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习禅与心理健康(达义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来迷惑和欺骗;佛教修行最高的境界是体悟到万事万物的「真空妙有」的实相,禅心里面有着无穷的妙用在里边,我们通过习禅而能对宇宙间的人、事、物有智慧的观照能力,以达到大自在,大解脱的境界。

  佛教称人为有情众生,在人生的旅程当中,也时刻依情爱而生活;古人有云:「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净,不生极乐」,所以我们的生活与感情是离不开的。

  人生是有着许多情爱的因缘,在生命中除了有父母、眷属、子女、兄弟、姊妹的亲情;朋友同侪之间的友情外;更有同胞情、国家爱;甚至对喜爱的花卉树木、心爱的宠物、或者有不少人对收藏珍品都有着一份浓厚的感情。

  毫无疑问,人是感情的动物,普遍人的心态总是喜欢获得别人的同情,也渴望被人尊重和敬爱。但一般人如果在感情生活上,遇到有关「爱的对象、爱的观念、以及爱的方法」选择处理得不适当,往往因而会产生了许多负面的严重问题。由于这些因缘,在世俗人生当中,常会花了不少的时间去为情感的烦恼而痛苦!以致不能休、不能眠、不能吃,浮沉在苦海里,不能逃脱,情绪波动困扰,使得身心不健康,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的情感问题呢?

  习禅对治人生问题的方法,是根据每一个人的烦恼不同,所以对治的方法也不一样,在修持过程当中,要修戒、修定、修慧,才能自利利他,悲智双运。佛教习禅能够平衡身心的发展,达到身心健康的最佳效果,让我们获得一个解脱自在的生活。

  烦恼产生的根源

  为什么情感问题常是产生烦恼的根源呢?

  以佛教的观点来看,生活上的情与爱,从坏的方面来看,凡是自私自利或属于占有执着的爱,就是烦恼痛苦的根源。

  举个例子来说,有些人感情太丰富,往往因为太热情,感情不专一,由于滥用感情,朝三暮四,没有定力来控制自己的感情,也是招致痛苦的根源。譬如假设您是一位与好朋友正在谈恋爱的青年人,偶然遇上了一位令您更喜欢的异性,便动起爱慕的念头,刻意想进一步的追求,发展男女的爱情,本来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这份感情只是单方面太爱对方的执着,有了这个执着的话,便会重视对方的反应,虽然您是很爱他,但他并不爱您,反而表示不喜欢您,令您难堪,悲痛欲绝,感情太浓或是选择爱的对象不当时,定会自招苦恼。

  相反地,如果我们是一个感情淡薄、对人冷冰冰的,而又是很自私的人,好像常表示不在乎别人,对周遭每一个人都觉得很讨厌。对需要帮助或需要关怀的人,表示莫不关心,也不愿意随缘伸出同情之手,去关心遇困境的人;更谈不上乐善好施,响应支持慈善公益了。这样心胸狭窄而又没有善缘的人生,定会不快乐而感到非常之孤独寂寞。

  降伏烦恼的对治方法

  佛教把心中的烦恼形容为热恼,热恼的意思是心里有困扰想不开,然后火气很大,就好像关闭在一个很热的密室里,很不舒服、有透不过气的感觉。

  禅在我们的人生中起了一个调和作用,如果通过修禅习定的话,般若观照生起了的时候,对人、事、物的看法便不同了。您本来很讨厌这个人,但当下您的心与佛心无异,有慈悲心去怜惜本来令您讨厌的人,他虽然有多坏,但认同他也有佛性,他又是我的丈夫(太太、亲人、朋友…);若我不同情他,爱护他,谁来照顾他呢?就在这一念之间的醒觉,那么您的烦恼便烟消云散,心开意解了,这就是习禅观照的对治良方。

  修「不净观」对治贪欲:

  当在打坐时,心不断地在打妄想,思量如何在两个心爱的人当中,选择那一个时,修「不净观」对治贪欲。在习禅时,头脑保持清醒,如果您挑选的爱人是个英俊男仕,您便去观想他在30年、50年或80年后,慢慢的老化,开始生病,然后死亡,过了若干年后,变成白骨一堆;在您观想尸体的腐烂过程当中,而生起一种害怕和厌恶的心情,这是对治男女贪欲而引起烦恼的方法。

  修「慈悲观」对治瞋恚:

  有时候在打坐时,当那个最讨厌的人老是跑在您面前出现,令您心情烦躁,这个时候,您要修「慈悲观」,对那个讨厌的人要有慈悲心,凡事不与他计较;心量要广大去容纳他;当他需要帮助时,我便助他一臂之力。一念之间的转变,心便当下的会慢慢地柔软下来,便接受他,不再成为是自己讨厌的人了。

  般若智慧能净化凡情

  如果我们常常习禅,般若观照的工夫,能够帮助我们平衡处理感情上的偏差,我们才不致于走上两个的极端,因为感情太偏重或者感情太冷淡的任何一个极端都是不如法,佛陀的教诲取之于「中道」,以「中道」的般若智慧来净化我们的感情,这样,对感情既不执着,并且在用情的深浅程度方面,更要随缘作取舍。

  由此可见,世间上的忧悲苦恼,大多数是因为由于人际关系交往的不协调;因此,凡事都要应用合乎佛教「中道」法则的理念去处世,是非常之重要的;但实践「中道」是需要有真真正正的般若智慧,唯有透过禅定的修习,在观照当中觉悟到人、我、物之间是彼此相依相辅、互利互生;同时感悟到缘起性空的宇宙人生真理,以及人我微妙关系更是众缘和合的成果,在这清明宁静的当下,般若智慧才能启迪出来;这个时候,便能从自私自利的小我观念中解脱出来,以无我的精神去关心一切人、爱护一切物,如同爱护自己一样。

  以慈悲喜舍的精神来升华感情

  为什么我们要无条件地去关怀别人,去帮助自己不认识的人呢?

  佛教一向提倡发扬「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以及「人溺已溺,人饥己饥」的慈悲博爱精神,慈悲是无偏无私的对他人关怀和拔苦予乐。佛教认为世上无论是善人或者是恶人,因为人人皆有佛性,所以每人都本具有一颗善良的心、同情心。对有困难的人都给予以关怀与帮助。就像近期中国四川大地震,伤亡惨重,很多人无家可归,在多伦多不论是中国侨胞或本土各族裔社会人仕,都大力支持捐款赈灾,大悲心起,爱心无国界,真是令人非常感动。 南无阿弥陀佛!功德无量!

  多伦多大学佛学课程教授 Juhn Ahn 教授,在今天早上的「佛教习禅与心理健康」座谈会中讲及苦、集、灭、道四圣谛。谛就是真理的意思,我们凡夫如果能够了解痛苦的根源和摆脱痛苦的方法,便可以转凡成圣、转迷成悟,有个离苦得乐的人生。

  四圣谛的第一谛是苦谛;苦是现在的果报,相信在每一个人的生命旅途中,多多少少都有痛苦的经历,那可能是疾病的身苦,或者是对事情的处理得不当,比如说错话、做错事等都会惹来人、事、物之间的关系不协调;以及内心的贪、瞋、痴、慢、疑;以及愤怒、妒忌、忧怖等无明习气而造成的心苦。

  放下与生俱来我执、我见的习气

  一般人与生俱来的习气,都有一个 Big Ego ( 大自我 ) ,凡事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永远是错的;做事的方法一定要别人全部按照自已的方法去做,稍有一些差异,便会不高兴,心生烦恼,这也是受痛苦的根源。

  由于我执、我见而引起苦恼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有关父母对处理教育子女的问题,也要看得开。有些父母自有一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规范方针,希望子女一定要按照他们所设定的教育和生活模式而行;但现代青年人却另有他们一套的理想,孩子们跟他们的同侪一起的生活方式,往往跟父母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现今为人父母的,不要过份执着自己的成见,假如太执着的话,会自寻苦恼;应该在适当的时候,要学会「随缘」,让子女有一些自已选择的空间。「随缘」在佛教里是一个专有名词,「随缘」就是当您改变不了别人的时候,最好就是改变你自己。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常会遇到有好多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假如希望事事都要如意的话,那简直是没有可能的事。但在这个不可能的情况之下,我们要怎样做呢?过往先贤,高僧大德教导我们要想得开,放得下,该放下时,便立即放下,要做到提放自如,这便是亲子融和最有效的方法。

  修禅即是修心

  「万法唯心」,佛教认为世俗人痛苦烦恼的问题,一切皆由心造,如果只有形相上坐禅,而不去专心观照,是没有受用的,因为错综复杂的万事万物,是需要我们用一念凊净心去觉察、去自我观照;我们可以借着打坐来净化身心,然后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般若智慧才能够显现出来。每当遇到挫折,要解决问题时,对宇宙人生便能看得透彻; 想得开,提所当提,放所当放。

  禅调和紧张的生活

  生活在繁忙的现代社会里,避免不了有很多挑战和压力;修禅,能够让紧张的生活起了调和作用,生活得更轻安洒脱。有些人形容「禅」就好像是这个讲堂内的「空调」系统一样,它能够调节室内适合起居的冷暖温度,不致于被室外之大自然气温的变化影响;正如在今天这个大热天气,因为有了冷气的调节,我们才可以很安定地坐在这里听讲,不致于被闷热的气温所逼迫而烦躁、坐不安定。

  禅的妙用亦复如是,对有些初入禅门的修行人来说,可能没有因缘立即顿悟成佛,或者是像六祖惠能大师那样的大彻大悟,当下明心见性;但在我们的生活里,如果加上一些禅味与禅机的修心养性,定会获得「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的体验,在日常行、住、坐、卧的一切时中,必能够享受到禅的安详自在,每天会活得更轻松愉快,受用无穷!

  调身、调息和调心是身心健康的要素

  修行者对禅受用的深浅,享受禅的妙味,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是视乎个人根机的深浅,并且透过顿悟或渐悟次第的修习过程,才能够亲自去体验它。禅的修行入门方法,基本上有调身、调息和调心三个调理我们身心健康的要素。一般习禅训练方法是指坐禅,但除了打坐以外,尚有行走、站立、躺卧等方式。天台止观有云:「随缘、立境皆是禅」,在上班时便专心工作,该运动时便专注在做运动上;坐禅是让我们的心念集中,心境一如,止息妄念,时刻不让第二个念头生起,心系所缘,内省观照。

  习禅观心,妙用无穷

  从「佛教习禅与心理健康」的(一)至(三)讲中,我们认识到禅的利益是可以加强身心健康、启发般若智慧、调和精神紧张、降伏无明烦恼、以及净化感情生活等等 …是现代人幸福生活的泉源,也是圣者悟道的归源。佛教始创人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进入无上甚深的禅定之中,证悟成道,禅坐是彻见诸法实相的法门。其实,禅不只是佛教专有的,生活无处不是禅,禅是平等和普遍性的,有一则佛教里流行的趣谈:

  中国的高旻寺,是著名的禅堂,每天虽然都有很多出家人在禅堂里参禅打坐,但环境保持肃然寂静。传说早上有一位卖豆腐的老居士,发心天天送豆腐来高旻寺。纠察师父被他的发心感动,便邀请他一起打坐。他便问师父打坐究竟有什么好处?师父回答他说要亲自打坐来体验。卖豆腐的人进入禅堂之后,放下世间一切尘劳杂念,也像其它的修行人,专心一意地打坐。过了一支香在小休的时候,他如获至宝,满心欢喜地对纠察师父说:「打坐真好!刚才我想起几十年前,老李欠我的三块豆腐钱,还没有还给我,在静坐中,终于让我想起来啦!」这位卖豆腐的人只静坐了这么短暂的时间,就收到如此的妙用,感到如此高兴,静坐中的他澄清思虑,提起清晰的记忆。何况老参修禅者,透过恒长习禅的功夫所显发出来的无穷妙用,自不待而言了。

  以上一则趣谈,只是卖豆腐老居士个人禅修的体验,只是以指指月,来说明禅的真正受用者,无不生活在社会的每一个阶层里。其实他在坐禅中打妄想,这并不是真正的禅修,真真正正的禅修是止观双修。「止」就是停止一切妄想后,就用般若智慧,一念清净心去内省「观」照。

  习禅观心,妙用无穷,我建议各位听完了这个讲座后,每天在早晚或利用白天空档的时间来习禅,多求获得亲身体验的实际利益。阿弥陀佛!

  

  

《佛教习禅与心理健康(达义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