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雲門用胡餅攔縫塞定。如果認爲胡餅便是超佛越祖之談,就沒有活路;既不把它當作胡餅來理解,也不把它當作超佛越祖來理解,便是活路。雲門的答語難以用知性透過。雪窦頌雲:
超談禅客問偏多,縫罅披離見也麼?
胡餅祝+土來猶不住,至今天下有讠+肴訛。
“超談禅客問偏多,縫罅披離見也麼?”一般的參禅者多愛問什麼是超佛越祖之談,對這種風氣,雲門曾予以激烈批評。學人只管追問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殊不知所提的問題有很大的漏洞,雲門遂以胡餅攔縫塞定。學人還是不肯休歇,繼續追問,因此雪窦感歎後世的參禅者,往往在胡餅上求理解,不然就在超佛越祖上頭去揣摩、猜度不已。殊不知公案的意旨並不在這兩頭,雲門之答乃是“抛棄一切佛見(受佛拘束的見解)和法見(受到法所緊縛的見解)的禅門至高佛向上(佛的境界之上)境界”。`(《一日一禅》第297頁)
此詩從胡餅生發,通過胡餅塞縫的藝術形象,生動地傳達出雲門胡餅的精髓。首句以指出超談禅客之多,暗示詢問超佛越祖之談是參禅者的通病。次句引發學人省悟超談之問的疏漏之處。後二句感歎學人不識本心,擾擾外尋,以致讠+肴訛蜂起。暗示只有回光返照,方可風平浪靜,心國太平。頌古于明快之中,別具蘊藉宛轉之致。雲門胡餅,塞斷了一切二元意識所生起的漏洞。
“雲門花藥欄”與雲門胡餅有異曲同工之妙。《碧岩錄》第39則:
僧問雲門:“如何是清淨法身?”(雲)門雲:“花藥欄。”
僧問什麼是本體自性的清淨心,雲門答以“花藥欄”,壁立萬仞,斷絕攀緣,了無意路可尋。因爲自性清淨心不可向外尋求,更不可涉理路,落言筌。問話僧是雲門弟子,又是久參禅客,言下有悟,便說:“以這清淨法身再一路一直上去時又會如何?”雲門說:“當你說法時可以摧破一切異端邪說,就會像金毛獅子,哮吼之時,狐兔之輩都會聞風喪膽。”意含認可此僧之修行圓熟,然尚未完全認可。雪窦頌雲:
“花藥欄”,莫颟顸,星在秤兮不在盤。
“便恁麼”,太無端,“金毛獅子”大家看。
““花藥欄”,莫颟顸。”說雲門之意並不在花藥欄上,猶如“星在秤兮不在盤”。雪窦此句透露出很多玄機:只要參透定盤星在什麼地方,就可大徹大悟。
““便恁麼”,太無端,金毛獅子大家看。”頌這僧道“便恁麼去時如何”。雪窦指出,學人對雲門答語如此領會,“便恁麼去”,未免“太無端”。啓發讀者思考:學人到底是會了才這樣問還是不會才這樣問?“金毛獅子大家看”,學人到底是不是金毛獅子?雪窦再一次把甄別玉石的機會留給了讀者。
此詩以泯除揀擇掃蕩情識爲重點。前部分掃除學人對花藥欄的種種誤解,指出應于象外見意,進行超悟體證,不可粘著在花藥欄上;後部分吟詠公案的後半,“太無端”叁字,引而不發,將讀者的思路引向自悟自看的內證體驗。在花藥欄公案、雪窦頌古的終點,正是讀者參悟的起點。雪窦之詩遮而不表,掃蕩情識,指向自悟,具有羚羊挂角不可湊泊的特質。對公案成句的隨手拈用,即興點染,也使得此詩頗具圓機活趣。“無端”的花藥欄,使得一切知性的努力都成爲“無端”。
表達泯除揀擇禅悟體驗的,還有“洞山麻叁斤”公案及頌古。《碧岩錄》第12則:
舉僧問洞山:“如何是佛?”山雲:“麻叁斤。”
洞山麻叁斤,好似長安大路,舉足下足,無有不是,與雲門胡餅一樣,都難以憑知性透過。必須摒落情塵意想,盡除得失是非,才能領會。雪窦頌雲:
金烏急,玉兔速,善應何曾有輕觸。
展事投機見洞山,跛鼈盲龜入空谷。
花簇簇,錦簇簇,南地竹兮北地木。
因思長慶陸大夫,解道合笑不合哭。
“金烏急,玉兔速”,與洞山答“麻叁斤”更無兩般。“善應何曾有輕觸”,洞山之答,如鍾在扣,如谷受響,大小隨應,未曾輕觸。
“展事投機見洞山,跛鼈盲龜入空谷。”有人認爲麻叁斤真的是在回答什麼是佛,從句中求解會。實則洞山曾說過:“言無展事,語不投機。承言者喪,滯句者迷。”(《五燈》卷15《守初》) 雪窦指出,對麻叁斤作展事投機式的理解,好似跛鼈盲龜進入空谷,猴年馬月也不能找到出路。
“花簇簇,錦簇簇,南地竹兮北地木。”僧問智門:“洞山道麻叁斤意旨如何?”智門雲:“花簇簇,錦簇簇。會麼?”僧雲:“不會。”智門雲:“南地竹兮北地木。”智門之答,與“麻叁斤”、“金烏急,玉兔速”並無二致。
“因思長慶陸大夫,解道合笑不合哭。”雖然只是個“麻叁斤”,雪窦卻老婆心切,旁征博引。陸亘作宣州觀察使時,聞南泉遷化,入寺臨祭,呵呵大笑。這是超越了悲欣得喪之境的大笑,是無絲毫情塵意垢的大笑。院主不解其意,問他爲什麼不哭反笑。陸亘說如果院主下得了一句轉語就哭,院主無語,陸亘便大哭起來。這又是超越了道得與道不得的一哭,感歎南泉去世已遠,慧命無人紹繼。後來長慶聽了說:“大夫合笑不合哭”,仍是站在超越的立場立論。雪窦借此典故,說如果用知見解會的俗眼來看“麻叁斤”公案,必定會贻笑大方。
此詩運用了與“麻叁斤”同樣不可擬議的“金烏急,玉兔速”、“花簇簇,錦簇簇,南地竹兮北地木”意象,既是對麻叁斤的有力烘染,又是對讀者情念的截斷鏟除。以“跛鼈盲龜入空谷”,形容尋言逐句者永無了悟之期,生動形象;以“合笑不合哭”的禅門典故,說明不可用世俗情見來穿鑿公案,以免贻笑大方。詩以遮法爲主,掃除情識,抽釘拔楔,不著死語,靈動跳脫。
《經典頌古 第二章 公案頌古與不二法門 一、泯除揀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