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經典頌古 第二章 公案頌古與不二法門 二、截斷意路

  公案頌古與不二法門

  二、截斷意路

  吳言生

  [臺灣]東大圖書公司,《經典頌古》,2002年11月初版

  第74—86頁

   本類公案與頌古,在精神實質上與前一類相同,也是泯除揀擇。只不過從機法上看,較之前一類公案,這一類公案顯得更爲峻峭淩厲,往往是師家采取激烈的機鋒,來截斷意路。這類公案有“南泉斬貓”、“趙州頂鞋”等。《碧岩錄》載:

   一日東西兩堂爭貓兒,南泉見,遂提起雲:“道得即不斬。”衆無對。泉斬貓兒爲兩段。(第63則)

   南泉複舉前話,問趙州,州便脫草鞋,于頭上戴出。南泉雲:“子若在,恰救得貓兒。”(第64則)

   南泉斬貓公案的主旨在于顯示截斷有、無相對之執見。東西兩堂爭論貓兒是否有佛性,南泉提起貓兒,意在考驗學人中有沒有見地透達者。對本則公案,如果向語句上轉來轉去,就毫無關涉。因爲南泉提起貓兒,並不是真的要人說出什麼話來,而是要教人各自領悟,各自受用。如果不這樣領悟,終究摸索不著。雪窦頌雲:

   兩堂俱是杜禅和,撥動煙塵不奈何。

   賴得南泉能舉令,一刀兩段任偏頗。

   “兩堂俱是杜禅和,撥動煙塵不奈何”,兩堂僧人爭論貓兒是否有佛性,都沈迷外相,沒有休歇之處,雖然論戰之時煙起塵囂,卻爭不出個結果,難以徹見宇宙人生的真實相狀。

   “賴得南泉能舉令,一刀兩段任偏頗。”兩句一轉,由對爭貓的批評轉向對斬貓的贊歎上來,說幸有南泉能夠施行佛法正令,當機立斷地斬貓截疑,而不必在意別人批評他“偏頗”——如果有人認爲他犯了殺戒,那只是偏頗的批評,任它去好了。南泉的用意,是揮動殺人刀,斬斷學人的相對念。正是在這如擊石火似閃電光的當機妙用中,學人疑團粉碎,徹見本心。

   南泉斬貓的當天晚上,弟子趙州回來,南泉把白天的事複敘了一遍,問他如果在場會怎麼做。趙州一言不發,脫下草鞋頂在頭上走了出去,南泉說你如果當時在場便會救得貓兒。南泉、趙州心意相投,機鋒相合。雪窦頌雲:

   公案圓來問趙州,長安城裏任閑遊。

   草鞋頭戴無人會,歸到家山即便休。

   “公案圓來問趙州,長安城裏任閑遊。”趙州是南泉的弟子,對南泉的意思了解得很透徹,一撥便轉。師徒對答,在雪窦看來,就像師徒倆都在長安大道上閑逛,悠哉遊哉。

   “草鞋頭戴無人會,歸到家山即便休。”趙州聽了南泉的話,頭戴草鞋走了出去,這件事貌似平常,但只有見性之人方能知能證。趙州認爲死而後生就是禅道,是無分別智、無心的即刻活動。于是乎,禅師的殺人刀就一變而爲活人劍。雪窦認爲,趙州安履頭上,是歸家見性之舉。衆人妄生爭執,無異本末倒置。趙州將顛倒的世界再顛倒過來,也就將南泉的殺人刀變成了活人劍。滿眼的煙塵于是乎蕩然無存,晴天麗日遂皎然現前。

   表達截斷意路禅機之不二法門,還有“對一說”、“倒一說”公案及頌古。《碧岩錄》第14則:

   舉僧問雲門:“如何是一代時教?”雲門雲:“對一說。”

   釋迦牟尼傳教四十九年,舉辦了無數的法會,這就是一代時教。學人以一代時教來問雲門,雲門之答,超出言筌,直指心性,涵蓋乾坤,而將顯、密、禅、淨的一代時教包含無遺。但如果僅從語言文字來揣測,絕不能探知雲門的真意。對此只有直下領悟,方可歸家穩坐。雪窦頌雲:

   對一說,太孤絕,無孔鐵錘重下楔。

   閻浮樹下笑呵呵,昨夜骊龍拗角折。

   別別,韶陽老人得一橛!

   “對一說,太孤絕,無孔鐵錘重下楔。”雪窦對雲門的答語贊賞不已。“對一說”是如此的光前絕後,孤危險峻,如萬丈懸崖,無你立足之處;似百萬軍陣,無你突入之處。這僧的問話固然奇特,雲門的回答更是孤危險峻,其手段之高超,好比是對無孔鐵錘重新打進一個楔子。

   “閻浮樹下笑呵呵,昨夜骊龍拗角折。”此二句宕開一筆,說雲門站在南閻浮洲中心的一棵大樹下回想起這場法戰的時候,不由得開懷大笑。試想夜來其僧是何等氣焰,來勢洶洶,如同蒼龍揮動利角橫沖直撞。但在雲門的大機大用發動後,頓時拗折了一只銳角。

   “別別,韶陽老人得一橛。”雪窦在最後又翻出新意,說雲門大師只是折斷了骊龍的一角,這便自然而然地逗起遐思:它的另一只角到哪裏去了?雪窦引而不發,將無窮的疑問和思索留給了讀者。

   此詩重在贊歎雲門答語的孤絕風格。無孔之錘,並且是鐵錘,雲門還能打進一楔,其手段之淩厲、機鋒之孤峭,令人歎爲觀止。閻浮樹下回想法戰時的開懷大笑,表現了雲門拗折銳角的蓋世雄風。雪窦在詩的最後,句意陡轉,又將雲門的作略予以拂除,以引導讀者進入更爲孤絕的禅悟之境。

   《碧岩錄》第15則是與“對一說”相呼應的另一則公案:

   僧問雲門:“不是目前機,亦非目前事時,如何?”門雲:“倒一說。”

   學人的這種問法是“藏鋒問”,雲門有大機大用,應付裕如。雲門前頭道“對一說”,這裏卻說“倒一說”,只異一字,卻有千差萬別。問處既奇,答處更險。雲門之答,旨在剿絕學人的情解妄識。雪窦頌雲:

   倒一說,分一節,同死同生爲君訣。

   八萬四千非鳳毛,叁十叁人入虎穴。

   別別,擾擾匆匆水裏月。

   “倒一說,分一節”,詩意謂凡有語言,即與本來面目相距萬裏,因此雲門“倒一說”之答,分明是放過一著。不得已說個“倒一說”,也是好肉剜瘡。雲門向來有放行的手段,敢與你入泥入水,同死同生。雲門沒有得失是非,全機大用,所以能夠與人同生同死。

   “八萬四千非鳳毛,叁十叁人入虎穴。”昔日靈山會上八萬四千聖衆雲集,世尊拈花,迦葉破顔,其余大衆都不知是何宗旨,因此不是鳳毛之才。言外之意,此僧亦非能夠繼承心法之才。世尊將禅法傳付給迦葉後,祖祖相傳,西天此土,叁十叁人,皆有入虎穴的手段,雲門也是敢入虎穴的大師,已臻徹悟之境,能夠同死同生,爲人解粘去縛,抽釘拔楔,脫籠頭,卸角馱。

   “別別,擾擾匆匆水裏月。”雪窦在詩的最後又將學人、讀者向外攀援的心念拂除,意在使人親自證悟,不要追隨雲門和雪窦的語句。因爲你如果跟著這些語句走,正像動蕩水面映出的月影,隨波逐浪,搖搖閃閃,忽斷忽裂,擾擾匆匆,而無法獲得心國的安甯。

   此詩重在吟詠雲門分一節(放行)的大師氣度,贊歎雲門敢于同死同生、虎口橫身的慈悲襟懷,而這種大勇又以大智作爲基礎。雲門正是這樣一位智勇雙全的禅者。雪窦在詩的最後,再次將雲門機語、自己的吟詠悉皆掃卻,將讀者導向前語言境域的超悟體驗。

   表達截斷意路禅機的,還有“坐久成勞”公案及頌古。《碧岩錄》第17則:

   舉僧問香林:“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林雲:“坐久成勞。”

   透得“坐久成勞”這句話,平常困擾你身心的一切障礙都會冰消瓦解。自古以來回答祖師西來意的人很多,只有香林的這一則可以坐斷天下人舌頭,讓人沒有思索的余地,可謂言無味句無味,無味之談,塞斷人口。要悟直下便悟,切忌作推理求知解。香林得大自在,腳踏實地,無許多佛法知見道理,只是隨機運用。“坐久成勞”這句話,似乎自然而然地把人們一直擔在肩膀上的所有問題統統放下,使煩惱、菩提一齊消泯,變成灑灑落落光風霁月的狀態,它具有一切超越、一切脫落之境。雪窦頌雲:

   一個兩個千萬個,脫卻籠頭卸角馱。

   左轉右轉隨後來,紫胡要打劉鐵磨。

   “一個兩個千萬個,脫卻籠頭卸角馱。”兩句正面敘寫求禅問道者之衆和香林答語敲枷打鎖的功能。自古以來,求法問禅的人不計其數,風塵仆仆地行腳參禅,殊不知原無可求的法,也無可參的禅。雪窦當下如擊石火、閃電光地逼拶出來讓你看,如能一聞便悟,方是奇特。香林之語,旨在讓人歇下負擔,灑灑落落,契入純明澄澈的徹悟之境。

   “左轉右轉隨後來,紫胡要打劉鐵磨。”兩句從反面著筆,說如果有人想在香林的言句中去思索,非要尋找出“坐久成勞”這句話的意思,便會像劉鐵磨一樣,左轉右轉,而不免遭到子湖(紫胡)禅師的痛打。子湖與趙州、長沙是同參。當時劉鐵磨在山下建庵,傲視禅林,諸方都拿她沒辦法。一天,子湖來訪,問:“汝莫是劉鐵磨否?”劉鐵磨說:“不敢。”子湖問:“左轉右轉?”劉鐵磨說:“和尚莫顛倒。”子湖應聲便打(《傳燈》卷10《利蹤》)。 雪窦借用這則典故說,如果想在“坐久成勞”的言句上求得解釋,便好似鼻孔被別人牽著,隨著言句左轉右轉,難免要遭到痛打了。

   此詩重在吟詠坐久成勞對情塵意垢的滌除功效。前部分正寫,以騾馬戴籠頭負角馱喻參學者背負妄念之重,形象生動;以脫籠頭卸角馱比喻“坐久成勞”的滌蕩妄塵,鮮明可感。後部分反形,借子湖打鐵磨的禅門典故,比喻追逐言句者要遭到剿絕情念的棒打,借電光石火、疾雷破山式的機鋒,收棒喝截流、剿絕情識的奇效。“一個兩個千萬個”、“左轉右轉隨後來”的句法恣肆寫意,也表現了徹悟者灑灑落落的風致情懷。

   表達截斷意路不二法門的,還有“鎮州蘿蔔”公案及頌古。《碧岩錄》第30則:

   僧問趙州:“承聞和尚親見南泉,是否?”州雲:“鎮州出大蘿蔔頭。”

   問話的僧人是久參禅客,提問很能抓住要點。趙州有大機大用,答以“鎮州出大蘿蔔頭”,可謂無味之談,塞斷人口。與趙州答語恰好相當,酷似兩個無孔鐵錘。雪窦頌雲:

   鎮州出大蘿蔔,天下衲僧取則。

   只知自古…

《經典頌古 第二章 公案頌古與不二法門 二、截斷意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