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法明门论》讲解 第二卷

  第二卷

  我们从题目念起:『百法明门论简义』。

  这个题目是唐大圆居士订的,在大藏经里面,原本的题目是“大乘百法明门论”,原本题目是这样的,底下的人题是『天亲菩萨造』,本论是天亲菩萨造的,解释是唐大圆居士,大圆居士述。

  『题言百法明门者,谓通此百法,乃能入唯识之门也。天亲菩萨造论简要,古今解者虽多,或过深过繁,未能引起读着兴趣,今复作简义以引之。』

  这一段也可以说,唐大圆居士自己叙说他造这个简义的因缘,这个格局我们在经论注疏里面常常看到,总是第一段讲这个教起因缘。

  那么他要作批注,为什么要作批注呢?总得有个理由,这里就说明了。在上一次也曾经给诸位,略略的介绍过,学佛的目的以及“唯识”二个字的定义,前面给诸位讲过,这一门学问能够在大乘佛法成一个宗派,可见得它是有它的独特性,在大乘佛法里面,我们通常称之为唯识宗或者称它做法相宗,这二种名称是最普遍的,除这二种之外,还有三种名称是不太流行的,那就是讲的中道宗,普为一切乘教宗,应理圆实宗,都是说的这一宗,凡是一个名称,与它的内涵,一定是相应,我们称它做法相宗,是就这一宗它的特色是辨析法相,这一宗主要的经论所谓是六经十一论,法相是依解深密经法相品所建立的,法相宗这个名称从那里来的?是从解深密经法相品,解深密经在六经里面,是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可以说是唯识宗的根本经典,六经里面的根本经典,这十一论呢!瑜伽师地论是它的根本论,法相品里面它是以抉择,判断一切法的体性相状。法是指的万法,所谓是世出世间一切法,归纳成为百法,所以诸位要记住,百法就是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把它归纳起来,归纳为一百个项,每一个项目展开都是无量无边,绝不是一个很单纯的,这个是我们学唯识,学百法首先要了解的。

  “相”是讲的性相,所谓具有无量无边的性相,在唯识里面把它归纳为三性,所谓“圆成实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这个都是用归纳的方法来说,百法,每一法都具有三性,这个诸位要晓得,不能说某一法它是依他起的,依他起它就没圆成实?它就没遍计执?诸位晓得百法里面每一法具足三性,百法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归纳,换一句话说,世出世间一切法,无论那一法都具有三性,这个是我们一听一看就要觉悟,悟入这个道理了,你明了佛法的真实义,才能够见到宇宙人生的实相,诸法实相才能够见到。

  佛法讲到高水平的,给你说空有不二,性相一如,怎么一得起来呢?怎么个不二呢?你了解一一法具足三性就不二,我们今天在一切法圆融不过来,就是不晓得一一法都具足了三性,我们初学的人往往把三性分开,圆成实不是依他起,依他起不是遍计执,把它分成三个独立的,不知道每一个法里头,一而三,三而一,从圆成实上来说,万法一如,自他不二,那一法不是圆成实呢?在性宗的经论里面讲,我们见性见的是色性,这个就是属于圆成实的意思;我们用眼识见的是色尘,这个就是依他起的意思;如果生第六意识在一切色法里面,起贪瞋痴慢,这就是遍计执的意思。你把这些道理想通了,然后读一切经论你就发现这里面句句都没有矛盾的,他说空也好,说有也好,原来空即是有,有即是空,横说竖说都是正确的。如果要是不了解这个意思,我们乍听之下,免不了要生许许多多的怀疑,如果我们用现代的名词来说,称法相宗可以说就现象论上来建立的名称,要是称唯识宗呢?在本经里面讲,它是就观行上建立的,来源还是依解深密经,解深密经里面分别瑜伽品所讲,“诸识所缘。唯识所现。”是根据这个意思来建立的,称作唯识宗,由此可知,它之所以称为唯识宗呢?是就本体上建立的名称,那么它一共有五个名称,我们只介绍二个,诸位如果要细细去研究,可以参考近代一些学者,像唐大圆居士、梅光羲的相宗纲要都说得很清楚,这个宗的意思我们了解了。

  唯识的承传多少也要知道一点,唯识承传在印度可以说最初的祖师,就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出现在印度的时候,我们要是以公元来算,是公元二百七十年到三百五十年,弥勒菩萨出现在印度最初讲瑜伽师地论,弥勒传给无着;无着出现在印度,是在公元三百年到三百八十年之门,我们有这个记载,就可以知道无著菩萨住世八十岁,他传给他的弟弟天亲菩萨,他在世的时候是公元三百二十年到四百年间,世亲传给陈那,陈那是四百年到四百八十之间,再传给护法,这护法在唯识宗里面是非常著名的一位大师,因为玄奘大师译成唯识论,就是以护法的批注为主,他认为护法才是唯识宗的主流,护法出现在公元五百十年到五百六十一年,他传给戒贤,戒贤就是玄奘大师的老师,他出现在公元五百二十年,到六百四十五年,这是在印度的承传。戒贤以后可以说唯识就到中国来,他的传人就是玄奘大师,玄奘大师是公元六百年到六百六十四年,他住世寿命不算太长,玄奘大师是六十四岁过世的。玄奘大师的传人主要是窥基大师,唯识在中国建立为一个大宗,是在窥基大师的手上,通常我们称他做慈恩大师,因为他一生几乎大多数的时间,都住在慈恩寺,我们为了尊称他,不称他的名号,称他居住的寺院,称为慈恩大师,所以唯识宗也称为慈恩宗,慈恩宗的来源是那个寺院的名称,就是慈恩寺的这个宗,这是它的来源,我们都要晓得。窥基传给慧昭,慧昭传给智周,这是在中国的承传。可是这一宗到了唐朝中叶以后就衰了,一直到明朝末年,明末四大师再来提倡,虽然提倡还是没有办法把这一宗的教义给振兴起来。

  在历史上我们晓得,隋唐的时候,日本的学者到中国留学的人很多,可以说日本派了大量的留学生到中国来求学,而多数的都是来学佛的,日本人确实有他的长处,当然他的缺点也不少,他的优点实在是值得我们学习,他把中国的东西学去之后,一直到今天,还能够原原本本的保持住,这个精神是可嘉的,不但是把中国佛法传到日本,他都能够完完整整的保存下来,连生活方式都还保持在今天,日本穿的衣服叫和服,也叫吴服,那是中国的衣服,日本人原来不会作衣服,日本人住的房子,那是唐朝以前的样子,宫殿建筑这些型式,你到日本去看,就看到我们古老的中国,这些生活方式统统都保存到今天。而我们呢?古时候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完全没有了,连痕迹都找不到。我们今天读《礼记》,有许许多多地方我们简直莫明其妙。比如说我们今天宴客,入席,大家是圆桌方凳子,坐在那里,那叫入席。席在那里呢?席明明是铺在地上的嘛!你到日本去,日本人宴客那就是入席了。地下铺的榻榻米,榻榻米坐垫上那席小桌子,那就是入席。对于客人尊重的,叫重席,就是二层垫子,这是恭敬的,所以到日本那里一看,你拿中国礼记去念就是那个样子,在我们这里是看不到。如果再看看月令,那生活方式,到日本还能看到,饮食起居他统统学我们中国人的,而他能够保存到今天,日本人可是有心人。

  唯识是在那个时候是刚刚传到中国来,他们一些学者对这个大概也很欣赏,于是乎把这个经卷总是偷偷摸摸的都给运回日本去了,特别是窥基大师的著作,他们偷走了,偷走之后,在中国就失传了,诸位晓得,在唐朝那个时候,还没有印刷,连本刻的版本都没有,木刻版本到宋朝时候才有,唐朝那个时候都是写的,抄的手卷,诸位想想成唯识论,那么大的一部书,那个东西要抄一遍要多少时间,他一偷走,中国就失传了。所以中国至唐朝末叶以后,研究唯识的人看不到窥基大师的著作,主要的著作都被日本人偷去了,所以在中国就失传了。明末四大师,你们看看蕅益大师,蕅益大师是很不起的人,他有一部成唯识论的批注,叫唯识心要,那个里面因为蕅益大师没有看到窥基大师的著作,所以凭他自己的想象来解释唯识论,里面有许许多多地方解错了,这个是在所不免的,就是祖师第一手的资料,没有看到过。

  这个事情到清朝末年光绪年间的时候,杨仁山居士,那个时候,他被满清政府派到日本,在大使馆里当参事,他是个学佛的,于是在日本交结了许多佛教的朋友,在日本经典里面发现到我们中国所遗失的经典,全部都在日本,于是再从日本把它带回来,自己办了一个金陵刻经处,把这些遗失的典籍重新刻版印刷流通。所以民国初年那些学者,就比从前的人要幸运得多了,他们直接可以读到唐人的注疏,就是读到唯识第一手的资料。可是困难的问题来了,唐人的文字深,不像其它的经论,每一代都有注疏的人,比如说像《金刚经》、法华经有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代代都有人批注,对于我们初学的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如果要没有代代承传,假如说我们今天要来学《法华经》,直接读智者大师的注疏,那就困难得很,智者大师藏经里头有,不容易理解,文字太深了。我们今天学《法华经》读清朝人的注疏,就容易得多,它距离比我们近,《唯识》我们想读近代人的东西,没有了,只有直接去读唐疏,所以在佛学、在国学没有相当的修养,唐疏很难接受。

  诸位可以看看,就是《百法明门》的批注,你初学的人去读,简直跟读天书一样,看不懂,不知所云,会有这个感觉。正因为如此,唐大圆居士在地申明了,说古今的批注虽多,确实有些注得太深,有一些注得太繁琐了。太深太繁,对于初学的人都是障碍,提不起修学的兴趣,大圆居士真是大慈大悲,给我们初学的人,作了方便门,以深入浅出,来帮助我们入唯识之门,这确实是无量无边的功德。

  唯识研究,特别要注意的,就是「唯识」这两个字,唯识这个学说与唯心、唯物以及其它的一切哲学是不相同的,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到的,这个也就是佛法与世间法它不一样的地方。欧阳竟无大师他说「佛教非宗教非哲学」,你要了解唯识两个字的意思,你就晓得,佛法确确实实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为…

《《百法明门论》讲解 第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