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法明门论》讲解 第一卷▪P2

  ..续本文上一页?没有!各说各话,都不能叫人心悦诚服,这是目前这个现象。宗教不能服人,科学、哲学也不能使人信服,佛法虽然把这个道理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佛法在今天不能宏扬光大,反而被大家束诸高阁,摆在那里供养,对于佛法是一无所知,你看看这可怜不可怜?解决这个问题,唯独佛法,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可是今天有人知道佛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实在不多,虽然他口里讲着佛法怎么好,怎么好,究竟好在哪里?他不晓得,他自己依旧是迷惑颠倒;对于教理不明白,不能够依教奉行,不能离苦得乐,这就是古人所谓的说食数宝,盲修瞎练之徒。那有什么用处呢?不但不能兴教,反而将佛法败坏了,这是我们今天学佛普遍的恶现象。

  佛法不但要了解宇宙人生之所以成立与存在,更进一步的要晓得其中的关系,宇宙与人生的关系,我们自己与人的关系,自己与宇宙的关系,这样才能够彻底解决,所以晓得这个道理,知道这些事情,这是大智、大圣、大仁、大勇。如其不然,那是作不到的,世间哲学家只有推论,没有定论;佛法所说的理与事,都是佛菩萨亲证的境界,换一句话说,它有结论,学佛的人依照这些理论,参考这些方法,无非是求证这个境界而已。

  说到修证,在基本上来说,首先要建立坚固的信心,要修广大的愿行,大经大论里面所说的:“信为道源功德母”,信心是第一。信什么呢?第一个就是要信自己,如果一个人对自失去了信心,那什么都不能成就,要信自己能证,能成佛,能够证得无上的智能,要有这个信心。

  第二个要信老师。老师是佛,今天这些理论与方法,都是释迦牟尼佛流传给我们的,我们对他要相信,老师决定不欺骗我们,我们对他要能够生决定的信心,毫无怀疑。

  第三要信法。就是老师所讲的这些理论与方法,换一句话说就是经典,我们要相信,所以说能够信自己,自己是能证,老师是我们的增上缘,法是我们所证,我们要具足信心,要像佛一样的大愿,我们将佛菩萨的大愿归纳起来,不外乎四弘誓愿,可以说把一切诸佛菩萨从因地到果地的大愿,通通都包括在其中。第一个,「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有没有这个悲愿呢?一切众生都在受苦受难,我们要发这个愿,不但是要度自己,也要度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就是度自己,因为自他不二,起信论里面会讨论到这个大问题,在四弘誓愿里面这个是第一条,其次才是断烦恼,断烦恼是成就自己,是使自己证得大涅槃之因,第三个是修学无量的法门,是成就自己大菩提之因,就是大德大悟,不学法门不能够大彻大悟,证得了菩提涅槃这就是成佛,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烦恼断尽,法门圆满,我们修学法门圆满,烦恼断尽,这就成佛了,成佛为了什么呢?为了度一切众生,可见得修学大乘的人,从因至果,无不是以度一切众生为第一个目标,所以这个愿要是没有,与大乘法就不相应,大乘义就是佛来给你讲解,你也不会懂的,为什么呢?因为你本身有障碍,那么什么是大乘心呢?起信论里面说得很清楚,大乘心就是一心,也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在起信论里面讲的,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佛在观无量寿经里面所说的,是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在这个儒家所讲的,智仁勇三达德,与我们菩提心实在是同样的意思,真心、至诚心这是大智能,大智;深心是大勇;大悲心、发愿回向心是大仁;佛劝我们三心圆发。所以修道、读书目的都是在变化气质,修道志在超凡入圣,成一切智,我们俗话讲成佛作祖,读书志在圣贤,所以世出世间的教学,都是以慈悲济世为终极的目标,儒家救人是一世,佛法救人是三世,所以最极圆满究竟,无过于佛法,这是我应当要认识的。

  在以往,台中李老师举办大专佛学讲座的时候,给同学们提出学佛的四个目标,告诫年轻人,第一个,我们是为求学问,第二是为求解脱,第三是为转移风俗,转移不良的风俗,第四个是为弘护正法,他给我们提出这四个目标。换句话说,求学问是为的看破,看得破是真正的学问,为求解脱是放得下,放下是真正的解脱。转移风俗、弘护正法这是提得起,所以看破是体,而放下是自受用,提起是以受用。这一个方向,如果我们要是不清楚,不明了,菩提道就无从下手,这是我们学佛首先要明了的,我们是在真学还是在假学?诸位了解这个道理了,你也就能够觉悟到,佛法与我们固有文化,是一不是二。我们今天讲复兴中华文化,复兴大乘佛学,就是指的这桩事情,世间称这些修学成就的人,谓之圣贤,在佛法里面称之为佛菩萨,只是称谓上不同,他们所达到的境界,实在是没有什么不相同的。为什么呢?都必须于人生、宇宙,拿佛法的术语来说,就是有情世间与器世间,具足真实彻底的体认;而后心发无尽的悲愿,以清净三业:身语意三业之清净。那么怎么样才叫清净呢?简单的说,绝不为世间名闻利养恭敬,绝不为这个,这个三业就清净。以清净三业作十方三世一切众生的导师,作一切众生的善友,平等周遍,不疲不厌普度众生,这个是真知实学的无边大用,诸佛菩萨古圣前贤,所垂范所留下的样子,就是这个样子,我们今天要学习,就要以这个典型,以这个榜样,作为我们修学的准则,这个是我们今天讲唯识易简,还没有讲到正文,前面我们必须要了解的一些基本的认识,也是基本的修学态度,下一次我们就可以入文了。

  

  

  

《《百法明门论》讲解 第一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