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梵網經》菩薩戒與《優婆塞戒經》大乘戒比較(上)▪P2

  ..續本文上一頁有教誡法師代請和尚、阿閣梨二師,也就是現在的和尚、羯磨阿阇梨、教授阿閣梨叁師授戒的模式。另外授戒師要問受戒者遮難,有七逆罪者不得授戒;授戒師不能按照受戒者身份的高低貴賤來予以揀擇,要一視同仁的平等對待;還要教受戒者著壞色袈裟等。在布薩集會的作法方面,規定了誦戒的時間,每半月一次;誦戒的方式,戒本由一人誦出,誦者高座,其他人在下面坐,都披搭叁衣等。在忏悔罪障的作法方面,規定犯十重戒者要在佛像前忏至見好相始爲滅罪,犯四十八輕戒在其他人面前忏悔即可除罪。因此說,梵網戒的受持作法比較完整,有利于菩薩戒行者受持。

  3、深具大乘精神的菩薩戒。依上文所說,此經在梁代以及隋唐以來一直都頗爲流行,有曆代的大德高僧爲之作注撰疏,究其原因自有多種。但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當是梵網戒中具有非常深厚的大乘精神。

  (1)將叁聚淨戒的精神融人諸戒條文之中。以十重戒之一,殺戒爲例:“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爲攝律儀戒;“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爲攝善法戒;“方便救護一切衆生”爲饒益有情戒。因爲十重戒隨著菩薩的“心無盡故戒亦無盡”的道理而成爲十無盡戒,因此在一一戒中就已包含了法界的一切善戒,而四十八輕戒自然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了。所以說梵網戒慈悲利他的大乘精神是貫穿在每一條戒文當中的。

  (2)禁食肉及五辛等規定體現大乘佛教思想。在四十八輕戒中有禁食肉及五辛的規定,如“食肉戒”中說“一切衆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衆生,見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衆生肉,食肉得無量罪。……“食五辛戒”中說“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渠,是五種,一切食中不得食。”這二條戒文內容與《大涅槃經》、《首楞嚴經》思想相通。

  (3)放生、追善、供養、修福慧等行儀顯現大乘佛教特色。如“不行放救戒”中說“以慈心故,行放生業。應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故當行放生業,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衆生。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應請法師講菩薩戒經律,福資亡者。得見諸佛,生人天上。”這是勸菩薩戒行者常行放生、救生之事;並通過請法師講戒經律的方式來超度亡故親人。而“不修福慧戒”中也要求菩薩戒行者引導衆生福慧雙修:在財施上“建立僧房、山林園田”供人修行,“立作佛塔”供人瞻禮等;在法施上“爲一切衆生講說大乘經律”,而且在“一切齋會、求福、行來治生(到處奔走、經營資生事業)”以及遇難、除罪、對治習氣毛病時也要“讀誦講說此經律”。再對于大乘經律要求“一心受持”,以七寶香華等“如法供養”。對于外來的大乘法師、同學等也應“日日叁時、禮拜供養”。總之,以上所述的放生、追善、供養、修福慧等行儀與大乘六度萬行精神相符,顯現了大乘佛教特色。

  (4)抑小揚大激發衆生大乘菩提心。在四十八輕戒中,有多處呵責習學小乘者,其實這倒不是完全排斥小乘,而是爲了打卻衆生的厭離心,激發菩薩戒行者的菩提心。如在“不發願戒”、“不發誓戒”中要求菩薩戒行者常發“常教我大乘經律”、“願一切衆生成佛”等菩提行願;如“心背大乘常住經律,言非佛說。而受持二乘聲聞、外道惡見,一切禁戒邪見經律者”的“背大向小戒”;如“自佛弟子,及外道惡人六親,一切善知識,應一一教受持大乘經律,而菩薩以惡心瞋心,橫教二乘聲聞經律、外道邪見論等”的“僻教戒”;如“有佛經律大乘法,正見、正性、正法身,而不能勤學修習,而舍七寶,反學邪見二乘”的“不習學佛戒”;如“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發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輕垢罪”的“暫念小乘戒”;如“菩薩入一切處,山林川野,皆使一切衆生發菩提心”的“不化衆生戒”,等等,這些都是爲了弘揚大乘戒法、長養衆生自利利他的菩提心的條文。

  4、通契諸部經律的菩薩戒。關于《梵》的菩薩戒法,在中國漢地較之瑜伽菩薩戒更爲流行。這是由于《梵》所說的內容和其他經律有很多相契之處:如關于菩薩重戒條目,北涼譯《菩薩戒本》和《菩薩地持經》中菩薩不共重戒只“毀、悭、忿、謗”四條,劉宋譯《菩薩善戒經》多了和聲聞戒相共的“殺、盜、淫、妄”爲八重,《梵》十重戒在包括以上八戒的基礎上,還含攝了《優》六重中的後二重“不酤酒、不說四衆過失”戒;又關于菩薩輕戒條目,《菩薩戒本》舉四十二條,《菩薩善戒經》舉五十條,所說大體相類。《梵》輕戒四十八條和上二本條目有些出入,如(3)食肉戒、(4)食五辛戒、(27)受別請戒、(32)畜作非法戒、(33)觀聽作惡戒、(34)堅持守心戒,及(36)不自作誓戒所舉的十二願等,都是上二本所沒有的,而和《大般涅槃經》卷十一“聖行品”所說相契。又如(28)故別請僧戒、(43)故毀禁戒戒,據唐·法藏《梵網經菩薩戒本疏》說和《比丘應供法行經》(今佚)有關。又如(46)說法乖儀戒、(47)非法立製戒、(48)自壞內法戒,都與《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囑累品”所說相契。至于經末“明人忍慧強”偈頌,說:“能持如是法,安獲五種利”,與《菩薩地持經》“戒品”末後所說“依戒得五種福利”相契。還有該頌中所引用的“不生亦不滅,不常複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等八不偈語也是出自大乘中觀思想。

  5、廣宣孝道倫理的菩薩戒。特別是《梵網經》強調“孝順心”,認爲“孝名爲戒”,宣揚“孝順父母叁寶師僧、孝順至道之法”,要求菩薩“常應發一切願孝順父母師僧”,這些理念很適合于中國傳統社會的倫理思想,而有利于本經在當時社會的傳播。因此此經在中國佛教界流傳甚盛,宋、元以後漢傳各宗出家比丘受菩薩戒多依此經的菩薩戒本。

  

  

《《梵網經》菩薩戒與《優婆塞戒經》大乘戒比較(上)》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