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習禅與心理健康(達義法師)

  佛教習禅與心理健康

  達義法師

  于2008年5月25日加拿大佛教教育基金會與多倫多大學合辦「佛教習禅與心理健康」的座談會。主辦單位邀請了多倫多大學佛學課程教授 Juhn Ahn 教授、多倫多大學精神科 Tony Toneatto 教授以及一位社工 Kate Kitchen 女士和我,來爲大家講解「佛教習禅與心理健康」。

  我聽完了這叁位講者的講座後,感到非常之高興,因爲他們對習禅的妙用和重要性都講得非常的精湛,因爲他們是分別從叁個不同的角度來講解禅的要義:

  第一位講者是佛學教授,作爲一個學者來探討禅,講述內容,包括把「理論和實踐」相接合在一起來表達禅的重要性;

  第二位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佛教的禅修與心理學兩者之間,有那一些是不一樣和有那一些是相同的;

  第叁位是當社工的,從她的工作經驗以及個案紀錄,有很多人通過打坐,得到禅的妙用體驗後所說出來的感言。

  所以我覺得從以上叁個不同的角度來探討禅,是非常之有意義和對我們有很大的啓發。透過這個講座,令人不會感到禅只是空洞洞,一種很抽象的東西,而讓我們領悟到真真正正的禅是無相的,是不能用語言、文字或概念來表達它的妙用,但在實質上,在禅的裏面卻包涵了無量無邊的妙用。

  有些人會誤解禅是好像古懂一樣舊式過時的東西,所以現在我想把我個人的禅修感悟和體驗與大家分享、同時也會綜合今天早上叁位英語講者所提及禅的理論與實踐、重要性以及禅的妙用與大家共同來探討,目的是希望大家對禅有一個新的認識。

  是什麼新的認識呢?那就是要我們體悟到,習禅是超越時間、空間或宗教信仰的範疇,古今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平等地分享禅的妙用。禅,無論是在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代或是現在;以及無論我們是住在什麼地方,是在印度、加拿大、美國或者是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是信佛也好,不信佛也好;禅是平等的對待任何族裔的人,對每一個人都十分之受用,就好像天降下來的雨水一樣,大地上不論是大樹、小草和一切各種各類的植物,都有著同等的機會去吸收到雨水的滋潤。

  既然禅有著這麼殊勝的妙用,因此今天我想與大家共同來探討一下,佛教禅修跟我們的心理健康有著什麼的關系?因爲身體是可以直接影響到我們心理的健康,在深入探討這個主題之前,讓我們首先了解身心健康是指那一方面的呢?

  以佛教的觀點來說,身心健康包括了我們的身體、官感對人事物的認知和情感叁方面。如果能夠對這叁方面有著透澈的理解,當身體和心靈都處于健康狀態的話,我們自然會獲得一個解脫的自在人生。

  對身體健康的般若觀照

  第一點,首先,我們應該對身體要有正碓的認識,身體生了病自然心裏會感覺到痛苦,因此身體的痛苦與心靈的痛苦是息息相關的。透過佛教的禅修,引導我們如何去修習禅定的工夫,啓發我們的般若觀照。

  什麼是般若觀照?

  般若觀照就是我們對每一個起心動念,每做一件事情都要有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的覺知,去清晰洞見宇宙萬有的真實狀態。佛教相信果是由因生的,所謂因緣所生法,無一法不是因緣所産生的,凡事必有前因和後果;所以,當身體生病時,我們是應該要去認清楚生病的根源,以便尋求解決對治的方法。因此,每當我們身體患病時,我們務必要追尋病的根源,舉個例子來說,比方染上感冒病的苦果,是因爲時冷時熱的天氣變化的因而導致,若我們稍一不留神注意加減衣服的調節,便會很容易著涼以致染上感冒病了。

  其次是常令我們關注現代繁多的奇難雜症、癌症等,推究一般導致這些奇難雜症的因由,是由于我們居住在這個地球的整個環境裏,染汙的情況非常嚴重。造成環境染汙大大小小的實例真是不勝枚舉,例如在繁忙都市中的汽車或是冷氣機所發出的廢氣,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我們身體的健康;又農夫用殺蟲農藥的噴射或不是用天然的肥料而改用化學肥田料去加速農作物的生長,五殼或蔬菜生果在這種植生長過程當中,往往會同時産生對身體健康有害的元素。

  再者,根據科學家研究發現肉類食物中也含有許多毒素的成份。爲什麼呢?當動物,像牛、羊、豬等被屠宰時,因爲牠們不甘心情願意死去,在恐懼和憤怒的情況下,血液內便會産生某些毒素,人們吃進了這些含有毒素存在的肉類食物後,會直接或間接影響身體的健康,以致累積成疾,百病叢生。

  再者,現代科學家更發現當媽媽正在喂母乳給嬰兒的時候,千萬不要生氣,否則母親在生氣的同時,母乳中也會有毒素存在,對幼兒的健康不利。

  由此可見,人的情緒是會直接影響到身體的健康,亦可以說,任何一種病的生起根源,都有著它的前因和後果。

  俗語有雲:「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修行人當進食時,若能依循佛教習禅所獲得的般若觀照,從靜坐中醒覺到不要因貪圖口感的享受,除了要有智慧去選擇不太油膩或太過鹹的食物外,時常要保持頭腦清淨,持不殺生戒及吃素;以佛教的觀點來看,吃素可算是保持身心健康的最佳方法了。

  禅就是一種智慧

  有些人會問,禅究竟是什麼東西?禅是什麼?

  禅是一種智慧、也是別有意境的生活藝術、更是待人接物的一種圓融無礙態度。

  習禅有助修行者時時攝心不起妄念,不爲五欲塵勞所轉;當六根對六塵,六識全斷,放下外在萬緣,達到心行處滅的境界時,心則不移于物。所以,佛教的習禅是長養般若觀照洞察的定力,這種自我醒覺的智慧能夠讓我們心平氣和地觀照一切事物的成住壞空、人我的是非、物欲的誘惑、名利的得失等令人煩燥的迷惘。禅心即是常住真心,真如心有隨緣不變的意思;這種隨緣「不變應萬變」的禅心,卻是現代世人身處在繁忙社會裏的最好生活態度。

  般若人生就是禅

  禅的本質就是般若觀照的生活實現,當我們真真正正能夠明白到禅的妙用時,任他外在境界萬千,若能把禅裏的智能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任運自如,就不難會發現到,禅並不是屬于那一樣的東西,其實,人間處處都有禅機可以發現,不分僧俗以及男女老幼,人人都可以隨時隨地共享禅的無上妙味,使灑脫自在的人生,活在常樂我淨的領域裏。

  據有一則禅門公案記載:

  有源律師曾請教大珠慧海禅師說:「請問禅師習禅有沒有秘密用功的法門呢?」

  大珠慧海禅師回答說:「當然有啊!每個人都有自已的密行。」

  律師問:「請教禅師是怎麼樣秘密用功的呢?」

  禅師說:「饑餓的時候便吃飯、困倦的時候便睡覺。」

  律師不甚解便問:「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是要吃飯睡覺,那麼一般人的吃飯睡覺跟您的密行是否相同呢?」

  禅師答道:「不同!不同!一般人吃飯時,習慣百般挑剔,揀飲擇食,遇到喜歡吃的,便貪吃要多;不合心意的,就起瞋恨心,嫌棄不肯吃飽。又在當該睡覺時不願意去睡,胡思亂想,百般計較。」

  雖然吃飯、睡覺是這麼平凡的日常生活事情,可是有的人常常食而不知其味、睡而心中不安定,煩惱纏結。普遍現代人的生活,一般以追求感官的享受或刺激爲快樂的泉源,究竟有多少人可以舒舒服服地吃飯和安安樂樂地睡覺呢?

  但是,佛教參禅打坐修行人的心常處在清明自在、安祥和諧的境界中,當睡覺時便很安祥地睡覺、吃飯時便好好的用餐;凡事都很發心認真地去做,頭腦清醒地活用觀照禅心,這是最佳實踐禅的平淡安逸的生活,當下就擁有健康的身心了。

  所以在佛門功課中教我們修禅習定,唯有在修行到一定的禅定工夫之時,從而啓發般若觀照。如果有了禅般若觀照的話,我們一切動作和思維,如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對于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的每一個起心動念,對事物都能有著清清楚楚的覺察,止息相續不斷的種種意識分別,洞悉一切事物的真相,不被外境來幹撓內心。

  爲什麼禅的般若觀照能令我們洞察萬事萬物呢

  這是因爲透過認清事物的假相,般若智慧能啓發我們認識到人、事、物的本質 ( 或稱爲本來面目 )是什麼?這個本來面目在佛教的名相稱爲「諸法實相」,什麼叫做「諸法實相」呢?

  「諸法實相」的要義就是雖然宇宙萬有的體、相、用,以表面上看來,都各有著不一樣的千差萬別,但是若有禅的思想,有禅的體驗的話,便會感悟到世間上一切山河大地、四生九有以及錯綜複雜事物的表面假相,雖然不一樣,但在它們的實質上都有著一個「共同性」;以佛教的觀點來說,萬類萬有的共同性就是「空」,爲什麼人、事、物的生滅、因緣、果報的共同特性是「空」的呢?

  真空妙有的特性

  佛經有雲:「法不孤起,仗境方生」。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今天「佛教習禅與心理健康」這個座談會,是在多倫多大學 William Doo Auditorium講堂內舉行,就是因爲有舉辦座談會的贊助機構、有講者、有聽衆;以及更有椅子、音響、計算機、熒光幕和講堂場地等等環境設備的因緣條件配合,這個座談會才能舉行;但是如果缺乏了以上各種因緣條件,這個座談會肯定是沒辦法圓滿的成就了,由此足以說明了「真空不離妙有、妙有不離真空」的道理!

  再者,身體的誕生也是如此;比方一般人平均的壽命可以活到七、八十歲以上,但在七、八十歲父母未生育之前,究竟這個人是在那裏,這個人又是從何處而來的呢?在父母未生育之前,根本沒有這個人的存在;佛法告訴我們,人類之所以有出生的因緣,是因爲有父精母血和佛教講的中陰身配合投胎出生者的業力和願力的因緣條件成熟時,才能誕生爲一個人。

  所以,禅觀是一種般若觀照,讓我們認清世間所有一切法的真相是「空」的,而不會被外在的假相…

《佛教習禅與心理健康(達義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