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經》菩薩戒與《優婆塞戒經》大乘戒比較(上)
覺燈法師
本文通過比較、介紹《梵網經》、《優婆塞戒經》的內容、特點,說明《梵網經》是一部僧俗共學、爲曆代祖師大德所重視的戒經,是頓立而可單受、受戒含攝面廣大、受持作法完整、深具大乘精神、通契諸部經律、廣宣孝道倫理的菩薩戒;而《優婆塞戒經》是一部在近現代逐漸被重視、專爲在家居士守持的大乘戒,它有“爲沙彌、比丘、菩薩等戒法的受持基礎,須漸次受戒且要求嚴密,在重罪判攝上極爲嚴格,利生戒條不多,舍戒規定與出家戒相通,贊歎出家修行容易成就、激勵居士勤修戒法,戒經整體內容前後相貫總明戒法受持、便于居上學修”等特點。最後提出這二部戒經在授受、學修上的狀況、疑難,希望引起重視,並有進一步的討論。
一、簡述《梵網經》《優婆塞戒經》
漢譯《梵網經》,全稱《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又稱《梵網菩薩戒經》(以下簡稱《梵》)。後秦·鸠摩羅什譯,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四冊。本經內容,上下兩卷,分說菩薩修道階位和菩薩重輕戒相。上卷說釋迦牟尼佛問盧舍那佛,一切衆生以何因緣得成菩薩十地之道及所得果是何等相。盧舍那佛爲說菩薩修道階位四十法門。初說堅信忍中舍心、戒心、忍心、進心、定心、慧心、願心、護心、喜心、頂心等十種發趣心向果;次說堅法忍中慈心、悲心、喜心、舍心、施心、好語心、益心、同心、定心、慧心等十種長養心向果;次說堅修忍中信心、念心、回向心、達心、直心、不退心、大乘心、無相心、慧心、不壞心等十種金剛心向果;最後說堅聖忍中體性平等地、善慧地、光明地、爾焰地、慧照地、華光地、滿足地、佛吼地、華嚴地、入佛界地等十種地向果。下卷敘釋迦牟尼佛受教已,示現降生、出家、成道、十處說法,並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佛教門亦複如是,以此說明經題取喻梵網之義。次于菩提樹下,複述盧舍那佛初發心時常所誦的一切佛大乘戒——菩薩十波羅提木叉及四十八輕戒相。
關于《梵》的注釋本,相傳梁·慧皎曾撰《梵網戒義疏》,似乎本經在梁代即已流行。天臺智顗大師爲了令學人易于了解受持,特予講說弘揚,並爲該經作二卷《菩薩戒義疏》,而納入自己的教義體系之中。此外,還有賢首法藏所撰的《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六卷;新羅、太賢的《梵網經古迹記》等,此叁部注釋對後世的影響甚大。又有義寂、元曉、玄奘、智周、株宏、智旭等曆代祖師大德所作的注釋。可知本經在大乘律中深受重視,不斷影響于後世,使它成爲中國漢地傳授大乘戒的主要典據,爲諸宗所通用。在唐代,由漢文譯成藏文(略稱《法大母經》),現存藏文大藏經《甘珠爾》內;在日本,最澄依據此經在比睿山建立大乘戒壇,並著有《顯戒論》。其他另有善珠、空海、睿尊、凝然、鳳潭等高僧亦著有注釋。
不過《梵》的傳播,向來都重視下卷說菩薩戒相部分。這也是作者需要撰文討論的意義所在,留待下文另作述說。
現在再說《優婆塞戒經》(以下簡稱《優》),七卷,北涼·昙無谶(公元426年)譯。又稱《善生經》、《優婆塞戒本》,是世尊爲善生長者說大乘優婆塞戒(在家戒)的經典,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四冊,現唯存漢譯本。全經內容分集會、發菩提心、悲、解脫等二十八品。其中,“受戒品”爲本經的重心。
此經以《中阿含經》卷叁十叁《善生經》爲基礎推衍、發展而成。與《長阿含》卷十一《善生經》,及《善生子經》、《屍迦羅越六方禮經》等經,都是述及六方供養及在家信徒的持戒生活的相關經典。
太虛大師在《優婆塞戒經講錄》中是這樣評價“此經在佛法中之位置”的:
甲、五乘共法與大乘不共法:佛法可分叁類:(1)五乘共法,即人、天、聲聞、緣覺、菩薩共法;此五乘共法中,人天善法爲出世叁乘之基礎。(2)叁乘共法,同爲了脫生死超出輪轉之法,即聲聞之四谛,緣覺之十二因緣。(3)大乘不共法,即發菩提心、廣度衆生、修學六度萬行成佛之法。此經在叁大類中,以名優婆塞戒故,可爲五乘共法;以明發菩提心、修學六度、廣度衆生故,又可爲大乘不共法。所以此經可謂爲五乘共法與大乘不共法;因之受持此經之戒者,即爲菩薩優婆塞。
乙、在境行果中特重在行:此經在佛法境、行、果中,以說明何者爲主?佛經凡說明諸法性相者,爲境;說明持戒、修六度行者,爲行;說明佛果福智莊嚴功德者,爲果。諸經中,有特重明境者,有特重明行或果者,有兼重若二若叁者。此經重在說明受持戒行,故于境、行、果中爲特重在行之經。
丙、優婆塞戒中心之佛法:以此經在明優婆塞戒,所以爲優婆塞戒爲中心之佛法。優婆二字爲譯音,譯意有翻爲清信者,有翻爲近事者,有翻爲善宿者;總而言之,可謂清淨正信近事佛法之弟子。塞字,亦爲譯音,意指男性。在家弟子有男性,有女性,此經因爲男弟子善生所問起而說,故題爲優婆塞戒經。論其性質,亦可題爲優婆夷戒經;夷者,女性也,以優婆戒男女無分別故。此經所明佛法,關涉佛所證所說之一切法;但以優婆塞戒爲中心,故應以之爲線索而貫通之也。由此點觀之,自“發菩提心”至“受戒品”,爲明由能優婆塞戒之人而受戒;自“淨戒品”至“般若波羅密品”,爲明受優婆塞戒人所應修之行,故名之曰《優婆塞戒經》。
丁、在家菩薩中心之佛法:《優婆塞戒經》,最好題爲《在家菩薩經》。蓋“觀集會品”所明: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勝于阿羅漢、辟支佛等果。又每品末,皆謂:在家之人發菩提心,種種之難于出家人。是此經雖貫通于一切佛法靡不窮盡,然究以在家菩薩爲其中心。而其贊歎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從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諸天,皆大驚喜,尊得人天之師。又以出家之人不事生産,受人天供養,于布施波羅密反難圓滿;故此經乃特爲在家菩薩之所宗也。
綜合大師的見解,認爲《優》是一部教導在家居士發菩提心、持菩薩行的經典,因此它有兼容五乘共法與大乘不共法、重菩薩戒行、通用男女居士、爲在家菩薩修行根本等四種特點。
二、《梵網經》菩薩戒特點
正如上文所說,此經最受重視的部分,是下卷所說的大乘戒。《梵》所說的戒,稱爲梵網戒。它有以下幾個特性:
1、頓立而可單受的菩薩戒。這是從受戒的要求上說的,如《梵網經》卷下說:“若受佛戒者,國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黃門、婬男、婬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剛神、畜生,乃至變化人,但解法師語者,盡受得戒”。由此可見,這部戒經對于受戒者的攝受面非常寬廣。一是超越戒法次第,不需要經過叁皈、五戒的受戒次序,可以直接受梵網菩薩戒;二是統攝人天僧俗,不論什麼身份,人道、天道、鬼神道、畜生道都可以,並無在家與出家的區別,而以開發衆生佛性爲目的。因此,這種戒也稱爲“佛性戒”。是站在佛子自我覺悟的立場上,來勸人孝順父母、師僧、叁寶以及開發衆生慈悲心的,所以有“衆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之說。
因此說,“但解法師語”是一個正面的要求,也就是說受戒者無論是否接觸過佛法,只要能懂得授戒法師的話就可以求受梵網戒。當然,還有一個內在的要求,如經中所說“若現身有七遮罪,師不應與受戒,若無七遮者,得與受戒”。這是說受戒者必無七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僧輪、殺和尚、殺阿阇梨)之遮障,而這二點也是對于受菩薩戒者的最基本要求,同時更顯示了梵網戒“普度衆生”的攝衆特點。
2、受持作法完整的菩薩戒。梵網戒對于受戒的作法、大乘布薩的集會作法以及忏悔戒罪的作法等都有非常完整的說明,這也是梵網戒的特性之一。
首先是關于受戒的作法,《梵》列出二種受戒方式:一是“自誓受”,“若千裏內無受戒師”,“若以好心受菩薩戒時,于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當以七日佛前忏悔,得見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應二七、叁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薩形像前受戒。
若不得好相,雖佛像前受戒,不名得戒”。二是“從師受”,“若現前先受菩薩戒法師前受戒時,不須要見好相。何以故?是法師師師相授,故不須好相,是以法師前受戒時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
再在從師受戒方面,《梵》還有具體的要求:一是先受菩薩戒者作爲教誡法師(教授師)時,“見欲受戒人,應教請二師和尚、阿閣梨”,由師問遮難,“若現身有七遮罪者,師不應與授戒”。二是“與人授戒時,不得揀擇。一切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淫男、淫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無根、二根、黃門、奴婢、一切鬼神,盡得受戒。應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壞色,與道相應”。
其次是布薩集會的作法,“佛告諸菩薩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誦諸佛法戒,汝等一切發心菩薩亦誦。乃至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諸菩薩亦誦”;“若布薩日,新學菩薩,半月半月布薩,誦十重四十八輕,若誦戒時,于諸佛菩薩形像前誦。一人布薩,即一人誦。若二及叁人,至百千人,亦一人誦。誦者高座,聽者下座,各各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
還有忏悔罪障的作法,“若有犯十重戒者,教忏悔。在佛菩薩形像前,日夜六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若到禮叁世千佛,得見好相者。若一七日,二叁七日,乃至一年。要見好相。好相者,佛來摩頂。見光華種種異相,便得滅罪。若無好相,雖忏無益。是人現身亦不得戒。而得增長受戒益。若犯四十八輕戒者,對首忏悔,罪便得滅。”
由上述可知,《梵》在受戒的作法方面,有“自誓受”和“從師受”二種規定。“自誓受”是在附近千裏之內無授戒師的前提下方可進行;而“從師受”…
《《梵網經》菩薩戒與《優婆塞戒經》大乘戒比較(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