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网经》菩萨戒与《优婆塞戒经》大乘戒比较(下)
觉灯法师
三、《优婆塞戒经》的大乘戒特点
《优》是唯一的一部专讲在家居士菩萨戒的戒经。它有以下几个相对不同的特点:
1、作为诸戒受持基础的大乘戒。如此经中所说,它对于在家居士菩萨戒的定位不一样:“如佛所说,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名为比丘,在家菩萨名优婆塞。出家菩萨持出家戒是不为难,在家菩萨持在家戒,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优婆塞戒,极为甚难,何以故?是戒能为沙弥十戒,大比丘戒及菩萨戒,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作根本。至心受持优婆塞戒,则能获得如是等戒无量利益。”
由此可见,《优》认为出家菩萨修行障缘少,在家菩萨多有恶缘缠绕,所以说出家菩萨持戒比在家菩萨容易,而在家菩萨持戒只是作为以后出家学佛进一步守持戒法、乃至生发无上菩提的基础,当然,这是从究竟解脱的出发点上说的,因为在家菩萨守持戒法的当下功德、本身意义也是非常巨大的。只要受持如法,也能获得无量利益。不过依圣严法师说“因为它不是《瑜珈论》的一切戒,未能包含出家戒故,当然也无法自称为含摄众戒的三聚净戒了。”所以准确的说,优婆塞戒不能与其它几种菩萨戒法并称为“菩萨戒”,续明法师认为它“虽名为菩萨优婆塞戒,实仍以居家五戒为体,未正入菩萨戒位,”它在“受戒具缘问遮中,而不问“汝发菩提心未”;亦不问“汝是菩萨否””。由此“可知此戒是为趣菩萨大戒之階渐”。鉴于上述道理,为了便于比较梵网戒与优婆塞戒的差别,就依圣严法师所说的“至于优婆塞戒经的菩萨戒,根本就是在家的大乘戒而非即是菩萨戒”的定义,称之为“大乘戒”了。
如果说优婆塞戒不含摄三聚净戒是它的一大不足之处,那么它还有一个缺少忏法的不足。依蕅益大师说:“本经无忏悔法,设欲忏悔,须依梵网,或依方等及观虚空藏、占察经等。”
2、渐次授受要求严密的大乘戒。优婆塞戒必须渐次授受,也就是说在受优婆塞戒以前,先要受三皈五戒;另外在时间上还要经过六个月的寺院察看生活。这是它的渐次授受特点,再有就是它的受戒要求严密的特点:
(1)供养六方亲属。所谓“六方亲属”,是指父母、师长、妻子、善知识、沙门婆罗门、奴婢等,他们都代表着相应的方向接受受戒者的供养。如经文中说“善男子,在家菩萨若欲受持优婆塞戒,先当次第供养六方: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并对各方的供养方法都有具体的规定:“言东方者,即是父母。若有人能供养父母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房舍、财宝,恭敬礼拜,赞叹尊重,是人则能供养东方”;“言南方者,即是师长。若有人能供养师长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尊重赞叹,恭敬礼拜,早起晚卧,受行善,是人则能供养南方”;“言西方者,即是妻子。若有人能供给妻子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璎珞服饰严身之具,是人则是供养西方”;“言北方者,即善知识。若有人能供施善友,任力与之。恭敬软言,礼拜赞叹。是人则能供养北方”;“言上方者,即是沙门婆罗门等。若有供养沙门、婆罗门衣服、饮食、房舍、卧具、病痛医药,怖时能救,馑世施食,闻恶能遮。礼拜恭敬,尊重赞叹。是人则能供养上方。”“言下方者,即是奴婢。若有人能供给奴婢衣服、饮食、病瘦医药,不骂不打,是人则能供给下方”。最后总结说“若有供养是六方者,是人则得增长财命,能得受持优婆塞戒”。
(2)征求各方同意。受戒者在供养了六方亲属之后,再来征求各方亲属的同意,如经中说“若人欲受优婆塞戒,增长财命。先当咨启所生父母,父母若听,次报妻子、奴婢、僮仆,此辈若听,次白国主”。当然这里的“国主”应该代表的是政府部门,也就是要取得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同意。
(3)问明受戒遮难。受戒者在取得各方面的同意之后,再到出家菩萨那里,接受“出家发菩提心者”(教授法师)的受戒问难,必须如实回答:“便往其所头面作礼软言问讯,作如是言:“大德,我是丈夫具男子身,欲受菩萨优婆塞戒。惟愿大德,愍怜故听受”。是时比丘应作是言:“汝之父母妻子奴婢国主听不?”若言听者,复应问言:“汝不曾负佛法僧物及他物也?”若言不负,复应问言:“汝今身中将无内外身心病也?”若言无者,复应问言:“汝不於比丘比丘尼所作非法耶?”若言不作。复应问言:“汝将不作五逆罪耶?”若言不作。复应问言:“汝将不作盗法人不?”若言不作。复应问言:“汝非二根无根人?坏八戒斋父母师病不弃去耶?将不杀发菩提心人?盗现前僧物、两舌恶口、於母姊妹作非法耶?不於大众作妄语乎?””。这里的遮难包括亲属及政府等各方听许、不负欠财物、身心无病、不污僧尼梵行、不作五逆罪、不是盗法贼人、性别正常、不曾破八戒斋及有病的父母师长、不曾杀道心人、不曾盗僧物、不曾说各种妄语、不曾与亲属作不净行等十多种,可知其严格程度。
(4)考验个人至诚。教授法师在问过遮难之后,还要进一步的考验受戒者的至诚心,“善男子,优婆塞戒极为甚难。何以故,是戒能为沙弥十戒、大比丘戒及菩萨戒,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作根本。至心受持优婆塞戒,则能获得如是等戒无量利益。若有毁破如是戒者,则於无量无边世中,处三恶道受大苦恼。汝今欲得无量利益,能至心受不?”这也是要坚定受戒者的持戒信念。
(5)讲授三皈五戒。受戒者在接受过考验后,教授法师再为他讲授三皈五戒。在授三皈后,教授法师又再申明受持优婆塞戒确实不易,复强调说“若人归依于三宝者,是人则为施诸众生无怖畏已。若人能施无怖畏者,是人则得优婆塞戒,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汝能如是施诸众生无怖畏不?”受戒者答能受之后,教授法师再授其五戒,讲授五戒时既说明犯戒的累世苦报,还强调个人的恶业给整个世界带来恶果的关系,如犯杀戒者,“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令外一切五谷、果蓏,悉皆减少,是人泱流及一天下。”这是说一个犯了杀戒的恶人,会因为他的恶业而影响外在自然界的万物生长,或者说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环境。这就进一步体现了佛法的众缘和合的道理。
(6)受持各种教诫。教授法师在讲授三皈五戒之后,再为受戒者说明各种规矩、教诫,受戒者必须一一接受。如四恶法,也就是在思想上不能因为贪、瞋恚、痴、恐怖等四种因缘而去做一些颠倒虚妄之事;又如“屠儿、淫女、酒肆、国王、旃陀罗舍(印度下贱人居住的地方)”等五个地方不能去;还有“不卖生命、不卖刀剑、不卖毒药、不得酤酒、不得压油(以生虫之命压制油类,故不应为)”等五事规定不能违;再有“不作罗网、不作兰染、不作酿皮(都是杀生伤慈之事)等三事规定不能犯;另有“樗蒲、围棋、六博,种种歌舞、技乐”等游戏之事不能作;还有“棋博、饮酒、欺诳、酤酒”等四种人不能接触;另外在任何顺逆苦乐境遇时不修善法即为“放逸”,要远离放逸之行;再在财物处置上也有要求,一是将财物分作四分:“一分应供养父母、己身、妻子、眷属,二分应作如法贩转,留余一分,藏积俟用。”二是财物不应寄存四处:“老人、远处、恶人、大(势)力(之人)”;最后是对于“乐说他过、乐说邪见、口软心恶、少作多说”这四种人要远离。总之,对于一位菩萨戒行者来说,他的世出世间的行为都要与佛法相应才好。这才能在现在以身说法,教化世俗人众;乃至于为以后的出家修行或者是受其它菩萨戒作好积累、备下资粮。
(7)接受半年察看。受戒者在理念上接受了以上教诫之后,还不具备受戒资格,也就是说下一步还要在寺院生活六个月,接受出家智者的考察。如经文中所说“应令是人满六月日,亲近、承事出家智者,智者复应至心观其身四威仪”。
(8)二十僧众羯磨。如果说受戒者通过了六个月的考察,那就要请二十位和合众僧为作受戒羯磨,也就是征询僧团的意见。如果众僧同意,出家智者或者是教授法师就要为他再次说明此戒的特点:“是戒即是一切善法根本,若有成就如是戒者,当得须陀洹果,乃至阿那含果;若破是戒,命终当堕三恶道中。”并且强调受戒的殊胜之处:“受是戒已,虽受五欲,而不能障须陀洹果至阿那含果,是故名为不可思议。”还要询问他“汝能怜愍诸众生故,受是戒不?”也就是说是为了度众生而受戒,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修行证果。
(9)再受三皈五戒。在有了受戒者的坚定回答之后,授戒法师就可以为他先授三皈五戒了。这一次受三皈五戒的发心是为了求优婆塞戒,所以他所发生的“无作戒体”也就不同了。至于五戒,也是随着受戒者的意愿而传授,有“一分(若受三皈,受持一戒)、满分(若受三皈,受持五戒)、五分(若受三皈,持二戒已,若破一戒,是名五分)、多分(若受三皈,受持三、四戒)、少分(受三皈已,若受二戒)”优婆塞的不同选择。
(10)正受优婆塞戒。在受了三皈五戒之后,就可以正式求受优婆塞戒了。对于此戒六重二十八轻的戒相,留待下文再作比较探讨。不过受持此戒的意义非凡,如世尊说,是人好象优婆塞中的“分陀利华、微妙上香、清净莲华、真实珍宝、丈夫之人”,真是殊胜之极呀!
3、重戒判罪极为严格的大乘戒。优婆塞戒的重戒极严。如杀戒规定“虽为身命,乃为蚁子,悉不应杀。”如盗戒说“虽为身命,不得偷盗,乃至一钱。”对于这二条戒的判罪标准,蕅益大师说:“若但受三皈,或受盗等一分二分戒者,宜依《五戒相经》结判轻重。若正受此一分杀戒或兼余分或受满分者;则以此经结判也。”由此可见,如果受了五戒中的杀、盗二戒,就要按经中所说的标准,“杀蚁子、偷一钱”也犯重戒失去戒体不…
《《梵网经》菩萨戒与《优婆塞戒经》大乘戒比较(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