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法明门论》讲解 第二卷▪P2

  ..续本文上一页什么呢?因为世间法,就是以一切哲学、宗教来说它是相对的,有能有所,佛法不是相对,它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它是离开相对,但是诸位要晓得离开了相对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个才真正的离开相对,禅宗里面就直截了当运用这个方法,所以说“他心印心,不立文字”,它是直截了当,可是在教下要运用相对的方法,不用相对的方法,不能言说,可是它里面所说的内容,绝不是相对的。

  譬如佛法里面讲能所,它这个能所是一不是二。它不是对立的,能是所之能,所是能之所,能所是一它不是二,我们要体会这一层的深义,所以唯识,唯是唯独,识是叫有识,识是能变,万法是所变,纵然我们讲到所变的万法,依旧是能变的那个识,所以才经你讲一切万法,一一法都具足三性,道理就在正地,所以我们要晓得这一门学问是超越相对。换句话说,它分别,是自己分别自己,不是自己分别人,分别别人也是分别自己,为什么呢?自他不二,宇宙万有就是自己的心理现象,自己的心理现象展开来,就是宇宙万有,宇宙万有与自己心理现象是一桩事情,是一不是二,这个是唯识的深义,很难体会的,如果宇宙万有跟自己是两回事情,是对立的,这是世间的学说,所以世间哲学与宗教,永远没有办法跟佛法比,这个基本的概念它不相同,不一样。在佛法里面看,整个宇宙人生是一个,是一体,在宗教与学说里面,都把它分类,它不认为是一体的,这个是不一样的地方,所以此地“唯”是唯独,换句话说,全是识,识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能力,由于识的功能、分别的幻象,不是它的本来面目,这是讲我们整个宇宙人生,是识的分别现象,不是本来面目,如果我们对于识分别变现这些幻象彻底明了了,这个问题就没有了,为什么呢?妄不碍真,真也不碍妄,换句话说你要晓得它,你不晓得就要受它的害,你晓得,没事情、不碍事,在一切法里面还是得大自在,所以佛法所重视的,是重视在觉悟、开悟,悟就是对于一切事理的真实相,都能够彻底的明了而不迷惑。不但学唯识我们要注意到这一层,就是研究一切经典,我们也要能够掌握到这个纲领。

  通常一般习惯用的方法,学佛诸位要晓得,佛是觉,学佛就是觉悟,佛这一个字,我想你们同学们大多数都理解,这是外来语,它的含义是智能与觉悟,究竟圆满的智能、彻底的觉悟,这叫佛。学佛的目的就是在此地,所以学佛不是迷信,那么学佛第一个要求的,就是根本智,自古以来学佛,无论是那一宗那一派,那一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目的是一个,就是求根本智,为什么呢?没有根本智,诸位想想,那有后得智?像一棵树一样,它没有根没有本,怎么会长出枝叶花果呢?不可能的,所以如果舍弃了根本智,疏忽了根本智,那就不叫学佛的。根本智的修学最普通的方法,读诵经文,还要晓得善巧观照,单单熟读经文,可以得定。我们讲戒定慧,只是一味的熟读经文,可以成就戒定,如果能够在熟读里面,又能够提得起观照的功夫,那就开智能了,这个智能不是思惟分别,不是的,不须要思惟分别,一切都明了,恍然大悟,这是根本智的现前,心经里面所讲的“照见”,那个照见是根本智起作用,我们今天对一切事情要想一想才懂得,去思惟去分别,这个不是智能。为什么呢?因为你这个智能是从意识里面生的,这个不是智能,所以“般若”之所以不翻成智能两个字,是怕我们发生误会,般若是什么?般苦是根木智,六度里面的般若波罗密是根本智,再开出来,为方便波罗密、愿波罗密、力波罗密、智波罗密,那是后得智,我们把六度展开为十度、十波罗密,十波罗密后面那四种是后得智,般若波罗密是根本智,也就是戒定慧的那个慧,而菩萨的三慧:闻慧、思慧、修慧,那是后得智的慧,没有根本那有后得呢?那根本智从那里生呢?给诸位说,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所以说因定开慧,心不清净根本智就不能现前。

  我们再讲唯识,弥勒、天亲给我们分别一切万法的现象,其目的何在?目的是叫我们心清净。因为我们对于一切万法的性相不明了,在这里面胡思乱想,心定不下来,一切万象你都统统明白了,你的心定下来了,所以天亲菩萨造的百法论,是根据佛的经文,佛经里头只有一句:“一切法无我”。什么叫一切法呢?这就说了百法,什么叫无我呢?后面讲人无我、法无我,换句话说,这一部百法论,就是解释这一句:“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无我”是佛说的,菩萨就是解释这一句话造这一部论,而这一部论又有许多批注,再来批注它,我们千万不要给弄胡涂了,要晓得它这个论的宗旨所在,它是教我们明白一切法,而成就无我,达到这个目的,绝对不是像世间学术,教你这样也晓得,那样也晓得,结果一样也不晓得,实在说,这一部百法论归根结底,也就是我们要拿《金刚经》四句偈作它的总结,那是妙极了,《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都百法呢?前面九十四法是有为法,后面六种无为法,你要是晓得前面九十四种有为法,都是梦幻泡影,你的心怎么不定呢?不会再在一切法里攀缘了,你的心就定了,定了,智能就用了、就现前了,可见得唯识的教学,跟一般宗教、哲学、学术的教学,确确实实不一样,它的目的是教你达到人无我、法无我,教学的目标是在这个,宗旨是教你开悟,教你觉悟,悟的什么?就是悟的一切有为法是依它起性,一切有为法的体性是圆成实性,现象与作用是依它起性,我们只要在一切法里头不起遍计执,功德就圆满。

  在教学的方法上来讲,佛法在整个教学,可以说不外乎归纳与演绎二种方法,归纳,这是讲一部经的纲要之研究,便于受持。譬如说像百法就是归纳法,百法是依据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六百六十法归纳成百法,瑜伽师地论里面讲六百六十法,天亲菩萨认为六百六十法对初学的人来讲也是太繁了,所以把它归纳为百法,不但便于学,实在讲便于修持,古今这一些大德注疏一讲解,这是用演绎的方法,这是一部经注疏的研究,所以我们研究经的时候,有纲领的研究,有注疏的研究,注疏的研究,帮助我们大开圆解,帮助我们理解,可是我们要得受用呢?那是要抓到纲领,这是一切经论在研究的方法上,我们要晓得我们主要的目的,是要求根本智,在方法上第一个抓纲领,第二个是研究注疏,至于刚才给诸位所讲的六经十一论,在经典方面,这六经我们中文本翻译的只有四部,有二部没有翻译过来,第一部就是《华严经》,《华严经》是属于唯识的根本经典。第二部是刚才跟大家讲的解深密经。解深密经有四种译本,《华严经》有三种译本。第三种就是《楞伽经》,《楞伽经》也是唯识重要的经典,它也有三种译本。还有一种叫厚严经,有人说就是大乘密严经,至于《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及阿毗达摩经》,这二部经没有译到中国来,可能在今天失传了,梵文本大概也找不到了,现在梵文本留传到今天的,没有我们中文译本多,大部份都失掉了。

  这十一论里面以《瑜伽师地论》为根本论,所以叫一本十支,一个根本论,其余十个是它的支流。在支流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成唯识论》。《百法论》可以说是唯识论里面入门的一部书,就是初学入门的一部书,正是大圆居士在此地说的:“谓通此百法,乃能入唯识之门也。”可见得这百法要认真的研究。我们在此地给同学们讲的本子,这是概略的介绍,提起研究的兴趣,我们目的在此地,认真的研究呢?还要研究古人的注疏,唐大圆这个批注不够的,为什么呢?太浅了,深度上不够的,这个是我们要明了,但是唐大圆居士批注里面,着重在表解上,这里面每一法都列有表解,表解里面所注的文字,十之七八都是窥基大师的,这个就是以前这些人,他们作学问、说话部负责任,都有依据的,绝不是自己以自己的见解来注疏,他不会这么作的,所注的东西统统是用古人的文字,古人的文字深,顶多他把它变浅一点;繁,他把它简化一点,尽可能的去用原文。原文实在太深了,那就想办法变通一点;还能够看得懂的,都用原文,特别是把它画成表解,使我们看起来更为醒目,这是一种方法。这个题目也要给诸位作一个介绍,原本的题目,上面有大乘二个字。大是简别它不是小乘,这一部书是大乘入门,正如同起信论一样,《大乘起信论》它不是小乘,《大乘起信论》也是大乘入门。百法也是大乘入门,所以都是大乘入门的教科书,而且是入门重要的教科书。

  “百”是数字,是把一切法归纳为一百条,这个是数字。

  “法”是指世出世间一切法,所以一切的理论,程序、体性、现象都叫法,用这一个字作为总代名词。

  “明”是光明,指的就是智能,这个智能不是我们世间的聪明智能,咱们世间的聪明智能,在佛里面叫有漏的智能,什么叫有漏呢?漏是烦恼的代名词,譬如说我们这个茶碗,如果它这里头破了,我们装了水就漏掉,所以佛法用这个字作代名词用,凡是你的智能从心意识里面生的,都叫有漏的,为什么呢?不能断烦恼,你有再大的聪明智能,你不能断烦恼。像今天的科学家头脑很聪明,能够发明精密的机械,可以能够旅行太空,他不能断烦恼,不能断贪瞋痴慢,不能了生死出三界,他心不能平静,“明”是讲无漏的智能,无漏的智能,就是刚才讲的根本智,是清净心里面生的智能,这个叫明。

  “门”是门径,这个在此地是比喻,是门径,换句话说,大乘法里面,这个一百法可以教你得无漏的智能,入大乘之门,我们学这部论,果然能够达到这个目的,这个论学的就有成就了,如果这个论学了之后,智能不开,还是迷惑颠倒,甚至于又增加了这一百个法的分别执着,那就糟糕了,那不叫明门叫黑门了,那不叫百法明门论,应该改做百法黑门论,所以这个我们要晓得的,一定要开智能。

  “论”就是教科书,就是简择性相,教诫学生,是这个意思,拿今天来…

《《百法明门论》讲解 第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