全無的世界。前叁叁後叁叁,即是表現對無的體驗。在無的體驗中,一切都得到了超越。舉一可反叁,因此,本則公案表現的不僅是對一多、凡聖的超越,而且是對一切相對意識的超越。

  

  

《經典頌古 第二章 公案頌古與不二法門 二、截斷意路》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