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习禅与心理健康(达义法师)

  佛教习禅与心理健康

  达义法师

  于2008年5月25日加拿大佛教教育基金会与多伦多大学合办「佛教习禅与心理健康」的座谈会。主办单位邀请了多伦多大学佛学课程教授 Juhn Ahn 教授、多伦多大学精神科 Tony Toneatto 教授以及一位社工 Kate Kitchen 女士和我,来为大家讲解「佛教习禅与心理健康」。

  我听完了这三位讲者的讲座后,感到非常之高兴,因为他们对习禅的妙用和重要性都讲得非常的精湛,因为他们是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讲解禅的要义:

  第一位讲者是佛学教授,作为一个学者来探讨禅,讲述内容,包括把「理论和实践」相接合在一起来表达禅的重要性;

  第二位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佛教的禅修与心理学两者之间,有那一些是不一样和有那一些是相同的;

  第三位是当社工的,从她的工作经验以及个案纪录,有很多人通过打坐,得到禅的妙用体验后所说出来的感言。

  所以我觉得从以上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禅,是非常之有意义和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透过这个讲座,令人不会感到禅只是空洞洞,一种很抽象的东西,而让我们领悟到真真正正的禅是无相的,是不能用语言、文字或概念来表达它的妙用,但在实质上,在禅的里面却包涵了无量无边的妙用。

  有些人会误解禅是好像古懂一样旧式过时的东西,所以现在我想把我个人的禅修感悟和体验与大家分享、同时也会综合今天早上三位英语讲者所提及禅的理论与实践、重要性以及禅的妙用与大家共同来探讨,目的是希望大家对禅有一个新的认识。

  是什么新的认识呢?那就是要我们体悟到,习禅是超越时间、空间或宗教信仰的范畴,古今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平等地分享禅的妙用。禅,无论是在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代或是现在;以及无论我们是住在什么地方,是在印度、加拿大、美国或者是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是信佛也好,不信佛也好;禅是平等的对待任何族裔的人,对每一个人都十分之受用,就好像天降下来的雨水一样,大地上不论是大树、小草和一切各种各类的植物,都有着同等的机会去吸收到雨水的滋润。

  既然禅有着这么殊胜的妙用,因此今天我想与大家共同来探讨一下,佛教禅修跟我们的心理健康有着什么的关系?因为身体是可以直接影响到我们心理的健康,在深入探讨这个主题之前,让我们首先了解身心健康是指那一方面的呢?

  以佛教的观点来说,身心健康包括了我们的身体、官感对人事物的认知和情感三方面。如果能够对这三方面有着透澈的理解,当身体和心灵都处于健康状态的话,我们自然会获得一个解脱的自在人生。

  对身体健康的般若观照

  第一点,首先,我们应该对身体要有正碓的认识,身体生了病自然心里会感觉到痛苦,因此身体的痛苦与心灵的痛苦是息息相关的。透过佛教的禅修,引导我们如何去修习禅定的工夫,启发我们的般若观照。

  什么是般若观照?

  般若观照就是我们对每一个起心动念,每做一件事情都要有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的觉知,去清晰洞见宇宙万有的真实状态。佛教相信果是由因生的,所谓因缘所生法,无一法不是因缘所产生的,凡事必有前因和后果;所以,当身体生病时,我们是应该要去认清楚生病的根源,以便寻求解决对治的方法。因此,每当我们身体患病时,我们务必要追寻病的根源,举个例子来说,比方染上感冒病的苦果,是因为时冷时热的天气变化的因而导致,若我们稍一不留神注意加减衣服的调节,便会很容易着凉以致染上感冒病了。

  其次是常令我们关注现代繁多的奇难杂症、癌症等,推究一般导致这些奇难杂症的因由,是由于我们居住在这个地球的整个环境里,染污的情况非常严重。造成环境染污大大小小的实例真是不胜枚举,例如在繁忙都市中的汽车或是冷气机所发出的废气,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我们身体的健康;又农夫用杀虫农药的喷射或不是用天然的肥料而改用化学肥田料去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五壳或蔬菜生果在这种植生长过程当中,往往会同时产生对身体健康有害的元素。

  再者,根据科学家研究发现肉类食物中也含有许多毒素的成份。为什么呢?当动物,像牛、羊、猪等被屠宰时,因为牠们不甘心情愿意死去,在恐惧和愤怒的情况下,血液内便会产生某些毒素,人们吃进了这些含有毒素存在的肉类食物后,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身体的健康,以致累积成疾,百病丛生。

  再者,现代科学家更发现当妈妈正在喂母乳给婴儿的时候,千万不要生气,否则母亲在生气的同时,母乳中也会有毒素存在,对幼儿的健康不利。

  由此可见,人的情绪是会直接影响到身体的健康,亦可以说,任何一种病的生起根源,都有着它的前因和后果。

  俗语有云:「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修行人当进食时,若能依循佛教习禅所获得的般若观照,从静坐中醒觉到不要因贪图口感的享受,除了要有智慧去选择不太油腻或太过咸的食物外,时常要保持头脑清净,持不杀生戒及吃素;以佛教的观点来看,吃素可算是保持身心健康的最佳方法了。

  禅就是一种智慧

  有些人会问,禅究竟是什么东西?禅是什么?

  禅是一种智慧、也是别有意境的生活艺术、更是待人接物的一种圆融无碍态度。

  习禅有助修行者时时摄心不起妄念,不为五欲尘劳所转;当六根对六尘,六识全断,放下外在万缘,达到心行处灭的境界时,心则不移于物。所以,佛教的习禅是长养般若观照洞察的定力,这种自我醒觉的智慧能够让我们心平气和地观照一切事物的成住坏空、人我的是非、物欲的诱惑、名利的得失等令人烦燥的迷惘。禅心即是常住真心,真如心有随缘不变的意思;这种随缘「不变应万变」的禅心,却是现代世人身处在繁忙社会里的最好生活态度。

  般若人生就是禅

  禅的本质就是般若观照的生活实现,当我们真真正正能够明白到禅的妙用时,任他外在境界万千,若能把禅里的智能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任运自如,就不难会发现到,禅并不是属于那一样的东西,其实,人间处处都有禅机可以发现,不分僧俗以及男女老幼,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共享禅的无上妙味,使洒脱自在的人生,活在常乐我净的领域里。

  据有一则禅门公案记载:

  有源律师曾请教大珠慧海禅师说:「请问禅师习禅有没有秘密用功的法门呢?」

  大珠慧海禅师回答说:「当然有啊!每个人都有自已的密行。」

  律师问:「请教禅师是怎么样秘密用功的呢?」

  禅师说:「饥饿的时候便吃饭、困倦的时候便睡觉。」

  律师不甚解便问:「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要吃饭睡觉,那么一般人的吃饭睡觉跟您的密行是否相同呢?」

  禅师答道:「不同!不同!一般人吃饭时,习惯百般挑剔,拣饮择食,遇到喜欢吃的,便贪吃要多;不合心意的,就起瞋恨心,嫌弃不肯吃饱。又在当该睡觉时不愿意去睡,胡思乱想,百般计较。」

  虽然吃饭、睡觉是这么平凡的日常生活事情,可是有的人常常食而不知其味、睡而心中不安定,烦恼缠结。普遍现代人的生活,一般以追求感官的享受或刺激为快乐的泉源,究竟有多少人可以舒舒服服地吃饭和安安乐乐地睡觉呢?

  但是,佛教参禅打坐修行人的心常处在清明自在、安祥和谐的境界中,当睡觉时便很安祥地睡觉、吃饭时便好好的用餐;凡事都很发心认真地去做,头脑清醒地活用观照禅心,这是最佳实践禅的平淡安逸的生活,当下就拥有健康的身心了。

  所以在佛门功课中教我们修禅习定,唯有在修行到一定的禅定工夫之时,从而启发般若观照。如果有了禅般若观照的话,我们一切动作和思维,如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对于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对事物都能有着清清楚楚的觉察,止息相续不断的种种意识分别,洞悉一切事物的真相,不被外境来干挠内心。

  为什么禅的般若观照能令我们洞察万事万物呢

  这是因为透过认清事物的假相,般若智慧能启发我们认识到人、事、物的本质 ( 或称为本来面目 )是什么?这个本来面目在佛教的名相称为「诸法实相」,什么叫做「诸法实相」呢?

  「诸法实相」的要义就是虽然宇宙万有的体、相、用,以表面上看来,都各有着不一样的千差万别,但是若有禅的思想,有禅的体验的话,便会感悟到世间上一切山河大地、四生九有以及错综复杂事物的表面假相,虽然不一样,但在它们的实质上都有着一个「共同性」;以佛教的观点来说,万类万有的共同性就是「空」,为什么人、事、物的生灭、因缘、果报的共同特性是「空」的呢?

  真空妙有的特性

  佛经有云:「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今天「佛教习禅与心理健康」这个座谈会,是在多伦多大学 William Doo Auditorium讲堂内举行,就是因为有举办座谈会的赞助机构、有讲者、有听众;以及更有椅子、音响、计算机、荧光幕和讲堂场地等等环境设备的因缘条件配合,这个座谈会才能举行;但是如果缺乏了以上各种因缘条件,这个座谈会肯定是没办法圆满的成就了,由此足以说明了「真空不离妙有、妙有不离真空」的道理!

  再者,身体的诞生也是如此;比方一般人平均的寿命可以活到七、八十岁以上,但在七、八十岁父母未生育之前,究竟这个人是在那里,这个人又是从何处而来的呢?在父母未生育之前,根本没有这个人的存在;佛法告诉我们,人类之所以有出生的因缘,是因为有父精母血和佛教讲的中阴身配合投胎出生者的业力和愿力的因缘条件成熟时,才能诞生为一个人。

  所以,禅观是一种般若观照,让我们认清世间所有一切法的真相是「空」的,而不会被外在的假相…

《佛教习禅与心理健康(达义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