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現代僧伽禅修教育刍議

  現代僧伽禅修教育刍議

  聖凱法師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的住世與弘揚,需要清淨的僧伽。在佛陀時代,佛陀以崇高的人格與清淨的智慧,製訂律儀,攝受僧衆于清淨的僧團中。弟子在僧團中依止阿阇黎而學習修行,這是佛陀爲未來弟子的教育方式所作的典範。佛法傳到中國,隨著叢林與清規的建立,僧教育逐漸演變成家風式的師徒製教育。到了本世紀初,爲了因應清末排佛思想所遺留下來“廟産興學運動”的破壞,同時爲了複興佛教,培育優秀的僧材,因此産生了中西合並式的佛學院,以有計劃、有體製的方式,來長期培育僧材。

  一個世紀以來,佛學院以其學院式的教育確實爲中國佛教培養了大批人材,爲佛教在本世紀的弘揚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是,佛學院由于本身教育理念及體製的原因,在教育方法及培養成果上總有些令人難以滿意的地方。而佛教是一個重視實踐的宗教,佛法的教理是用來作爲修行的指導與檢證,所以如何造就解行相應的清淨僧伽是未來佛教發展的關鍵。

  一切佛法的總綱,不出戒、定、慧叁學,非戒無以生定,非定無以發慧,所謂“無漏清淨慧,皆從禅定出”。所以,禅定是修道的重心,是佛教各宗派所共修的法門,是佛教的根本行持,是佛法住世的根本保證。由于衆生根機的不同,佛法所流傳的地域及時代不同,所以便有各種各樣的禅修法門。

  在即將步入二十一世紀時,社會呈現出多元化的模式,我們佛教所面臨的問題是複雜多樣的,而其中僧教育是最主要的問題。所以,如何在現有的教育方式上,建立一種合適的機製來彌補佛學院教育的不足?在現代社會環境及佛教的現狀下,如何提倡禅修法門?禅修在僧教育中的地位如何?禅修法門如何與其他法門得到很好的結合?我們希望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討,能引起佛教界大德們對僧伽禅修教育的重視。

  一、當今佛教內外修行實踐剖析

  當今佛教是繼承明清佛教以來的余脈,在修行實踐上,由于曆史的原因,存在著種種“誤區”。明清以來,佛教的主流是禅、淨二宗,特別是淨土宗,由于簡單易行,受到社會大衆的普遍歡迎。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資訊的發達,東西方文明的交彙貫通,佛教內外在修行實踐上産生了許多新的變化。

  首先從佛教外部來說,一些新興宗派及氣功的出現,對佛教的修行實踐産生了很大的沖擊。隨著科技的發展,物質財富迅速增長,但是人類卻面臨著能源枯絕、環境汙染、旱災洪水,社會的動蕩不安,人群生活的貧富兩極分化,引起整個社會群體的心態失去平衡。人們煩躁不安、心理紊亂、迷失自我、精神空虛,各種精神病、愛滋病等不斷蔓延于每一個角落。所以,人們在心靈的深處,有一種強烈的願望,希望有一種方法能調節自己的身心,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平衡。而新興宗派及氣功正是利用人們的需求,從而大大地流行起來。在大陸地區,各種借佛教、道教巧立名目的氣功比比皆是,而且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引入兩個誤區:一是攀神附教,故弄玄虛,標榜神奇,使氣功走向宗教化、巫術化;一是誇大其詞,巧立名目,待價而沽,使氣功趨向功利化、市場化。

  這幾年在大陸地區,尤其是李洪志的“*輪功”,發展尤爲迅速,它以氣功之名行宗教之實,打著佛教旗號,幹著反佛教勾當,把氣功宗教化推向了高潮,給佛教界造成極爲惡劣的影響。在臺灣地區,各種新興宗派及氣功更是五花八門,尤其是禅修型的“新興宗派”,如清海的“禅定學會”、妙天的“印心禅學會”、彭金泉的“大乘禅功學會”、李元松的“現代禅教團”等在臺灣島內外引起了轟動性效應。而其中原因顧然很多,但是這四個教團都各自有一套超常心理體驗的實踐法門,都相當重視現代化各種傳播媒體的運用,都積極地推動大型的布道傳法活動。我們且不管這裏面的是與非,至少說明一點:現代人需要心靈的體驗,來滿足現代利益的需求。

  從佛教內部來說,民國以來,禅宗出現了虛雲老和尚、來果禅師等具有真修實證的禅師,所以出現了一時的興盛,但是隨著這些老禅師的過世,又很快地衰落下去。在祖國大陸,目前仍然有一些寺院堅持禅修的遺風,堅持禅堂坐禅、冬季打禅七,如揚州高旻寺、西安臥龍寺、江西雲居山真如寺都是非常有名的禅宗寺院。但是,一些曆史上非常有名的禅宗祖庭卻因爲忙于經忏佛事、外事活動,偌大的禅堂已經虛有其名了。出家人如果不是出家于禅修的寺院,對禅修便極爲陌生,不知坐禅爲何、如何坐禅,更不要說“參話頭”、“默照禅”等禅修法門。所以,很多青年人出家後,由于沒有受到熏陶,便以爲修行就是誦經、念佛等。既然出家人自己不會坐禅,沒有禅修的體驗,所以也很難指導在家信衆進行禅修,所以很多居士便修氣功來安定自己的身心,這樣也就使佛教失去了許多信衆,尤其是一些知識分子。

  淨土法門自從民國以來,由于印光老法師的弘揚,迅速得到廣大出家人及居士的信仰。近幾年以來,經過一些法師、居士的努力弘揚,利用現代化的傳播條件,使淨土念佛法門出現空前的流行。由于現代社會的動蕩,人們渴望能得到生命的終極關懷,淨土法門由于極樂世界的莊嚴、彌陀的悲願、法門的簡易,仿佛成爲佛教的唯一修行法門。所有剛出家的僧人、初學佛的居士,不擇根機、興趣,便只勸念佛。同時,由于在弘揚及理解上的偏頗,在思想上出現對現實佛教及人生漠不關心;在實踐上,以專修念佛法門來排斥其他法門及學習教理,使佛教徒在見解上造成很多混亂。淨土法門的興起,從佛教內部原因來說,就是因爲在修行實踐上出現真空狀態,禅修等其他法門的衰落,人們便很自然接受淨土法門。

  另外,當今佛教也出現一股“密宗熱”與“南傳熱”。在四川、山西、北京等地區由于原來就是藏傳佛教的寺院,再加上藏傳具有系統的禅法等修證次第,而且能很快得到效果,所以許多法師、居士便轉學密法,內地許多漢傳佛教的法師不遠千裏到四川康定的五明佛學院、西藏學習。其次,便是“南傳熱”,除了大批留學泰國、緬甸、斯裏蘭卡的留學僧以外,有許多法師、居士對南傳的禅法十分感興趣,因爲南傳禅法具有次第系統、簡易等特點,尤其“內觀禅”已經有人專門修習、弘揚。隨著資訊的發達,交通的便利,文化不斷地交流,“密宗熱”與“南傳熱”可能還會升溫,漢傳佛教勢必面臨著一些沖擊。

  通過的分析,我們可以明白現代社會的動蕩與不安,人們渴望在身心上能得到一種安靈,在正法弘揚處于劣勢時,各種氣功及新興宗派便紛紛湧出。從佛教內部來說,修行的功利主義、求簡單速效,對神秘體驗的好奇,在修行上出現一些“誤區”。而之所以出現這些原因,其中一條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人們對具有二千年傳統的中國漢傳佛教産生一種不信任感,轉而外求于藏傳佛教與南傳佛教。所以,漢傳佛教將如何發揮曆史及地域的優勢,承擔起教化衆生的責任,使衆生能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得到佛法的利益,這是每一位漢傳佛教徒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二、現代僧伽禅修教育重要性

  未來世界的發展,隨著電腦網絡的發達,交通的便利,地球變得越來越小了;而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越來越頻繁,逐漸呈現出融合的趨勢。佛教也由東方向西方世界發展,目前已經呈現出良好的形勢,但是在西方國家裏,所弘揚的主要是藏傳與南傳兩個系統;漢傳佛教由于人材等因素,很少在西方國家流行。所以當今的漢傳佛教不僅面臨著佛教自身的繼承與建設問題,同時也存在著如何將漢傳佛教向全世界弘揚的困難,如何使全世界的人類能得到漢傳佛教特有的智慧與利益,這就是需要我們在漢傳佛教中能找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之道。

  漢傳佛教能在中國大地綿延兩千年之久,這正是說明漢傳佛教的無窮魅力。但是民國以來,許多僧俗大德對傳統佛教尤其其積弊進行反省批判,成爲現代中國佛教界的主流思潮,成爲佛教複興、轉型的起點。面對時代新潮和凋敝不堪的佛教現狀,大德們首先將反省的目光一致投向作爲佛法住持者的僧團,一致認爲僧尼窳濫、素質低劣乃振興佛教務興解決的關鍵問題。整理僧伽、辦學育僧,被楊仁山以來的諸多大德共認爲振興佛教的頭等策略。在這樣的背景下,于是産生中國佛教僧教育的新産物--佛學院。一個世紀以來,佛學院確實爲中國佛教培養了大批人材,目前在佛教界從事弘法、管理的大德,無論是老一輩,還是年輕一代,大部分都是畢業于佛學院。

  但是,當今佛教的佛學院都是繼承民國以來太虛大師的辦學理念,以灌輸佛學知識爲主,課程設置以教史、教理及文化課爲內容,以提高僧人的文化修養及佛學修養爲目標,而對宗教情操的培養沒有采取相應的辦法。所以,佛學院的畢業生,在佛學理論有一定的造詣,而在信仰及實踐上則很難跟上去,對以後的弘法利生産生了不良的影響。

  當今佛教的多元化發展已經勢不可擋,作爲現代社會的僧人當然很難面面俱全,但是對于宗教情操的培養及實踐上的提高則是僧人的根本。從現代社會來看,心靈浮躁的現代人需要來自佛法清涼智慧的安撫,這就需要現代僧伽契理契機地弘揚佛法。在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現代人因爲得不到佛法的利益,而迷失于氣功與各種邪門外道中;在佛教內部,亦因爲在佛法弘揚上的不足,造成佛教徒對整體佛教在理解與實踐上有些偏差,對未來佛教的發展帶來很大的障礙。在中國佛教中,最能滿足現代人的精神饑渴,安定人類的心靈,能糾正當今佛教在修行上的誤區,應該是佛教的禅修。但是,當今佛教的僧伽由于各種因素對禅修表現出極大的陌生,而培養青年僧伽的佛學院也對禅修的理論學習及實踐指導也是極其漠視,于是造成本是中國佛教特質的禅卻成爲中國佛教徒陌生的東西,這也是當今佛教的可悲之處。

  所以,從佛法的自利利他來說,重視僧…

《現代僧伽禅修教育刍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