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迷惑和欺騙;佛教修行最高的境界是體悟到萬事萬物的「真空妙有」的實相,禅心裏面有著無窮的妙用在裏邊,我們通過習禅而能對宇宙間的人、事、物有智慧的觀照能力,以達到大自在,大解脫的境界。
佛教稱人爲有情衆生,在人生的旅程當中,也時刻依情愛而生活;古人有雲:「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淨,不生極樂」,所以我們的生活與感情是離不開的。
人生是有著許多情愛的因緣,在生命中除了有父母、眷屬、子女、兄弟、姊妹的親情;朋友同侪之間的友情外;更有同胞情、國家愛;甚至對喜愛的花卉樹木、心愛的寵物、或者有不少人對收藏珍品都有著一份濃厚的感情。
毫無疑問,人是感情的動物,普遍人的心態總是喜歡獲得別人的同情,也渴望被人尊重和敬愛。但一般人如果在感情生活上,遇到有關「愛的對象、愛的觀念、以及愛的方法」選擇處理得不適當,往往因而會産生了許多負面的嚴重問題。由于這些因緣,在世俗人生當中,常會花了不少的時間去爲情感的煩惱而痛苦!以致不能休、不能眠、不能吃,浮沈在苦海裏,不能逃脫,情緒波動困擾,使得身心不健康,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處理與心理健康息息相關的情感問題呢?
習禅對治人生問題的方法,是根據每一個人的煩惱不同,所以對治的方法也不一樣,在修持過程當中,要修戒、修定、修慧,才能自利利他,悲智雙運。佛教習禅能夠平衡身心的發展,達到身心健康的最佳效果,讓我們獲得一個解脫自在的生活。
煩惱産生的根源
爲什麼情感問題常是産生煩惱的根源呢?
以佛教的觀點來看,生活上的情與愛,從壞的方面來看,凡是自私自利或屬于占有執著的愛,就是煩惱痛苦的根源。
舉個例子來說,有些人感情太豐富,往往因爲太熱情,感情不專一,由于濫用感情,朝叁暮四,沒有定力來控製自己的感情,也是招致痛苦的根源。譬如假設您是一位與好朋友正在談戀愛的青年人,偶然遇上了一位令您更喜歡的異性,便動起愛慕的念頭,刻意想進一步的追求,發展男女的愛情,本來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這份感情只是單方面太愛對方的執著,有了這個執著的話,便會重視對方的反應,雖然您是很愛他,但他並不愛您,反而表示不喜歡您,令您難堪,悲痛欲絕,感情太濃或是選擇愛的對象不當時,定會自招苦惱。
相反地,如果我們是一個感情淡薄、對人冷冰冰的,而又是很自私的人,好像常表示不在乎別人,對周遭每一個人都覺得很討厭。對需要幫助或需要關懷的人,表示莫不關心,也不願意隨緣伸出同情之手,去關心遇困境的人;更談不上樂善好施,響應支持慈善公益了。這樣心胸狹窄而又沒有善緣的人生,定會不快樂而感到非常之孤獨寂寞。
降伏煩惱的對治方法
佛教把心中的煩惱形容爲熱惱,熱惱的意思是心裏有困擾想不開,然後火氣很大,就好像關閉在一個很熱的密室裏,很不舒服、有透不過氣的感覺。
禅在我們的人生中起了一個調和作用,如果通過修禅習定的話,般若觀照生起了的時候,對人、事、物的看法便不同了。您本來很討厭這個人,但當下您的心與佛心無異,有慈悲心去憐惜本來令您討厭的人,他雖然有多壞,但認同他也有佛性,他又是我的丈夫(太太、親人、朋友…);若我不同情他,愛護他,誰來照顧他呢?就在這一念之間的醒覺,那麼您的煩惱便煙消雲散,心開意解了,這就是習禅觀照的對治良方。
修「不淨觀」對治貪欲:
當在打坐時,心不斷地在打妄想,思量如何在兩個心愛的人當中,選擇那一個時,修「不淨觀」對治貪欲。在習禅時,頭腦保持清醒,如果您挑選的愛人是個英俊男仕,您便去觀想他在30年、50年或80年後,慢慢的老化,開始生病,然後死亡,過了若幹年後,變成白骨一堆;在您觀想屍體的腐爛過程當中,而生起一種害怕和厭惡的心情,這是對治男女貪欲而引起煩惱的方法。
修「慈悲觀」對治瞋恚:
有時候在打坐時,當那個最討厭的人老是跑在您面前出現,令您心情煩躁,這個時候,您要修「慈悲觀」,對那個討厭的人要有慈悲心,凡事不與他計較;心量要廣大去容納他;當他需要幫助時,我便助他一臂之力。一念之間的轉變,心便當下的會慢慢地柔軟下來,便接受他,不再成爲是自己討厭的人了。
般若智慧能淨化凡情
如果我們常常習禅,般若觀照的工夫,能夠幫助我們平衡處理感情上的偏差,我們才不致于走上兩個的極端,因爲感情太偏重或者感情太冷淡的任何一個極端都是不如法,佛陀的教誨取之于「中道」,以「中道」的般若智慧來淨化我們的感情,這樣,對感情既不執著,並且在用情的深淺程度方面,更要隨緣作取舍。
由此可見,世間上的憂悲苦惱,大多數是因爲由于人際關系交往的不協調;因此,凡事都要應用合乎佛教「中道」法則的理念去處世,是非常之重要的;但實踐「中道」是需要有真真正正的般若智慧,唯有透過禅定的修習,在觀照當中覺悟到人、我、物之間是彼此相依相輔、互利互生;同時感悟到緣起性空的宇宙人生真理,以及人我微妙關系更是衆緣和合的成果,在這清明甯靜的當下,般若智慧才能啓迪出來;這個時候,便能從自私自利的小我觀念中解脫出來,以無我的精神去關心一切人、愛護一切物,如同愛護自己一樣。
以慈悲喜舍的精神來升華感情
爲什麼我們要無條件地去關懷別人,去幫助自己不認識的人呢?
佛教一向提倡發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以及「人溺已溺,人饑己饑」的慈悲博愛精神,慈悲是無偏無私的對他人關懷和拔苦予樂。佛教認爲世上無論是善人或者是惡人,因爲人人皆有佛性,所以每人都本具有一顆善良的心、同情心。對有困難的人都給予以關懷與幫助。就像近期中國四川大地震,傷亡慘重,很多人無家可歸,在多倫多不論是中國僑胞或本土各族裔社會人仕,都大力支持捐款赈災,大悲心起,愛心無國界,真是令人非常感動。 南無阿彌陀佛!功德無量!
多倫多大學佛學課程教授 Juhn Ahn 教授,在今天早上的「佛教習禅與心理健康」座談會中講及苦、集、滅、道四聖谛。谛就是真理的意思,我們凡夫如果能夠了解痛苦的根源和擺脫痛苦的方法,便可以轉凡成聖、轉迷成悟,有個離苦得樂的人生。
四聖谛的第一谛是苦谛;苦是現在的果報,相信在每一個人的生命旅途中,多多少少都有痛苦的經曆,那可能是疾病的身苦,或者是對事情的處理得不當,比如說錯話、做錯事等都會惹來人、事、物之間的關系不協調;以及內心的貪、瞋、癡、慢、疑;以及憤怒、妒忌、憂怖等無明習氣而造成的心苦。
放下與生俱來我執、我見的習氣
一般人與生俱來的習氣,都有一個 Big Ego ( 大自我 ) ,凡事都認爲自己是對的,別人永遠是錯的;做事的方法一定要別人全部按照自已的方法去做,稍有一些差異,便會不高興,心生煩惱,這也是受痛苦的根源。
由于我執、我見而引起苦惱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有關父母對處理教育子女的問題,也要看得開。有些父母自有一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規範方針,希望子女一定要按照他們所設定的教育和生活模式而行;但現代青年人卻另有他們一套的理想,孩子們跟他們的同侪一起的生活方式,往往跟父母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此,現今爲人父母的,不要過份執著自己的成見,假如太執著的話,會自尋苦惱;應該在適當的時候,要學會「隨緣」,讓子女有一些自已選擇的空間。「隨緣」在佛教裏是一個專有名詞,「隨緣」就是當您改變不了別人的時候,最好就是改變你自己。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常會遇到有好多不如意的事情發生,假如希望事事都要如意的話,那簡直是沒有可能的事。但在這個不可能的情況之下,我們要怎樣做呢?過往先賢,高僧大德教導我們要想得開,放得下,該放下時,便立即放下,要做到提放自如,這便是親子融和最有效的方法。
修禅即是修心
「萬法唯心」,佛教認爲世俗人痛苦煩惱的問題,一切皆由心造,如果只有形相上坐禅,而不去專心觀照,是沒有受用的,因爲錯綜複雜的萬事萬物,是需要我們用一念凊淨心去覺察、去自我觀照;我們可以借著打坐來淨化身心,然後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般若智慧才能夠顯現出來。每當遇到挫折,要解決問題時,對宇宙人生便能看得透徹; 想得開,提所當提,放所當放。
禅調和緊張的生活
生活在繁忙的現代社會裏,避免不了有很多挑戰和壓力;修禅,能夠讓緊張的生活起了調和作用,生活得更輕安灑脫。有些人形容「禅」就好像是這個講堂內的「空調」系統一樣,它能夠調節室內適合起居的冷暖溫度,不致于被室外之大自然氣溫的變化影響;正如在今天這個大熱天氣,因爲有了冷氣的調節,我們才可以很安定地坐在這裏聽講,不致于被悶熱的氣溫所逼迫而煩躁、坐不安定。
禅的妙用亦複如是,對有些初入禅門的修行人來說,可能沒有因緣立即頓悟成佛,或者是像六祖惠能大師那樣的大徹大悟,當下明心見性;但在我們的生活裏,如果加上一些禅味與禅機的修心養性,定會獲得「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的體驗,在日常行、住、坐、臥的一切時中,必能夠享受到禅的安詳自在,每天會活得更輕松愉快,受用無窮!
調身、調息和調心是身心健康的要素
修行者對禅受用的深淺,享受禅的妙味,正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是視乎個人根機的深淺,並且透過頓悟或漸悟次第的修習過程,才能夠親自去體驗它。禅的修行入門方法,基本上有調身、調息和調心叁個調理我們身心健康的要素。一般習禅訓練方法是指坐禅,但除了打坐以外,尚有行走、站立、躺臥等方式。天臺止觀有雲:「隨緣、立境皆是禅」,在上班時便專心工作,該運動時便專注在做運動上;坐禅是讓我們的心念集中,心境一如,止息妄念,時刻不讓第二個念頭生起,心系所緣,內省觀照。
習禅觀心,妙用無窮
從「佛教習禅與心理健康」的(一)至(叁)講中,我們認識到禅的利益是可以加強身心健康、啓發般若智慧、調和精神緊張、降伏無明煩惱、以及淨化感情生活等等 …是現代人幸福生活的泉源,也是聖者悟道的歸源。佛教始創人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進入無上甚深的禅定之中,證悟成道,禅坐是徹見諸法實相的法門。其實,禅不只是佛教專有的,生活無處不是禅,禅是平等和普遍性的,有一則佛教裏流行的趣談:
中國的高旻寺,是著名的禅堂,每天雖然都有很多出家人在禅堂裏參禅打坐,但環境保持肅然寂靜。傳說早上有一位賣豆腐的老居士,發心天天送豆腐來高旻寺。糾察師父被他的發心感動,便邀請他一起打坐。他便問師父打坐究竟有什麼好處?師父回答他說要親自打坐來體驗。賣豆腐的人進入禅堂之後,放下世間一切塵勞雜念,也像其它的修行人,專心一意地打坐。過了一支香在小休的時候,他如獲至寶,滿心歡喜地對糾察師父說:「打坐真好!剛才我想起幾十年前,老李欠我的叁塊豆腐錢,還沒有還給我,在靜坐中,終于讓我想起來啦!」這位賣豆腐的人只靜坐了這麼短暫的時間,就收到如此的妙用,感到如此高興,靜坐中的他澄清思慮,提起清晰的記憶。何況老參修禅者,透過恒長習禅的功夫所顯發出來的無窮妙用,自不待而言了。
以上一則趣談,只是賣豆腐老居士個人禅修的體驗,只是以指指月,來說明禅的真正受用者,無不生活在社會的每一個階層裏。其實他在坐禅中打妄想,這並不是真正的禅修,真真正正的禅修是止觀雙修。「止」就是停止一切妄想後,就用般若智慧,一念清淨心去內省「觀」照。
習禅觀心,妙用無窮,我建議各位聽完了這個講座後,每天在早晚或利用白天空檔的時間來習禅,多求獲得親身體驗的實際利益。阿彌陀佛!
《佛教習禅與心理健康(達義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