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讲就是教科书。
刚才讲的释经论,在大论里面,譬如《大智度论》就是属于释经论。它是摩诃般若波罗密经的注解,是按照经文,一句一句,一个段落一个段落来注解。第二类就是像本论这种性质,叫宗经论。它是宗一切经义而造的论,简别不是解释某一部经,不是按照一句一句、一段一段来解释,它是完全把经文摆脱掉了,来讨论经里面的意趣,这一类的论,我们就叫它叫宗经论。《瑜伽师地论》是宗经论,本论是宗经论,我们研究的《大乘起信论》也是宗经论。宗就是宗依,就是要有依靠,它依靠什么呢?一定是依靠佛的经典来造的,不是凭空而说的。所以这个地方讲,“依圣言量而造论”,圣是指的佛,依据佛所说的话,佛所说的话怕我们后学的人不懂,再加以详细的给我们解释。
底下括弧的原文,这就是百法论里面的原文。“论曰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那么诸位在此地特别要注意到的,就是论文里面所讲的这一句话“一切法无我”,整个的百法论,就是解释这一句。所以下面这先说这是叫征释,假设的这个问答。“何等一切法”你说的一切法,是指的什么?指的那些呢?无我又是什么意思呢?那么下面百法就是解释一切法无我,所以本论前面讲百法,就是解释一切法。后面讲无我,本论末后解释人无我与法无我,说明了一切法无我。由此可知,百法论就是世尊这个一句话五个字的注解。世尊说法简单明了,诸佛要把这一句话给我们说清楚,你看看费这么多事情,要把这个事情给你说清楚。
诸位想一想,上根利智的人,一听佛说一切法无我,他就觉悟,真是大开圆解,悟入这个境界。我们俗话说“看破放下”,一听他就明白,就能够看到诸法实相。那么我们听了这一句,似懂非懂。听了好象懂,一切法无我,其实不懂。你问什么叫一切法?我们也说不出来。什么叫无我?也说不出来。所以中下根性的人,听了似懂非懂。似懂非懂,问题就相当的复杂。换一句话说,我们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受用。在前面给诸位说过,本论的宗旨,是说明万法为识。如果你要不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没有办法入大乘之门,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如果我们今天从哲学的角度上来看,百法可以说是唯识哲学的提纲。第三、百法论如果说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它是心理学的简要说明。本论的方便,这一点很重要,是在于一切法无我,说明一切唯识的道理。他的大主意,是在破我执,破法执,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如果我们不明了它的旨趣,要是再从百法里面执着,这一百条的法相,那就错了。它是破执着的,而不是叫我们增长执着。那么也许诸位要问了,既然是破执着,我们何必又要把这些法相名词记清楚呢?刚才我跟大家讲过,法相名词记清楚,便利在生活当中提起观照的功夫。没有观照,怎么能破执着呢?佛法里面常说,以文字般若,这个经论是文字般若,依这个起观照般若。可见得我们是用这个来起观照般若波罗蜜,而不是执着它,不是死记它。换一句话说,我们要活用它。活用,记不住,那你就不能活用。而唯识修观的方法,唐大圆居士说得很明白。他有一部书,在我们台湾流通的很广“唯识心□□□□”,你们去看看,他所提出来的,就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修习唯识的方法,是可取的。经论里面所说的,未免太深了,我们不晓得如何下手,看看唐大圆居士所说的那就很容易去做。
上一次我们将这一段表解,给诸位介绍过。将这个有为、有为法这个部分。是不是已经讲到这个心不相应行法?那么今天接着我们看无为法。那么“问”在佛经里面讲有五种,第一种“不解”。譬如说佛说的这一句话的意思,我们不能够理解,这是应当要问的。什么叫一切法?什么叫无我?这个要问。第二种是愚痴。佛虽然讲得很清楚,我们没听清楚。或者是我们听了,还听不懂,那么这个也要问。这两种问都是本份上的问,在教学场合当中,学生应当发问。所以学问、学问,就是要学着发问。不问,怎么能够成就你的学业呢?你看看孔老夫子教学,学生跟夫子这一问一答。夫子给我们讲解,宇宙人生的道理,学生当中听不懂的,他就发问。这有问有答,这是教学。
佛门里面,你们诸位去看一切经典,岂不都是一问一答吗?《楞严经》从头至尾就是问答,反复的辩论。一切诸论,那更不必说了,菩萨与菩萨之间的反复辩论。所以这个问不容易,凡夫他之所以不问,不问就是两种人,一种是什么呢?明了了,他不问。像孔老夫子赞叹颜回,颜回听师父讲东西,很少提出问题出来,所以表面上看到他很愚痴,可是背后师父听听他的言论,回也□□,他真听懂了。一听就懂了,他问什么?还有这根本就不懂,马马虎虎、糊里糊涂的过去了。他不懂,这就是属于愚人。所以一个是上等智慧,他不问。一个是下愚,他不问。中等程度以上的,必定是意见多多。那么这样才有进步,所以我们今年暑假,我们办一个大专讲座,我们就采取这么方式。不像以往我们这个经论,都提出来讲演,一句一句给大家讲,大家听,听也没有问题。你问这句懂不懂?今年暑假的讲座,我们讲堂专门讨论,你们要没有问题,就下课了,没问题就下课,有问题就提出来辩论。大概我们范围是两部经,一部是这个,都是讲过了,一部是《圆觉经》,另外一部是《普贤行愿品》。那么这个两部都讲过了,希望大家把这个两部经仔细去研究,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我们这个课堂就很热闹。你们同学与同学之间辩论,所以这个讲座与以往的讲座,是不相同的,不一样。对于这个同学们的学习、心得,一定有增长,一定有所增长。那么这两种问,是一定要解答,这是本份问,是应当要解答。
还有两种问,可以不必答。一种就是试验,就是考老师的,挑毛病的,找麻烦的,没有诚意。所以这试验试验,看你懂不懂。这不是尊师重道,这轻慢师长,可以不答。可答,可不答。还有一种,这随随便便问的,很轻率的问,没有恭敬心,没有诚意,随便问的,这个也可以不答。第五一种那就是经典里面常常讲的,利乐有情问,不是他不懂,他完全都懂得了,看看什么?看看在座的人,这么重要的问题没有人提出来。这是大家疏忽不晓得这个问题的重要,于是这些菩萨们代替这些众生出来发问,向佛请教,表现的至诚恭敬,做一个学问的榜样给我们看。我们在一切经里面,看到这个诸佛菩萨弟子们向佛请教问题,那都是做出榜样给我们看的,教给我们如何做学问。所以问,有这个五种。那么在经论里面,我们所看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属于利乐有情问。
那么此地“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这就提出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是依据佛所说的这一句话,“一切法无我”。那么这一句话,佛在经典里面讲得很多,这一切大小乘经典,我们几乎都能看得到。那么在这一句里面所包含的意思,此地大圆居士有一行简单的解释,我们先把它念一遍。“因世人皆执一切法有我。故不信唯识所变。今欲说明一切法皆唯识所变。故先引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以证之。”这就是本论的依据。那么这一条说明天亲菩萨造论,依据的本源,他是有根据而造论的,不是他随便说出来的。世间人确确实实是这样的,这个执着就是大病。
那么先说什么叫做“我”呢?我、就是主宰的意思,就是有一个主体。我还有一个意思,他有一个自在的意思。我们世间人误会一切法有个主体,好象自己能够支配自己,自己能够支配环境。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见解。可以说那是妄想,是执着。假如我们真正自己能做得了主的话,我想诸位一定不希望衰老,自己要能做主,我们十七、八岁很好,我们永远停在十七、八岁。可不可以呢?你要说能自己做得了主宰,那是应当可以的。做不了主,还是一天一天、一年一年衰老下去。可见得自己何尝能做得了自己的主呢?在我们这个身心里面,找不到主宰,更没有自在。所以执着一切法有我,这是很大的误会。
那么一切法,从那里来的呢?唯识所变。世间人不相信唯识所变,就是因为有执着。信唯识所变,这才能入大乘之门。那么换句话说,不信唯识所变,就不能入门。而为什么不信呢?因为有执着。那么由此可知,这个关键是在执着。破了执着,你就相信,信就入门。那么这是本论教学的目的,就在此地。其次,世尊是说法之主,一切法是世尊所说之法,而说无我,这个里头意思很深,就是说明了,说而无说。如果一切法真有我,那世尊有所说,一切法无我,说即无说。所以佛在经论里头常讲,“佛本无法可说。亦无实法予人。”这是我们学佛的人,必须要明白的,佛没有法给我们,佛也没法可说。那佛所说、所教的是什么呢?但破众生情执而已。这一种教学,与世间教学不相同。欧阳大师说佛教非宗教、非哲学,也是这个意思。因为宗教没有破情执,只有增长情执,没破。哲学也是增长情执,没有破情执。而佛法叫你破执着,换句话说,哲学与宗教都是增长人我执、法我执,都是增长我执。而佛法是反其道,破我执,破法执。因此他有根本上不相同的地方,如果我们对于这个根本不相同的地方,要是一无所知,那我们这个学佛,就不能达到佛法预期的效果。
那么第三、凡夫执着的是那些呢?凡夫虚妄执着五蕴的身心,这个东西是假的、假相,他认为是我。你们诸位仔细想想,那一个人不是执着,这个假相是我呢?就是我们自己也不例行,我们也执着这个假相是我,不晓得这个假相,之所以然,不明了假相的究竟,坚固的执着。这是一切障碍的根本,烦恼障、所知障都从这个地方起。这个外道有些很聪明,我们讲宗教,比我们一般凡夫高明一些,有一些高级的宗教,他不执着这个身心是我,他晓得这个臭皮囊,不是自己。什么是自己呢?俗话说灵魂是自己,知道这个身,是假的。到六道里面去投胎,舍身受生,有一个灵魂,那个东西是真的,他认为那…
《《百法明门论》讲解 第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