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現代僧伽禅修教育刍議▪P2

  ..續本文上一頁伽的禅修教育,是當今乃至未來佛教正本清源的關鍵。僧伽能在禅修中增加對佛法的信心,提高自己的宗教情操,這是培養出世清淨形象的基本。從另一方面來說,由于僧伽自己在禅修過程中得到佛法的利益,通過善巧方便的說法,指導在家信衆進行禅修,從而使他人也得到禅修的好處。在家信衆因爲在禅修中的體驗,增強佛法的信心,最主要的是能安定身心,改善生活的質量,從而在現代社會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同時,由于正法的弘揚,那些渴望能解除心靈困惑的人也自然能從氣功及邪門外道中擺脫出來,而歸依佛法,這樣佛教在現代社會就能形成良性的循環,從而使正法能在世間久住。

  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佛教將面臨著道德與思想淨化的巨大課題,而且中國佛教將隨著時代的發展,真正成爲世界性的大宗教,邁向西方社會。所以,如何培養僧伽禅修的師資,如何進行僧伽禅修教育,是當今佛教的主要問題。

  叁、現代僧伽禅修教育的原則與方法

  僧伽禅修教育,本來爲佛陀教育弟子的根本法門,在佛陀時代,僧伽的修行則是以聞經與禅修爲主。由于地域及時代的不同,當今的中國佛教應該如何進行僧伽禅修教育,以下將試圖作出一些探討,抛磚引玉,希望引起諸方大德注意。

  1、現代僧伽禅修教育的原則

  任何教育都要遵循一定的宗旨原則,否則,這種教育則爲毫無目的的教育,也一定是失敗的教育。作爲僧伽禅修教育,自有它特殊的原則。

  第一,以培養解脫心與菩提心爲禅修教育的根本。佛法的修行教育是以出離世間、斷惑證真爲根本,禅修教育更是如此。衆生在叁界中輪回生死,受煩惱業力的纏縛,永不自在。今欲得自在,就必須解脫生死中的煩惱及業,其方便之法,必須見五取蘊苦所有過患,和觀察思維叁界過患發起極欲舍離之心,則于苦集等法,不起欲得的追求,這就是解脫心。同時,在禅修教育中,培養僧伽在解脫心的基礎上,生起菩提心,生起利他度衆生之心,令諸衆生,覺生死苦,令離五欲,修行聖道。同時,菩提心的生起,能使禅修者對生死無有恐怖,發大憤志,就不會産生急功近利的心態,而安于禅修的實踐。

  第二,以戒爲禅修教育基礎。戒、定、慧叁學,爲佛法修行的總綱,在叁學中,戒爲基礎、根本,所以禅修教育應當以戒爲基礎。《涅槃經》中說:“欲見佛性者,證大涅槃,必須深心修持淨戒。若毀淨戒,是魔眷屬,非我弟子。”禅修教育應當培養僧伽學戒、持戒的觀念,樹立良好的清淨出世形象;同時,持戒清淨,將有利于進行禅修。

  第叁,諸禅互融。中國佛教的特質在于禅,在中國佛教史上,曾經有各種禅法的流行,但是最後終被曆史洪流所淹沒。而從衆多禅法抉擇出適合現代衆生根機的法門,如不淨觀、數息觀等“五停心觀”其實是很好的禅法,禅修教育則應當將這些禅法整理出來,加以推行。中國佛教的禅宗往往傾向于智慧的觀照,入門不易。所以,如何將大小乘禅融合起來,從小乘的有相禅法爲入門的基礎,逐漸引入大乘的無相、無念,把頓漸禅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將是禅修教育的重要內容。另外,藏傳佛教及南傳佛教的禅法比較具有系統性,實行起來容易入門而且有效果。因此,如何吸收這兩個系統禅法的優點,而以漢傳佛教的禅法爲主體,重新系統構建中國佛教的禅法,將是未來禅修教育的重大突破點。

  第四、禅淨雙修。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便有好尚簡易圓頓的文化心理,所以從中唐以降,禅宗成爲中國佛教的主流。唐武宗會昌法難後,諸宗或絕或衰,中國佛教幾成禅、淨二宗的天下,禅淨雙修成爲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所以禅修教育從易行有效的角度出發,將如何有機地將禅、淨結合起來。這也是順應當今佛教的發展趨勢,將淨土法門的修行納入禅修教育中,這是禅修教育應最先解決的問題。

  第五、禅教一致。中國佛教從廬山慧遠法師開始,便將禅觀修行與教理研究很好地結合起來;到了隋代,智者大師完成了止觀與義學的統一,爲中國佛教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禅教一致成爲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之一。而禅修很容易使人理解不須文字,只要直指人心,就能頓悟成佛。禅修教育將引導僧伽明白禅修與教理是分不開的,禅修的修證層次、境界,各種魔事障礙的處理都必須從教理中找到說明。同時,未來多元化佛教的發展,需要各種人材從事不同的弘法工作,于是也有專門從事研究教理、弘法布教等各種各樣地僧伽,所以禅修教育需要引導僧伽如何從更遠大、更高層次來看整體佛教的發展,讓佛教各種人材能互相寬容、互相諒解,促使佛教事業全面地發展。

  2、現代僧伽禅修教育的方法

  在禅修教育的原則上,我們明白禅修教育應該努力的方向,但是應該如何具體地實行?這就涉及到禅修教育的方法問題。當今佛教教育的主要途徑是通過佛學院學院式的教育,但是佛學院教育與禅修教育畢竟有些不同之處,前者更趨向一般通材的教育,而後者則是有關禅修師資的專門教育;但二者又不能截然分開,佛學院教育需要禅修教育來彌補其自身的不足,而禅修教育只有貫徹到佛學院教育中去,才更有生命力,更有效果。所以,我們試想對當今僧教育提出一些建議,分別建立佛學院與禅學院,全面培養佛教的人材。

  當今佛學院主要是對佛教一般通材的培養,由于受到師資條件的限製,所以很少有佛學院開禅修課,進行禅修理論的學習與實踐的指導。所以,僧伽禅修教育應該彌補佛學院教育的不足,在佛學院開設禅修課,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與實踐。禅修課不是一般理論的學習,而是具有強烈實踐性,所以需要富有經驗的大德進行講授,而師資最直接的來源應該是禅學院。而且,佛學院可以進行開放式的教育,讓那些對禅修有興趣的學生不必隨衆上殿,直接讓他們進行禅修實踐。這一點,其實比較容易做到。

  禅學院在臺灣已經有建立,但是在大陸一直沒有。禅學院是養成禅修專門人材的地方,所以它的課程設置應該較爲簡單,主要是有關禅修理論的學習,培養僧伽關于禅修的正知見,引導學生進行禅修實踐,磨冶心性,開發智慧,培育解行並重的僧材。同時,禅修的學習與實踐不僅爲了自我的修行,應該將禅修法門推廣到社會,所以在禅學院開一門心理學的課程是十分必要的。通過對心理的分析,也有助于在禅修過程中能觀察自己的心理狀態;同時,也能在弘揚禅修時候,幫助信徒解決心理困惑,指導別人進行禅修。在大陸,其實建幾座禅學院也是十分有基礎的,如那些禅修風氣非常好的寺院,只要將那些在禅堂整日坐禅的僧伽召集起來,進行禅修理論的學習,就能達到禅修教育的一般目的。

  禅修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爲了以禅修爲佛法修行的主要途徑,但是在衆多的禅法中,應當如何進行系統地學習與實踐呢?所以建立一套系統的中國佛教禅法是當前僧伽禅修教育的突破點。而此禅法的建立,絕不是憑空而構想,將曆史上或其他系統的禅法不加選擇地拼湊在一起,而是通過對每一種禅法的實踐,從體驗中對每種禅法的入手、定境、定體、心性、轉進、歸趣參照聖教量進行詳細地說明,讓後來者有徑可尋。並且對每一種禅法的實踐與說明,考察當今社會衆生的根機,而相應地製定出一套或幾套具有對治性的禅法,使現代人不至于面對衆多禅法而無下手處。

  四、結語

  通過以上的討論,我們可以明白禅修是佛法修行的根本,而禅修在當今佛教則由于種種的原因受到冷落。所以,我們從佛教的正法久住、自利利他出發,希望佛教界能重視禅修教育,將禅修教育不但納入佛學院教育範圍,而且提倡專門的禅修教育,培養出世清淨、真修實行、解行並重的新一代僧伽。同時,希望通過建立一套系統完整的中國佛教禅法,使中國佛教豐富的理論與確實可行的實踐完美地結合起來,讓中國佛教在二十一世紀大放光芒。

  

  

《現代僧伽禅修教育刍議》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