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梵网经》菩萨戒与《优婆塞戒经》大乘戒比较(上)▪P2

  ..续本文上一页有教诫法师代请和尚、阿阁梨二师,也就是现在的和尚、羯磨阿阇梨、教授阿阁梨三师授戒的模式。另外授戒师要问受戒者遮难,有七逆罪者不得授戒;授戒师不能按照受戒者身份的高低贵贱来予以拣择,要一视同仁的平等对待;还要教受戒者着坏色袈裟等。在布萨集会的作法方面,规定了诵戒的时间,每半月一次;诵戒的方式,戒本由一人诵出,诵者高座,其他人在下面坐,都披搭三衣等。在忏悔罪障的作法方面,规定犯十重戒者要在佛像前忏至见好相始为灭罪,犯四十八轻戒在其他人面前忏悔即可除罪。因此说,梵网戒的受持作法比较完整,有利于菩萨戒行者受持。

  3、深具大乘精神的菩萨戒。依上文所说,此经在梁代以及隋唐以来一直都颇为流行,有历代的大德高僧为之作注撰疏,究其原因自有多种。但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是梵网戒中具有非常深厚的大乘精神。

  (1)将三聚净戒的精神融人诸戒条文之中。以十重戒之一,杀戒为例:“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为摄律仪戒;“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为摄善法戒;“方便救护一切众生”为饶益有情戒。因为十重戒随着菩萨的“心无尽故戒亦无尽”的道理而成为十无尽戒,因此在一一戒中就已包含了法界的一切善戒,而四十八轻戒自然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了。所以说梵网戒慈悲利他的大乘精神是贯穿在每一条戒文当中的。

  (2)禁食肉及五辛等规定体现大乘佛教思想。在四十八轻戒中有禁食肉及五辛的规定,如“食肉戒”中说“一切众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食五辛戒”中说“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这二条戒文内容与《大涅槃经》、《首楞严经》思想相通。

  (3)放生、追善、供养、修福慧等行仪显现大乘佛教特色。如“不行放救戒”中说“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当行放生业,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应请法师讲菩萨戒经律,福资亡者。得见诸佛,生人天上。”这是劝菩萨戒行者常行放生、救生之事;并通过请法师讲戒经律的方式来超度亡故亲人。而“不修福慧戒”中也要求菩萨戒行者引导众生福慧双修:在财施上“建立僧房、山林园田”供人修行,“立作佛塔”供人瞻礼等;在法施上“为一切众生讲说大乘经律”,而且在“一切斋会、求福、行来治生(到处奔走、经营资生事业)”以及遇难、除罪、对治习气毛病时也要“读诵讲说此经律”。再对于大乘经律要求“一心受持”,以七宝香华等“如法供养”。对于外来的大乘法师、同学等也应“日日三时、礼拜供养”。总之,以上所述的放生、追善、供养、修福慧等行仪与大乘六度万行精神相符,显现了大乘佛教特色。

  (4)抑小扬大激发众生大乘菩提心。在四十八轻戒中,有多处呵责习学小乘者,其实这倒不是完全排斥小乘,而是为了打却众生的厌离心,激发菩萨戒行者的菩提心。如在“不发愿戒”、“不发誓戒”中要求菩萨戒行者常发“常教我大乘经律”、“愿一切众生成佛”等菩提行愿;如“心背大乘常住经律,言非佛说。而受持二乘声闻、外道恶见,一切禁戒邪见经律者”的“背大向小戒”;如“自佛弟子,及外道恶人六亲,一切善知识,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而菩萨以恶心瞋心,横教二乘声闻经律、外道邪见论等”的“僻教戒”;如“有佛经律大乘法,正见、正性、正法身,而不能勤学修习,而舍七宝,反学邪见二乘”的“不习学佛戒”;如“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发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轻垢罪”的“暂念小乘戒”;如“菩萨入一切处,山林川野,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的“不化众生戒”,等等,这些都是为了弘扬大乘戒法、长养众生自利利他的菩提心的条文。

  4、通契诸部经律的菩萨戒。关于《梵》的菩萨戒法,在中国汉地较之瑜伽菩萨戒更为流行。这是由于《梵》所说的内容和其他经律有很多相契之处:如关于菩萨重戒条目,北凉译《菩萨戒本》和《菩萨地持经》中菩萨不共重戒只“毁、悭、忿、谤”四条,刘宋译《菩萨善戒经》多了和声闻戒相共的“杀、盗、淫、妄”为八重,《梵》十重戒在包括以上八戒的基础上,还含摄了《优》六重中的后二重“不酤酒、不说四众过失”戒;又关于菩萨轻戒条目,《菩萨戒本》举四十二条,《菩萨善戒经》举五十条,所说大体相类。《梵》轻戒四十八条和上二本条目有些出入,如(3)食肉戒、(4)食五辛戒、(27)受别请戒、(32)畜作非法戒、(33)观听作恶戒、(34)坚持守心戒,及(36)不自作誓戒所举的十二愿等,都是上二本所没有的,而和《大般涅槃经》卷十一“圣行品”所说相契。又如(28)故别请僧戒、(43)故毁禁戒戒,据唐·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说和《比丘应供法行经》(今佚)有关。又如(46)说法乖仪戒、(47)非法立制戒、(48)自坏内法戒,都与《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嘱累品”所说相契。至于经末“明人忍慧强”偈颂,说:“能持如是法,安获五种利”,与《菩萨地持经》“戒品”末后所说“依戒得五种福利”相契。还有该颂中所引用的“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等八不偈语也是出自大乘中观思想。

  5、广宣孝道伦理的菩萨戒。特别是《梵网经》强调“孝顺心”,认为“孝名为戒”,宣扬“孝顺父母三宝师僧、孝顺至道之法”,要求菩萨“常应发一切愿孝顺父母师僧”,这些理念很适合于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思想,而有利于本经在当时社会的传播。因此此经在中国佛教界流传甚盛,宋、元以后汉传各宗出家比丘受菩萨戒多依此经的菩萨戒本。

  

  

《《梵网经》菩萨戒与《优婆塞戒经》大乘戒比较(上)》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