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现代僧伽禅修教育刍议▪P2

  ..续本文上一页伽的禅修教育,是当今乃至未来佛教正本清源的关键。僧伽能在禅修中增加对佛法的信心,提高自己的宗教情操,这是培养出世清净形象的基本。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僧伽自己在禅修过程中得到佛法的利益,通过善巧方便的说法,指导在家信众进行禅修,从而使他人也得到禅修的好处。在家信众因为在禅修中的体验,增强佛法的信心,最主要的是能安定身心,改善生活的质量,从而在现代社会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同时,由于正法的弘扬,那些渴望能解除心灵困惑的人也自然能从气功及邪门外道中摆脱出来,而归依佛法,这样佛教在现代社会就能形成良性的循环,从而使正法能在世间久住。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佛教将面临着道德与思想净化的巨大课题,而且中国佛教将随着时代的发展,真正成为世界性的大宗教,迈向西方社会。所以,如何培养僧伽禅修的师资,如何进行僧伽禅修教育,是当今佛教的主要问题。

  三、现代僧伽禅修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僧伽禅修教育,本来为佛陀教育弟子的根本法门,在佛陀时代,僧伽的修行则是以闻经与禅修为主。由于地域及时代的不同,当今的中国佛教应该如何进行僧伽禅修教育,以下将试图作出一些探讨,抛砖引玉,希望引起诸方大德注意。

  1、现代僧伽禅修教育的原则

  任何教育都要遵循一定的宗旨原则,否则,这种教育则为毫无目的的教育,也一定是失败的教育。作为僧伽禅修教育,自有它特殊的原则。

  第一,以培养解脱心与菩提心为禅修教育的根本。佛法的修行教育是以出离世间、断惑证真为根本,禅修教育更是如此。众生在三界中轮回生死,受烦恼业力的缠缚,永不自在。今欲得自在,就必须解脱生死中的烦恼及业,其方便之法,必须见五取蕴苦所有过患,和观察思维三界过患发起极欲舍离之心,则于苦集等法,不起欲得的追求,这就是解脱心。同时,在禅修教育中,培养僧伽在解脱心的基础上,生起菩提心,生起利他度众生之心,令诸众生,觉生死苦,令离五欲,修行圣道。同时,菩提心的生起,能使禅修者对生死无有恐怖,发大愤志,就不会产生急功近利的心态,而安于禅修的实践。

  第二,以戒为禅修教育基础。戒、定、慧三学,为佛法修行的总纲,在三学中,戒为基础、根本,所以禅修教育应当以戒为基础。《涅槃经》中说:“欲见佛性者,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若毁净戒,是魔眷属,非我弟子。”禅修教育应当培养僧伽学戒、持戒的观念,树立良好的清净出世形象;同时,持戒清净,将有利于进行禅修。

  第三,诸禅互融。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在中国佛教史上,曾经有各种禅法的流行,但是最后终被历史洪流所淹没。而从众多禅法抉择出适合现代众生根机的法门,如不净观、数息观等“五停心观”其实是很好的禅法,禅修教育则应当将这些禅法整理出来,加以推行。中国佛教的禅宗往往倾向于智慧的观照,入门不易。所以,如何将大小乘禅融合起来,从小乘的有相禅法为入门的基础,逐渐引入大乘的无相、无念,把顿渐禅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是禅修教育的重要内容。另外,藏传佛教及南传佛教的禅法比较具有系统性,实行起来容易入门而且有效果。因此,如何吸收这两个系统禅法的优点,而以汉传佛教的禅法为主体,重新系统构建中国佛教的禅法,将是未来禅修教育的重大突破点。

  第四、禅净双修。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有好尚简易圆顿的文化心理,所以从中唐以降,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唐武宗会昌法难后,诸宗或绝或衰,中国佛教几成禅、净二宗的天下,禅净双修成为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所以禅修教育从易行有效的角度出发,将如何有机地将禅、净结合起来。这也是顺应当今佛教的发展趋势,将净土法门的修行纳入禅修教育中,这是禅修教育应最先解决的问题。

  第五、禅教一致。中国佛教从庐山慧远法师开始,便将禅观修行与教理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到了隋代,智者大师完成了止观与义学的统一,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禅教一致成为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之一。而禅修很容易使人理解不须文字,只要直指人心,就能顿悟成佛。禅修教育将引导僧伽明白禅修与教理是分不开的,禅修的修证层次、境界,各种魔事障碍的处理都必须从教理中找到说明。同时,未来多元化佛教的发展,需要各种人材从事不同的弘法工作,于是也有专门从事研究教理、弘法布教等各种各样地僧伽,所以禅修教育需要引导僧伽如何从更远大、更高层次来看整体佛教的发展,让佛教各种人材能互相宽容、互相谅解,促使佛教事业全面地发展。

  2、现代僧伽禅修教育的方法

  在禅修教育的原则上,我们明白禅修教育应该努力的方向,但是应该如何具体地实行?这就涉及到禅修教育的方法问题。当今佛教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佛学院学院式的教育,但是佛学院教育与禅修教育毕竟有些不同之处,前者更趋向一般通材的教育,而后者则是有关禅修师资的专门教育;但二者又不能截然分开,佛学院教育需要禅修教育来弥补其自身的不足,而禅修教育只有贯彻到佛学院教育中去,才更有生命力,更有效果。所以,我们试想对当今僧教育提出一些建议,分别建立佛学院与禅学院,全面培养佛教的人材。

  当今佛学院主要是对佛教一般通材的培养,由于受到师资条件的限制,所以很少有佛学院开禅修课,进行禅修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的指导。所以,僧伽禅修教育应该弥补佛学院教育的不足,在佛学院开设禅修课,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与实践。禅修课不是一般理论的学习,而是具有强烈实践性,所以需要富有经验的大德进行讲授,而师资最直接的来源应该是禅学院。而且,佛学院可以进行开放式的教育,让那些对禅修有兴趣的学生不必随众上殿,直接让他们进行禅修实践。这一点,其实比较容易做到。

  禅学院在台湾已经有建立,但是在大陆一直没有。禅学院是养成禅修专门人材的地方,所以它的课程设置应该较为简单,主要是有关禅修理论的学习,培养僧伽关于禅修的正知见,引导学生进行禅修实践,磨冶心性,开发智慧,培育解行并重的僧材。同时,禅修的学习与实践不仅为了自我的修行,应该将禅修法门推广到社会,所以在禅学院开一门心理学的课程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心理的分析,也有助于在禅修过程中能观察自己的心理状态;同时,也能在弘扬禅修时候,帮助信徒解决心理困惑,指导别人进行禅修。在大陆,其实建几座禅学院也是十分有基础的,如那些禅修风气非常好的寺院,只要将那些在禅堂整日坐禅的僧伽召集起来,进行禅修理论的学习,就能达到禅修教育的一般目的。

  禅修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以禅修为佛法修行的主要途径,但是在众多的禅法中,应当如何进行系统地学习与实践呢?所以建立一套系统的中国佛教禅法是当前僧伽禅修教育的突破点。而此禅法的建立,绝不是凭空而构想,将历史上或其他系统的禅法不加选择地拼凑在一起,而是通过对每一种禅法的实践,从体验中对每种禅法的入手、定境、定体、心性、转进、归趣参照圣教量进行详细地说明,让后来者有径可寻。并且对每一种禅法的实践与说明,考察当今社会众生的根机,而相应地制定出一套或几套具有对治性的禅法,使现代人不至于面对众多禅法而无下手处。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明白禅修是佛法修行的根本,而禅修在当今佛教则由于种种的原因受到冷落。所以,我们从佛教的正法久住、自利利他出发,希望佛教界能重视禅修教育,将禅修教育不但纳入佛学院教育范围,而且提倡专门的禅修教育,培养出世清净、真修实行、解行并重的新一代僧伽。同时,希望通过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中国佛教禅法,使中国佛教丰富的理论与确实可行的实践完美地结合起来,让中国佛教在二十一世纪大放光芒。

  

  

《现代僧伽禅修教育刍议》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