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境界:此時無聲勝有聲

  修行境界:此時無聲勝有聲

  聖凱法師

  道究竟如何在行者當下去體證,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因爲道不是一種客體,一種認知對象,而可以作理智測度。從禅宗來說,這種理智測度正是情識的分別作用,是無明煩惱的根本,必須勘破。所以必須引發般若智,以般若慧觀察萬物,了悟一切萬法無非如如空寂。可是,悟道大事畢竟是禅者的切身體會,一切師友的言說啓發,只是助緣的方便。

  《五燈嚴統》卷二記載道謙悟道是由于參禅無著力處,而求助于友人宗元, 由宗元的提示而得契入。如《五燈嚴統》說:

  元告之曰:……途中可替的事,我盡替你,只有五件事替你不得,你須自家支當。師曰:五件者,何事?願聞其要。元曰:著衣、吃飯、屙屎、放尿,馱個死屍路上行。師于言下領旨。

  

  吃飯、穿衣是屬自己份內之事,別人幫不上忙,悟道必須靠自己的體悟,老師只能從旁加以指示。同樣,道是不能說破的,只能由禅者自己默契心源。香嚴智閑的悟道,也是由其師沩山不爲其說破而爲機緣,據《傳燈錄》卷十一記載,靈佑問智閑:“父母未生自己,未辨東西時的本分事是什麼?”智閑考慮許久,陳述許多答案,靈佑皆不許。于是,智閑請求靈佑爲他解說,靈佑斷然拒絕他,並且說:“我若有所說,畢竟是我的體驗,對于你的體悟並無任何益處,”智閑于是到黨子谷去看守南陽慧忠國師的墓塔。一日,他正在打掃滿地的落葉,突然揚起一塊石頭擊向青青的翠竹,發出“嘟”的清脆聲,智閑仿佛打破虛空,長久以來的迷妄意想刹那間如桶底脫落,廓然大悟。他急步走回寮房,沐浴焚香,對著靈佑禅師駐錫的沩山遙祝跪禱:“感謝和尚的大慈悲,和尚的恩澤超越我的生身父母,假如當初您爲我說破的話,弟子就沒有今日親自體悟的喜悅了!”並且說了一首偈: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治。

  動客揚古道,不墮悄然機。

  處處無蹤迹,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鹹言上上機。

  禅悟的世界是一種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高高山頂立,天地獨尊的絕對孤獨。這種卓然獨立的經驗世界,是老師不能傳授,言語文字所不能诠釋的。這就如平時我們一個人走進自然風光中,尋幽攬勝,此時的情緒不能說是樂,不能說是喜,只是心曠神怡,與大自然渾然一體,忘了一切,乃至大自然的好處在哪裏,也講不出來。因爲這種由體會所得到的情感,不是用識心中的知見能揣測到的,更不是用文字語言所能描畫出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