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講就是教科書。
剛才講的釋經論,在大論裏面,譬如《大智度論》就是屬于釋經論。它是摩诃般若波羅密經的注解,是按照經文,一句一句,一個段落一個段落來注解。第二類就是像本論這種性質,叫宗經論。它是宗一切經義而造的論,簡別不是解釋某一部經,不是按照一句一句、一段一段來解釋,它是完全把經文擺脫掉了,來討論經裏面的意趣,這一類的論,我們就叫它叫宗經論。《瑜伽師地論》是宗經論,本論是宗經論,我們研究的《大乘起信論》也是宗經論。宗就是宗依,就是要有依靠,它依靠什麼呢?一定是依靠佛的經典來造的,不是憑空而說的。所以這個地方講,“依聖言量而造論”,聖是指的佛,依據佛所說的話,佛所說的話怕我們後學的人不懂,再加以詳細的給我們解釋。
底下括弧的原文,這就是百法論裏面的原文。“論曰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何等一切法。雲何爲無我。”那麼諸位在此地特別要注意到的,就是論文裏面所講的這一句話“一切法無我”,整個的百法論,就是解釋這一句。所以下面這先說這是叫征釋,假設的這個問答。“何等一切法”你說的一切法,是指的什麼?指的那些呢?無我又是什麼意思呢?那麼下面百法就是解釋一切法無我,所以本論前面講百法,就是解釋一切法。後面講無我,本論末後解釋人無我與法無我,說明了一切法無我。由此可知,百法論就是世尊這個一句話五個字的注解。世尊說法簡單明了,諸佛要把這一句話給我們說清楚,你看看費這麼多事情,要把這個事情給你說清楚。
諸位想一想,上根利智的人,一聽佛說一切法無我,他就覺悟,真是大開圓解,悟入這個境界。我們俗話說“看破放下”,一聽他就明白,就能夠看到諸法實相。那麼我們聽了這一句,似懂非懂。聽了好象懂,一切法無我,其實不懂。你問什麼叫一切法?我們也說不出來。什麼叫無我?也說不出來。所以中下根性的人,聽了似懂非懂。似懂非懂,問題就相當的複雜。換一句話說,我們得不到佛法的真實受用。在前面給諸位說過,本論的宗旨,是說明萬法爲識。如果你要不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沒有辦法入大乘之門,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如果我們今天從哲學的角度上來看,百法可以說是唯識哲學的提綱。第叁、百法論如果說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可以說它是心理學的簡要說明。本論的方便,這一點很重要,是在于一切法無我,說明一切唯識的道理。他的大主意,是在破我執,破法執,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
如果我們不明了它的旨趣,要是再從百法裏面執著,這一百條的法相,那就錯了。它是破執著的,而不是叫我們增長執著。那麼也許諸位要問了,既然是破執著,我們何必又要把這些法相名詞記清楚呢?剛才我跟大家講過,法相名詞記清楚,便利在生活當中提起觀照的功夫。沒有觀照,怎麼能破執著呢?佛法裏面常說,以文字般若,這個經論是文字般若,依這個起觀照般若。可見得我們是用這個來起觀照般若波羅蜜,而不是執著它,不是死記它。換一句話說,我們要活用它。活用,記不住,那你就不能活用。而唯識修觀的方法,唐大圓居士說得很明白。他有一部書,在我們臺灣流通的很廣“唯識心□□□□”,你們去看看,他所提出來的,就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修習唯識的方法,是可取的。經論裏面所說的,未免太深了,我們不曉得如何下手,看看唐大圓居士所說的那就很容易去做。
上一次我們將這一段表解,給諸位介紹過。將這個有爲、有爲法這個部分。是不是已經講到這個心不相應行法?那麼今天接著我們看無爲法。那麼“問”在佛經裏面講有五種,第一種“不解”。譬如說佛說的這一句話的意思,我們不能夠理解,這是應當要問的。什麼叫一切法?什麼叫無我?這個要問。第二種是愚癡。佛雖然講得很清楚,我們沒聽清楚。或者是我們聽了,還聽不懂,那麼這個也要問。這兩種問都是本份上的問,在教學場合當中,學生應當發問。所以學問、學問,就是要學著發問。不問,怎麼能夠成就你的學業呢?你看看孔老夫子教學,學生跟夫子這一問一答。夫子給我們講解,宇宙人生的道理,學生當中聽不懂的,他就發問。這有問有答,這是教學。
佛門裏面,你們諸位去看一切經典,豈不都是一問一答嗎?《楞嚴經》從頭至尾就是問答,反複的辯論。一切諸論,那更不必說了,菩薩與菩薩之間的反複辯論。所以這個問不容易,凡夫他之所以不問,不問就是兩種人,一種是什麼呢?明了了,他不問。像孔老夫子贊歎顔回,顔回聽師父講東西,很少提出問題出來,所以表面上看到他很愚癡,可是背後師父聽聽他的言論,回也□□,他真聽懂了。一聽就懂了,他問什麼?還有這根本就不懂,馬馬虎虎、糊裏糊塗的過去了。他不懂,這就是屬于愚人。所以一個是上等智慧,他不問。一個是下愚,他不問。中等程度以上的,必定是意見多多。那麼這樣才有進步,所以我們今年暑假,我們辦一個大專講座,我們就采取這麼方式。不像以往我們這個經論,都提出來講演,一句一句給大家講,大家聽,聽也沒有問題。你問這句懂不懂?今年暑假的講座,我們講堂專門討論,你們要沒有問題,就下課了,沒問題就下課,有問題就提出來辯論。大概我們範圍是兩部經,一部是這個,都是講過了,一部是《圓覺經》,另外一部是《普賢行願品》。那麼這個兩部都講過了,希望大家把這個兩部經仔細去研究,提出問題。提出問題,我們這個課堂就很熱鬧。你們同學與同學之間辯論,所以這個講座與以往的講座,是不相同的,不一樣。對于這個同學們的學習、心得,一定有增長,一定有所增長。那麼這兩種問,是一定要解答,這是本份問,是應當要解答。
還有兩種問,可以不必答。一種就是試驗,就是考老師的,挑毛病的,找麻煩的,沒有誠意。所以這試驗試驗,看你懂不懂。這不是尊師重道,這輕慢師長,可以不答。可答,可不答。還有一種,這隨隨便便問的,很輕率的問,沒有恭敬心,沒有誠意,隨便問的,這個也可以不答。第五一種那就是經典裏面常常講的,利樂有情問,不是他不懂,他完全都懂得了,看看什麼?看看在座的人,這麼重要的問題沒有人提出來。這是大家疏忽不曉得這個問題的重要,于是這些菩薩們代替這些衆生出來發問,向佛請教,表現的至誠恭敬,做一個學問的榜樣給我們看。我們在一切經裏面,看到這個諸佛菩薩弟子們向佛請教問題,那都是做出榜樣給我們看的,教給我們如何做學問。所以問,有這個五種。那麼在經論裏面,我們所看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屬于利樂有情問。
那麼此地“何等一切法。雲何爲無我。”這就提出了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都是依據佛所說的這一句話,“一切法無我”。那麼這一句話,佛在經典裏面講得很多,這一切大小乘經典,我們幾乎都能看得到。那麼在這一句裏面所包含的意思,此地大圓居士有一行簡單的解釋,我們先把它念一遍。“因世人皆執一切法有我。故不信唯識所變。今欲說明一切法皆唯識所變。故先引世尊言。一切法無我以證之。”這就是本論的依據。那麼這一條說明天親菩薩造論,依據的本源,他是有根據而造論的,不是他隨便說出來的。世間人確確實實是這樣的,這個執著就是大病。
那麼先說什麼叫做“我”呢?我、就是主宰的意思,就是有一個主體。我還有一個意思,他有一個自在的意思。我們世間人誤會一切法有個主體,好象自己能夠支配自己,自己能夠支配環境。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見解。可以說那是妄想,是執著。假如我們真正自己能做得了主的話,我想諸位一定不希望衰老,自己要能做主,我們十七、八歲很好,我們永遠停在十七、八歲。可不可以呢?你要說能自己做得了主宰,那是應當可以的。做不了主,還是一天一天、一年一年衰老下去。可見得自己何嘗能做得了自己的主呢?在我們這個身心裏面,找不到主宰,更沒有自在。所以執著一切法有我,這是很大的誤會。
那麼一切法,從那裏來的呢?唯識所變。世間人不相信唯識所變,就是因爲有執著。信唯識所變,這才能入大乘之門。那麼換句話說,不信唯識所變,就不能入門。而爲什麼不信呢?因爲有執著。那麼由此可知,這個關鍵是在執著。破了執著,你就相信,信就入門。那麼這是本論教學的目的,就在此地。其次,世尊是說法之主,一切法是世尊所說之法,而說無我,這個裏頭意思很深,就是說明了,說而無說。如果一切法真有我,那世尊有所說,一切法無我,說即無說。所以佛在經論裏頭常講,“佛本無法可說。亦無實法予人。”這是我們學佛的人,必須要明白的,佛沒有法給我們,佛也沒法可說。那佛所說、所教的是什麼呢?但破衆生情執而已。這一種教學,與世間教學不相同。歐陽大師說佛教非宗教、非哲學,也是這個意思。因爲宗教沒有破情執,只有增長情執,沒破。哲學也是增長情執,沒有破情執。而佛法叫你破執著,換句話說,哲學與宗教都是增長人我執、法我執,都是增長我執。而佛法是反其道,破我執,破法執。因此他有根本上不相同的地方,如果我們對于這個根本不相同的地方,要是一無所知,那我們這個學佛,就不能達到佛法預期的效果。
那麼第叁、凡夫執著的是那些呢?凡夫虛妄執著五蘊的身心,這個東西是假的、假相,他認爲是我。你們諸位仔細想想,那一個人不是執著,這個假相是我呢?就是我們自己也不例行,我們也執著這個假相是我,不曉得這個假相,之所以然,不明了假相的究竟,堅固的執著。這是一切障礙的根本,煩惱障、所知障都從這個地方起。這個外道有些很聰明,我們講宗教,比我們一般凡夫高明一些,有一些高級的宗教,他不執著這個身心是我,他曉得這個臭皮囊,不是自己。什麼是自己呢?俗話說靈魂是自己,知道這個身,是假的。到六道裏面去投胎,舍身受生,有一個靈魂,那個東西是真的,他認爲那…
《《百法明門論》講解 第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