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沒有!各說各話,都不能叫人心悅誠服,這是目前這個現象。宗教不能服人,科學、哲學也不能使人信服,佛法雖然把這個道理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佛法在今天不能宏揚光大,反而被大家束諸高閣,擺在那裏供養,對于佛法是一無所知,你看看這可憐不可憐?解決這個問題,唯獨佛法,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可是今天有人知道佛法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人實在不多,雖然他口裏講著佛法怎麼好,怎麼好,究竟好在哪裏?他不曉得,他自己依舊是迷惑顛倒;對于教理不明白,不能夠依教奉行,不能離苦得樂,這就是古人所謂的說食數寶,盲修瞎練之徒。那有什麼用處呢?不但不能興教,反而將佛法敗壞了,這是我們今天學佛普遍的惡現象。
佛法不但要了解宇宙人生之所以成立與存在,更進一步的要曉得其中的關系,宇宙與人生的關系,我們自己與人的關系,自己與宇宙的關系,這樣才能夠徹底解決,所以曉得這個道理,知道這些事情,這是大智、大聖、大仁、大勇。如其不然,那是作不到的,世間哲學家只有推論,沒有定論;佛法所說的理與事,都是佛菩薩親證的境界,換一句話說,它有結論,學佛的人依照這些理論,參考這些方法,無非是求證這個境界而已。
說到修證,在基本上來說,首先要建立堅固的信心,要修廣大的願行,大經大論裏面所說的:“信爲道源功德母”,信心是第一。信什麼呢?第一個就是要信自己,如果一個人對自失去了信心,那什麼都不能成就,要信自己能證,能成佛,能夠證得無上的智能,要有這個信心。
第二個要信老師。老師是佛,今天這些理論與方法,都是釋迦牟尼佛流傳給我們的,我們對他要相信,老師決定不欺騙我們,我們對他要能夠生決定的信心,毫無懷疑。
第叁要信法。就是老師所講的這些理論與方法,換一句話說就是經典,我們要相信,所以說能夠信自己,自己是能證,老師是我們的增上緣,法是我們所證,我們要具足信心,要像佛一樣的大願,我們將佛菩薩的大願歸納起來,不外乎四弘誓願,可以說把一切諸佛菩薩從因地到果地的大願,通通都包括在其中。第一個,「衆生無邊誓願度」,我們有沒有這個悲願呢?一切衆生都在受苦受難,我們要發這個願,不但是要度自己,也要度一切衆生。度一切衆生就是度自己,因爲自他不二,起信論裏面會討論到這個大問題,在四弘誓願裏面這個是第一條,其次才是斷煩惱,斷煩惱是成就自己,是使自己證得大涅槃之因,第叁個是修學無量的法門,是成就自己大菩提之因,就是大德大悟,不學法門不能夠大徹大悟,證得了菩提涅槃這就是成佛,佛道無上誓願成,就是煩惱斷盡,法門圓滿,我們修學法門圓滿,煩惱斷盡,這就成佛了,成佛爲了什麼呢?爲了度一切衆生,可見得修學大乘的人,從因至果,無不是以度一切衆生爲第一個目標,所以這個願要是沒有,與大乘法就不相應,大乘義就是佛來給你講解,你也不會懂的,爲什麼呢?因爲你本身有障礙,那麼什麼是大乘心呢?起信論裏面說得很清楚,大乘心就是一心,也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在起信論裏面講的,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佛在觀無量壽經裏面所說的,是至誠心、深心、發願回向心,在這個儒家所講的,智仁勇叁達德,與我們菩提心實在是同樣的意思,真心、至誠心這是大智能,大智;深心是大勇;大悲心、發願回向心是大仁;佛勸我們叁心圓發。所以修道、讀書目的都是在變化氣質,修道志在超凡入聖,成一切智,我們俗話講成佛作祖,讀書志在聖賢,所以世出世間的教學,都是以慈悲濟世爲終極的目標,儒家救人是一世,佛法救人是叁世,所以最極圓滿究竟,無過于佛法,這是我應當要認識的。
在以往,臺中李老師舉辦大專佛學講座的時候,給同學們提出學佛的四個目標,告誡年輕人,第一個,我們是爲求學問,第二是爲求解脫,第叁是爲轉移風俗,轉移不良的風俗,第四個是爲弘護正法,他給我們提出這四個目標。換句話說,求學問是爲的看破,看得破是真正的學問,爲求解脫是放得下,放下是真正的解脫。轉移風俗、弘護正法這是提得起,所以看破是體,而放下是自受用,提起是以受用。這一個方向,如果我們要是不清楚,不明了,菩提道就無從下手,這是我們學佛首先要明了的,我們是在真學還是在假學?諸位了解這個道理了,你也就能夠覺悟到,佛法與我們固有文化,是一不是二。我們今天講複興中華文化,複興大乘佛學,就是指的這樁事情,世間稱這些修學成就的人,謂之聖賢,在佛法裏面稱之爲佛菩薩,只是稱謂上不同,他們所達到的境界,實在是沒有什麼不相同的。爲什麼呢?都必須于人生、宇宙,拿佛法的術語來說,就是有情世間與器世間,具足真實徹底的體認;而後心發無盡的悲願,以清淨叁業:身語意叁業之清淨。那麼怎麼樣才叫清淨呢?簡單的說,絕不爲世間名聞利養恭敬,絕不爲這個,這個叁業就清淨。以清淨叁業作十方叁世一切衆生的導師,作一切衆生的善友,平等周遍,不疲不厭普度衆生,這個是真知實學的無邊大用,諸佛菩薩古聖前賢,所垂範所留下的樣子,就是這個樣子,我們今天要學習,就要以這個典型,以這個榜樣,作爲我們修學的准則,這個是我們今天講唯識易簡,還沒有講到正文,前面我們必須要了解的一些基本的認識,也是基本的修學態度,下一次我們就可以入文了。
《《百法明門論》講解 第一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