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智慧”的內涵和現實意義的探討
心律法師
提要:本文試圖通過對佛教“智慧" 的內涵進行比較全面的探討,即通過探討佛教“智慧"與一般世間智慧、與儒家“智慧"的不同,通過探討佛教“智慧"在整個佛教理論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來揭示佛教“智慧"的內涵。在此基礎上,通過探討佛教“智慧"的現實意義,找到一條使佛教順應時代發展、順應現代社會生活和人們心理變化的路徑。
關鍵詞:佛教 智慧 現實意義
A Discussion on the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Wisdom" of Buddhism
Ven.Xinlü
Abstract: This article tries to disclose the
connotation of Buddhist wisdom through a discussion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uddhist wisdom, worldly wisdom,
and Confucian wisdom. It also discusses the position of
the “wisdom" of Buddhism in the whole Buddhist
theoretical system, on the basis of which, it finds a
way to make Buddhism sui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times, to the modern societal life, to
people”s psychological changes,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offer a spiritual guide to the modernization in China.
一、佛教的“智慧”
在整個佛教理論體系中,智慧處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佛教的“佛”,是佛陀音譯的簡稱,佛陀即覺者,是對宇宙人生真相徹明了的人,而覺者,就是具有圓滿智慧的人。佛教經典裏的《金剛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經》又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兩部經典講的都是衆生如何放下“我執”,得到智慧,了悟生死,得以從生死煩惱的苦海中,渡到不生不滅、清淨安樂的境地,也就是到達佛陀開示給我們的“彼岸”。實際上,《金剛經》和《心經》都是講如何得到智慧的重要佛學經典。淨空法師說,“佛法所求的是智慧,佛法是智慧的教育” ,“佛法自始至終講的是高度智慧” 。
“智慧”一詞,屬漢語語彙。《墨子·尚賢》:“若使之治國家,則此使不智慧者治國家也。”《孟子·公孫醜下》:“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這裏的智慧,有聰明、才智的意思,是指對事物能認識、辨析、判斷處理和發明創造的能力。佛法所說的智慧與世間的智慧卻不一樣,區別在于得沒得到“正覺”。正覺必須是對宇宙人生斷見思煩惱的了悟,若還有是非人我、貪嗔癡慢,就不能成正覺。世間有很聰明的人,具有很高的智慧和很強的能力,對于宇宙人生有相當的覺悟,但不能稱正覺,原因在于他沒有斷思見煩惱。佛法所修的智慧,斷除了是非人我與貪嗔癡慢,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是如實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大乘佛教稱爲“諸佛之母”,“智慧有上中下叁等,佛教修學第一個階段是“正覺”,向上提升一層是“正等正覺”,最高的是“無上正等正覺”。……如果你得到“正覺”,就稱你爲“阿羅漢”。若是你得到“正等正覺”,就稱你爲“菩薩”。若是你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就稱你爲“佛陀”” 。所以,鸠摩羅什和玄奘在翻譯佛學經典的時候,都依梵文把智慧音譯爲“般若”,把 “無上正等正覺”音譯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因爲尊重,更是因爲在漢語語彙裏找不到准確對應達意的詞語,只好采取音譯的方式,讓修學佛法者自己去體悟其真正的內涵。
佛教的“智慧”和“慈悲”是分不開的。有“慈悲”心,也就是有菩提心,才能得智慧。只有深具智慧之心,才會大慈大悲在心,成爲以救世救人爲己任的大覺大悟之人。大乘佛教修菩薩行,“悲智行願”四修並重。《楞嚴經四種決定清淨明誨》開篇就說:“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叁決定義。所謂攝心爲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爲叁無漏學。”
這裏的“發慧”也就是得智慧。佛陀四十九年所說的,不外乎“戒定慧”叁學,也就是持戒、修定、發慧;“戒”和“定”是手段,“慧”是目的。《法句經》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我以爲,“戒、定、慧”也好,“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也好,就是要培養慈悲心性,平等地對待世間衆生,推己度人,無我利他。深具慈悲,心胸才能夠無限、無相、無住,才會變得清淨、真元、靈明。心地清淨,便會“明心見性”,了悟宇宙人生,“見性成佛”,智慧的祥光自然而然就顯現了。惠能大師見五祖弘仁時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就是這個意思。儒家也講修定而後有得,儒家“四書”之一的《大學》裏就提出“止、定、靜、安、慮、得”。但儒家的“定”是“志有定向”,即定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志向,所以,儒家的“得”,“得其所止”,“止于至善”,“事理當然之極也”,也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類 。儒家的所“得”也是一種人生的智慧。儒家講仁愛,強調建功立業,其智慧是心有所住;佛教修學“定”然後所得的智慧卻不同,佛陀反複告誡信衆“應無所住” ,“心無挂礙” ,“無所住”和“無挂礙”絕不是空而無爲,而是在實踐“悲智行願”的時候破“我執”,即有爲而無我。佛教的智慧是深具慈悲情懷的大智慧,是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究竟圓滿的智慧,層次要高得多,包容性要大得多,時空的延展性要深遠得多。
二、探討佛教“智慧”的現實意義
人類已經進入21世紀,在這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新時代裏,佛教的傳統價值觀念應如何進行新的诠釋,佛教如何“以合乎理智的教說,示導人類轉迷開悟,實現淨化社會的理想”
,是我們每一位佛弟子必須認真對待的課題。我覺得還是要用釋尊開示于我們的“無上正等正覺”的智慧,堅持“悲智行願”的偉大精神,尋求佛教與時代社會的緊密結合,“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爲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提供文化和精神支持。
(一)全面、准確地體悟佛陀傳給我們的無上“智慧”,繼承和發揚佛教優良傳統,更新觀念,與時俱進,使佛教教義能夠契合時代,爲現代化提供佛教的道德救助和精神導向
。
佛教是否存在更新觀念和與時俱進的問題?回答應該是肯定的。更新觀念和與時俱進,其實是釋尊說教裏的題中應有之義。須菩提在回答佛陀提問時說:“如我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華嚴經》說:“恒順衆生,隨喜功德。”
《楞嚴經》說:“隨衆生心,應所知量。”所有這些都是佛在開示我們:佛法“無有定法”,學法修行沒有一成不變的路徑可循,絕不能拘泥于佛教教條,要順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變化,順應大衆的心理和生活習慣,也就要不斷更新觀念,與時俱進。禅宗信奉“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佛成性”的教理,就是不依據文字流傳,在佛教經典之外傳承佛法,也就是說學佛修行絕不能墨守成規。淨空法師說得好:“佛法是教學,教我們生活,永遠站在現代化的前端。佛法講求的是現代化、本土化,所以佛陀教育能受一切大衆歡迎。”這裏的“現代化、本土化” ,就包含了觀念的與時更新、與時俱進。佛教東漸2000年來,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在堅持佛教教義的前提下,不斷適應時代變化,不斷適應社會大衆的需要。
我們還要注重佛教的繼承。繼承就是堅持佛法真正的精神和理念。如果不堅持佛教的優良傳統,那麼佛教就會丟失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將演變得不成其爲佛教,甚至會變成邪教邪說。繼承與更新求變並不矛盾。佛法的目的在于度人,是法而無法。“法”是幫助衆生脫離苦海的船,必須繼承和堅持;一旦衆生得到智慧,渡脫苦海,就必須無船、無法,否則就不能真正的實現“渡”。“船”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樣式,“法”在正法、像法、末法時期,在印度、中國、美國,會有不同的形式,這便是法無定法,便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但是,“法”助衆生得智慧、脫苦海的功能始終不會變,也不能變。因此,佛教的繼承和更新求變同樣不容忽視。
佛陀以其“無上正等正覺”智慧創立的教說,是一個開放無邊的體系,覺照無始無終,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和順應性。我們必須全面、准確地體悟佛佛陀傳給我們的無上“智慧”,唯其如此,佛法才會曆劫百生而金剛不壞,才會常傳而常新,般若智慧的慈光才會照亮衆生前行的道路。
(二)靈活運用佛陀傳給我們的無上“智慧”,以大智慧、大勇氣,認真诠釋佛教傳統的價值觀念,使之順時順世變化,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提供文化和精神支持,爲人們的生存、生活提供良好的啓悟。
智慧是佛法的目的,慈悲是佛法的出發點。我們講佛教現代價值,講佛教爲社會和衆生提供服務,實際上就是如何站在曆史的製高點上,胸懷大慈大悲,運用佛陀傳予我們的般若智慧,幫助衆生脫離貪、嗔、癡等無明的煩惱。
佛學強調“悲智雙運”,可見慈悲和智慧是密不可分的。一行禅師用“理解”和“愛”開拓了慈悲和智慧的新境界。他認爲,“社會上所存在的種種非正義、戰爭以及個人的痛苦和煩惱,根源在于人類缺乏真正的理解(Understanding )和愛(Love)。一行禅師所說的“理解”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理解,而是指般若智慧,他所說的“愛”也超越了自他的分別,專指無我的慈悲。理解是愛的前提,只有理解了才能真正地愛,沒有理解也就沒有愛。理解首先意味著究竟地明了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因緣所生法,沒有所謂獨立實在的自我,換句話來說,一切都是空的。明白了這一點,你才能徹底擺脫對自我和事物的執著,才能平等地看待人和事。理解同時還意味著對宇宙萬事之間相互依存、互即互入的本性有足夠的清醒的認識。明白了互即互入的道理,你才有可能對一切衆生從心靈的深處生起無盡的同體大悲,你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消除對他人的嗔恚、嫉妒等惡意的不良心態。理解還意味著對自身內部和周遭的衆生當下所遭受的痛若和煩惱有深刻的覺知和同情,這樣你才有可能生起懇切的救助之行。”
智慧和慈悲蘊涵著佛教積極入世的精神。佛法尚“空",如《心經》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這是佛陀站在無始無終的時空角度觀照宇宙人生的結果,與我們提倡人間佛教、人生佛教和生活禅等等並不矛盾。佛洞徹過去、現在和未來,告訴我們對于無始無終的永恒來說,一切相都不過是即時的相,也就是“空"。但修學佛法,是爲了由即時達于永恒,爲了生死苦海,這就必須從關注眼前的世界變化和衆生狀況做起,以積極的態度對待生活和生命。一方面要發揚大乘佛教“悲智行願"精神,直面人生的苦難和人性的弱點,爲現代人擺脫煩惱、和睦家庭、減輕生活和生存壓力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法和原則,爲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人間淨土作出應有的貢獻;另一方面,要堅決把那些有悖佛教教義、與現代文明不相容的、庸俗的佛教形式和價值觀念勇敢地抛棄掉。
參考文獻:
肖永明:《佛教的現代價值》,載《法音》2002年第1、2期;
聖輝法師:《聖輝副會長在中國佛學院的講話》,載《法音》2003年第1期;
明堯:《一行禅師與正念禅》,載《法音》2003年第1期;
胡春業:《從社會人心的迷醉現象漫談生活禅的高峻陡峭與平懷自然》,載《禅》1994年第1期;
宋立道:《當代佛教的慈悲和平理想》,載《世界宗教文化》2000年第4期。
1 四川宗教文化交流服務中心編《淨空法師文集》,第28頁;
2 同上,第7頁;
3 同上,第29頁;
4 雞西《常隨佛學》倡印《新編淨土五經》,第205頁;
5 參閱嶽麓書社朱熹注《四書集注》,第3頁;
6 四川宗教文化交流服務中心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白話注解》,第10頁;
7 同上,第73頁;
8 中國文史出版社《佛教手冊》,第1頁;
9 參閱《聖輝副會長在中國佛學院的講話》(載《法音》2003年第一期,第4頁)
10 四川宗教文化交流服務中心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白話注解》,第16頁;
11 四川宗教文化交流服務中心編《淨空法師文集》,第16頁;
12 參閱明堯的《一行禅師與正念禅》(載《法音》2003年第一期,第30-31頁);
13 參閱肖永明的《佛教的現代價值》(載《法音》2002年第一、二期),聖輝法師的《聖輝副會長在中國佛學院的講話》(載《法音》2003年第一期),明堯的《一行禅師與正念禅》(載《法音》2003年第一期),胡春業的《從社會人心的迷醉現象漫談生活禅的高峻陡峭與平懷自然》(載《禅》1994年第一期),宋立道的《當代佛教的慈悲和平理想》(載《世界宗教文化》2000年第四期)。
《佛教“智慧”的內涵和現實意義的探討(心律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